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日網購只抵阿里一天的30%,“黑五”能挽救跨境電商嗎?

最新數據出爐了,在剛剛過去的一週,美國感恩節和“黑色星期五”兩日的網絡銷售額達79億美元。以當前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估算,大概也就是521億人民幣。相比阿里巴巴“雙十一”一天的成交額,美國黑五也只有其三分之一的量,居然號稱刷新黑五記錄。

當然這是玩笑,純對比數據沒有意義,畢竟咱們有14億人口。但這是中美兩國網購文化的一個橫切面,美國的黑五和中國的雙十一已經成為兩國互聯網用戶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

兩年前,還是各自過各自的購物節,現在,雙十一的海報已經飄揚在澳洲、歐洲、北美的上空,而黑色星期五也成為中國雙十一之後一個重要的購物節。這要鳴謝一下近幾年國內崛起或者倒逼的跨境電商平臺們,讓西方這個存續了60多年的購物節進入了中國。

但是,國內的這場“黑五”旋風能改變那些跨境電商玩家們嗎?短短三四年,已經有倒下者,比如蜜淘;也有政策的橫刀奪愛,去年四八新政,彷彿澆了一盆涼水。

跨境電商有沒有未來?

美國兩日網購只抵阿里一天的30%,“黑五”能挽救跨境電商嗎?

價格優勢消融

海淘最早的形態是個人代購,身處全球的華人華僑向小時候給親戚朋友送禮物一樣,寄一些國外商品;後來出國方便了,開始有人順便代購幾件商品;大概2013年左右,代購逐漸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很多人開始專職做海淘生意,其實這個可以參考深圳香港的水客,看似零散,其實背後都有組織,有人負責打貨、有人負責運輸、有人負責銷售。而地理位置上,這種初具組織化的海淘,還是就近原則,集中在韓國、日本等地。

螞蟻搬家式的小打小鬧只能賺個辛苦錢,但是卻提供了一種商業需求。慢慢的,創業者和大平臺盯上了跨境電商這門生意,開始正規操作,也就出現了之後看到的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獨立跨境電商平臺洋碼頭、蜜淘、蜜芽、小紅書,甚至更早的唯品會和走秀網。

海淘需求的爆發,早期還是基於價格差,相同的品牌,國外要比國內便宜近一半,所以很多人選擇海淘。直到去年,還是有很大的價差,據公開資料顯示,去年黑五,博朗ShaverSeries7790cc旗艦剃鬚刀,黑五海淘125.97美元,到手約920元,而國內行貨B2C價格在5000左右;森海塞爾HD598頭戴式耳機,黑五海淘99.99美元,到手約700元,國內售價超過1600元。

這是海淘早期的最大驅動力,對於跨境購物的用戶來說,相較淘寶用戶,不算價格敏感性人群,但是如此幅度的價差,再不敏感也有買買買的衝動。

而正好,當時國內對個人代購、跨境電商的監管處於觀察期,夾帶、走私、只交行郵稅等都在客觀上穩定了這個價格差,因此促使很多平臺迅速崛起。但四八新政後,一是提升稅點,二是從品類上管控。直接導致價格優勢消融。

看看今年的黑五,大部分自營平臺上的折扣均是以平臺補貼來實現的,諸如滿300減150等等。如果不進行補貼,價格還是比國外貴很多。黑五又進入平臺燒錢補貼的怪圈。

失去了天然價差優勢,靠燒錢的模式能走多久?還能燒出一個阿里京東來嗎?

品類短板

從目前來看,輕奢是跨境電商的基本調性。奢侈品的網購化依然沒能突破,只能退而求其次,畢竟跨境購物的人群還是以白領們為主,消費水平也集中在輕奢品方面。

上面提到過,海淘用戶對價格不算特別敏感的人群,加上跨境消費習慣的養成,當線上線下價格相差不大時,互聯網的吸引力就在於可選的品類豐富度了。這也是很多平臺在價格優勢消融後宣揚的第二個點。

但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遙想跨境電商平臺開拓者唯品會和走秀網,前者在跨境電商方面只探索了三個月就放棄了,轉而做國內品牌;而後者一直在堅持,但結局卻是老闆因走私被帶走。

幾年前沒做成的事情,現在就可以了嗎?曾經採訪過唯品會和走秀網,跨境最難的就是和國際品牌商談判,個人代購時代,品牌商不會計較,但是作為一家商業平臺,集中銷售品牌商品,品牌商自然不會袖手旁觀。一來攪亂其原有定價體系,銷售渠道網絡,二來會損害品牌。無論法律還是市場,都存在諸多風險。因此,兩家在全球佈局了很多買手,最終還是沒能堅持下去。

天貓國際憑藉其品牌號召力,引入國際品牌商家自主運營網店,但是據瞭解,其在中國的品牌推廣意義大於實際銷售;京東全球購則結合第三方開店和自營,但沒談一個大品牌,都要劉強東親自出面,費時費力。

跨境電商不同於國內,對於商家而言,中國市場陌生是其一,關鍵是實操方面,要搭建起倉儲、跨境運輸、清關、配送等鏈條成本過高,售後知道今天還沒完全解決,很多用戶還是面臨難以退貨的困擾,寄回去成本太高。

因此,我們看到獨立平臺中,蜜芽、小紅書還是以母嬰、化妝品等少數幾個品類為主。洋碼頭則比較有意思,其供應鏈還是以個人代購為主,但是也會出現問題,就是接下來談到的品質問題。

品質難以保障

海淘遇到假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即使大平臺也難以避免。結果就是,價格優勢消融,可選的品類有限,還可能買到假貨。

跨境電商發展早期,社長在廣東聽到一些消息,一些平臺的供應商甚至是線下的倒爺。當然,正規化之後,有了新名詞——買手,有自營買手,也有第三方代購的買手。相較而言前者,在品質方面的保障相對高一點,但限制是擴張很慢;後者擴張很快,但品質難以保障。

供應鏈是第一道關,如果守不住,平臺本身應該成為第二道過濾網。比如寺庫模式,這家以奢侈品為主的電商平臺,其實抓住了核心,這麼貴的商品,千萬要管住假貨,這是命脈。據瞭解,寺庫的商品有來自品牌商的,也有來自個人代購、代賣的,但是無論貨源是什麼形態,平臺都會委託第三方機構鑑定真偽。

但是這種模式似乎沒有可複製性,如果一個平臺一個黑五的銷量達到數千萬訂單,如何鑑定的過來?縱覽目前各個平臺對品質保證的手段,大致可分為平臺鑑定、自營保證、售後賠付、用戶投訴等幾類,但是又各有各的弊端。

就當前的情況而言,還沒有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保證品質。

價格、品類、質量是跨境電商發展最基本的三大要素,無論是深挖供應鏈、佈局物流,還是提供各類服務,都在圍繞三大要素進行。但同時,某一點的突破往往又會限制另一點。

如果處理不好,跨境電商的生存能力要遠遠低於國內電商,其涉及環節複雜、利益相關方更多,時空差距更大,即使按照國內電商燒錢擴張的模式,其風險也會成倍增長。

“黑五”只是個符號,其能否真正融入中國,依然有待時間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