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辣的炒粉 綿長的鄉愁

香辣的炒粉 綿長的鄉愁

●李根萍

從來故鄉連著胃,美食自然家鄉好。

對於常年漂泊在外面的遊子來說,家鄉的一片芥菜葉、一碗小炒肉、一塊黴豆腐、一勺番薯粥……總是在味蕾上翻呀翻,如同哪吒鬧海,而心止不住隨著思緒飛回了故鄉,飛到了家裡。比如香辣爽口的炒粉,就是遊子回味無窮的美食,每每提取就會口舌生津,猶有香味繚繞。每當有人回故鄉在群裡曬美食,總能泛起片片漣漪,勾起無窮的回憶。

早些年從我寄居的都市坐綠皮火車,常在凌晨抵達故鄉——贛西小城萍鄉,即使寒風呼嘯,或是小雨淅瀝,也不急著回家,喜歡來到車站廣場邊找個小攤坐下來,吃碗炒粉解解饞,再慢悠悠回家。

香辣的炒粉 綿長的鄉愁

城市已沉睡,小攤生意火。廣場南面有個夫妻攤子,在此經營多年,味道正宗,待客真誠,每次都會聞香而去。夜幕下,攤邊爐火通紅,男人的臉映照得愈發紅光。女人洗菜涮碗,兩張八仙桌收拾整潔乾淨,灶臺邊的竹筐裡盛著晶瑩白嫩的溼米粉,還有細長的豆芽、油亮的青菜,及大小罐子裝的各種調料。老闆,來碗炒粉!好嘞。男人笑著應答,轉身忙開了。麻利洗淨鐵鍋,用鍋鏟在黃色搪瓷盆裡挖點豬油,在鍋裡旋上一圈,油在鍋中漸漸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迅捷敲個雞蛋下去,"嗞"的一聲,一股濃煙騰空而起,雞蛋的香味霎時隨夜風彌散,撲鼻而來。待雞蛋煎成荷包蛋,便從油中撈出,放入碟子裡。隨手從竹筐裡抓把綠豆芽和小白菜扔進鍋中的剩油裡,快速翻炒,忽聽見"轟"的一聲,滿鍋一片紅光,火舌四溢,張口亂舔,男人宛如戰場上坐鎮的將軍,不慌不忙將鍋端起翻炒幾下,火片刻不見了。這時抓把米粉入鍋,繼續翻炒,抽空加點醬油上色,最後撒進鹽、味精、幹辣椒粉和蔥,攪拌幾下,倒進前面炒好的荷包蛋,滿鍋快速翻炒均勻,讓雞蛋與粉相依相偎,味道全浸透到粉中,至此,這道萍鄉正宗的米粉就炒好了。如果喜歡吃肉,也可放點肉絲在裡面同炒,還有人喜歡加點火腿腸或擦菜(雪裡紅)裡面,味道會各不相同。

香辣的炒粉 綿長的鄉愁

出鍋的米粉倒入白色的碟子裡,香氣裊繞,白中帶黃,黃中泛綠,綠中見紅,誘人食慾。迫不及待地夾點粉入口,滿嘴生香,嚼勁彈牙,爽口通透。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想必當年蘇軾寫這詩時就是這種心境,這種口感。在異鄉日思夜想的炒粉,今晚終於踏在故土品嚐到了,過了口舌之癮,暖了思鄉的胃,更真切地找到了回家之感覺啊!

香辣的炒粉 綿長的鄉愁

萍鄉——地處贛湘邊界,背倚南昌,坐東朝西,素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飲食習慣大多與湖南人相似。家鄉人和湘人吃炒粉有幾百年之歷史。炒粉之粉是粳米或晚米磨成的粉,早先全靠人工加工,現在用機器加工,自然方便多了,可口感卻大不相同。

