“齊魯‘清’未了,行走的汾酒”濟南首站大獲成功

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紅了泉城”

“齊魯‘清’未了,行走的汾酒”濟南首站大獲成功

4月28日10時整,“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首站在濟南泉城廣場正式開啟,由汾陽杏花村傳遞至濟南的火炬穿過改革開放40年發展之門、汾酒歷史文化圖文展、汾酒現場釀酒和品鑑區,到達活動舞臺。

在這裡,濟南數萬市民現場感受了汾酒的傳統工藝之美和清香魅力,瞭解到6000年中國酒魂的古老傳承,對中華酒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有了深刻了解。

釀酒區前人氣格外高漲,汾酒將清香型白酒的釀造技藝呈現給公眾,觀眾可現場品嚐新鮮“出鍋”的汾酒佳釀,幸運觀眾贏得了“濟南造”汾酒紀念產品。前期“海選”產生的十位幸運消費者,還親身參與到汾酒現場釀造,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工匠”記憶。

下午,“齊魯‘清’未了,行走的汾酒”山東論壇在濟南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各界文化學者與汾酒廠商共同探討了魯、晉文化的血脈關係,並就此解讀了汾酒在山東市場的有利發展形勢。

論壇期間,汾酒將108件珍貴文物從山西帶至會場,舉辦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文物展,通過酒具、酒器、文獻、商標、獎牌、獎狀等各種展品的組合,生動展現汾酒的厚重底蘊與遷徙傳播,這同時也是一部中國酒文化的簡史。

據悉,4月24日召開的“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啟動儀式新聞發佈會上,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專職副會長劉員,著名評論家、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秘書長秦書堯等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汾酒淵遠的歷史文化進行解讀。汾酒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把點燃的火炬傳遞給“行走的汾酒”汾酒文化大巡展第一站濟南站的代表。汾酒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股份公司董事長、黨委副書記譚忠豹在致辭中說,“行走”是對汾酒文化的一個非常準確的描述,也是優秀文化所共有的一種特質,“行走”指向了未來,代表著汾酒的文化自信。著眼於未來,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中,汾酒要有所擔當,要傳承數千年的汾酒文化,邁步走向國際,讓中華酒文化陶醉世界,讓清香品味綻放於世界。

汾酒集團文化總監柳靜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此次文化巡展活動,將從“文化、品質、歷史”三個方面全方位展示汾酒文化。“文化方面,我們將採用圖片、文物、老酒等形式,多方面進行展示汾酒文化;品質方面,將從原料進廠、生產、工藝等環節讓消費者充分感知清香型汾酒的品質;此外,還將全方位展示汾酒厚重的歷史。”柳靜安表示,這三方面是本次汾酒文化巡展要向大家展示的重點。

柳靜安特別指出,本次汾酒文化大巡展相比之前酒行業的活動,將首次展出大量珍貴文物,讓消費者能夠與這些文物零距離接觸,真實地感受中國白酒的歷史文化。據介紹,相比較之前的很多圖片展,這次巡展汾酒將展出幾十件相關文物,有幾百年歷史的酒罈、酒具等明清文物,有一百多年前的商標,還有開國大典時有關領導的批示等,所有的展品都是原件。

談到汾酒,很多人都是會把它與晉商文化聯繫在一起。柳靜安指出,晉商對汾酒的流通與傳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晉商’,晉商從東南西北各方向出擊,在做生意的時候就把山西的白酒帶了出去。此外,晉商為了能經常喝到家鄉的酒,就把釀酒師傅、釀酒工藝也帶了出去。”

據瞭解,在我國不少產地的名酒,酒名仍帶“汾”字,如“漢汾”、“湘汾”、“濱汾”、“豫汾”,有的直接以“汾酒”命名,如“紅星汾酒”、“玉泉汾酒”、“湘潭汾酒”、“南昌回籠汾酒”等等,可見汾酒在全國酒業中的影響之深遠。直到《商標法》出現才終止了這種現象,但這些名酒改名後的生產工藝依然是山西白酒傳統工藝。

“中國白酒的起源是北方,而杏花村是白酒的源頭。北方的酒最早都是清香型白酒,所以清香型白酒代表了中國傳統白酒。無論是清香型、醬香型還是其他香型的白酒,都是從黃河流域傳播出去的,清香型白酒最早從黃河流域發源,然後開枝散葉,走到了長江流域,也就是中國的南方。”柳靜安說道。

據悉,此次“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活動,將以火炬傳遞的方式,重新行走汾酒全國四個代表站點——山東濟南、河南鄭州、陝西西安和內蒙古呼和浩特,重溫汾酒萬里傳播之路,弘揚中國傳統白酒文化(閆衛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