香辣的炒粉 綿長的鄉愁

這種食之方便的炒粉,起始僅流行於鄉下農家,主要是種田做小買賣走遠路,食了當飽經餓,充滿"下里巴人"的味道,是上不了正席的,只能在農家瓦舍飄香,棲息在路旁小鋪叫賣。先前農家都不富裕,沒有過多的油來炒粉,只要在鍋裡炒熟,再加點辣椒、擦菜就行。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到過萍鄉的人都知道,有條蜿蜒秀麗之河流經城裡,亦與萍字沾邊,名曰萍水河。這條今天看似不起眼的河,最早稱為"淥水",發源於風光旖旎連綿起伏的楊岐山。明清時期,萍水河邊修築了城牆,建造了碼頭,沿岸四處是炒粉鋪子。河面上微風飄蕩,香氣誘人;河岸上吆喝聲聲,生意興隆。船工行到此,再忙也要吃碗炒粉再走。船上商賈貴人更是經不住炒粉的誘惑,爭相上岸,找家熟悉的鋪子,要碗炒粉,辣得滿頭大汗,辣得胃口大開,辣得渾身是膽,再從從容容上船走四方。

香辣的炒粉 綿長的鄉愁

打獵營生的萍鄉上慄麻石人李畋,身高八尺,從小霸得蠻不信邪,更是不怕辣,酷愛吃炒粉,常是炒粉裡一片紅。吃完這熱辣辣香噴噴的炒粉,讓他養成了愛搗鼓的習慣。他將葛洪煉的火藥丹奇妙地裝在竹筒裡,點燃引火線後竹筒炸開會發出巨響,他便因此發明了最原始的爆竹。後經他不斷改進革新,使鞭炮讓更多的人接受並推廣,他也成了鞭炮的祖師爺。由此可見,吃辣炒粉能給人靈感,給人膽量,催人發明創造。

香辣的炒粉 綿長的鄉愁

有個祖籍江西的叫石三伢子的人,喜歡食辣,同樣有著霸得蠻不信邪的性格——他就是偉人毛澤東。這個湖南後生有句口頭禪:不吃辣子不革命。10間,他10次來萍鄉,每次從湘潭坐一天火車後的他,提著簡單的行李,出了萍鄉火車站,穿過石板鋪就的街道,來到街邊的店鋪裡,吃上一碗滾燙香辣的炒粉,路上的疲憊頓時消除了,渾身是勁地投入革命工作。後來他的大弟毛澤民來安源礦工作,他特意向弟弟推薦過這道美食。毛澤民儘管患胃病不能吃太辣,但還是十分喜歡吃萍鄉的炒粉,只是每次都讓店家少放點辣椒。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秋天,毛澤東來到萍鄉,在火車站旁熟悉的店鋪裡,吃完香辣滾燙的炒粉後,直奔安源張家灣,舉行了震驚中外的秋收起義。

萍鄉這道普通而又平凡的炒粉,不僅養育了故鄉人,還為中國革命做過貢獻,養育了革命者。劉少奇和李立三在安源鬧革命期間,非常喜歡吃香辣的炒粉。後來,他們在黨的領導下,成功組織了安源路礦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勝利影響深遠,成為中國工運史上一次著名的罷工事件。自幼隨父打鐵的楊得志,來到安源礦當工人後,就是喜歡吃炒粉,直到參加革命。他在後來艱難的革命生涯中,常提起萍鄉的美食,尤其是萍鄉香辣有勁的炒粉。

香辣的炒粉 綿長的鄉愁

歲月如梭,白駒過隙。鄉親們的生活富裕後,早先炒粉一直用的是茶油,後來試著用豬油炒炒,發現味道大不一樣,配上各種調料,又香又甜,漸漸流行開了。想不到過去這道"下里巴人"的炒粉,竟成了故鄉傳統的特色小吃,還進了贛菜譜。

2014年,在"舌尖上的萍鄉"十大名菜評比暨萍鄉美食小吃創意大賽中,萍鄉炒粉獲評萍鄉"十大創意美食小吃"之一。

如今,炒粉之於萍鄉人,猶如熱乾麵之於湖北人。清早,萍鄉河上微風起,炒粉店前人頭湧,兩根油條配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炒粉,吃得滿臉油汗,辣得渾身通透,飽嗝連連,這就是家鄉人一天生活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