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木桶理論是騙人的?我們都被騙了嗎?

小莊兄477

俗話說,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而不是最長的那塊。

有人說這個理論咋一看很有道理,其實害人不淺,這是為什麼呢?

在生活中,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短板效應,比如你雖然身材好,人又溫柔,但卻長得醜…顏值,就成為了你的短板。只要你有一方面不過關,那就是不及格,很多人就是這樣,被一竿子打死了。

然而,實際上這樣的衡量方式,確實存在一定的邏輯錯誤,比如一個不會開車的老師,駕駛技術上自然比不上一名出租車司機,但你能說因為她開車技術不行,就不是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了嗎?

要知道,人無完人,有時候,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相比之下,與其用自己的長板去補自己的短板,不如直接揚長避短,把那塊短的木板抽掉,直接用剩下的長木板,重新箍一個小一點的木桶,裝的水說不定更多呢?


話說回來,碰到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除了增強能力之外,用其他方面的優勢彌補,也不失為一個好技巧。

比如你雖然長得醜,但是你身材好,又溫柔,關鍵還有錢有房又有車,找女朋友這種問題,還用擔心嗎?

把裝水的木桶底盤加大,再把木桶放斜,就算有短板,也不用怕裝不到水啦~


找靚機二手機

短板效應是個客觀存在的現象,這個不會騙人,只有人會利用這個現象編成木桶理論才會騙人。

很多老闆在創業或經營中,經常會聽到各種推銷企業管理的課程提及木桶理論,主要是說決定企業效益的成敗,是企業最薄弱的哪個環節,這個環節,可以是一家公司或一個人的種種缺點,改了這種缺點,公司立馬就怎麼樣了。就像一隻木桶,裝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塊板決定,補齊這塊板,水就可以多裝一點了,看上去就是這麼回事,好像對啊。

於是這些課程往往教各種老闆給員工洗腦,找到短板,改造或者替換,久而久之,實際的效果是老闆覺得員工不行,員工覺得老闆不公,於是,人心崩離,這種事很多的。

效應,應該是客觀存在的一種東西,一切可以解決的問題其實都是技術問題,把效應強化成理論,認為是上上課,洗洗腦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其實從古至今也沒人能做到過,項羽的短板是婦人之仁,誰能改變,劉邦的短板是年事已高,呂后專權,誰有辦法解決。

所以,有人拿著這個東西來向你推銷,說能幫你怎樣,實際上,那個人或許都不明白他是在騙你。


營造社

為什麼有人會覺得木桶理論是騙人的?我也曾經懷疑它是個騙人的理論,只是一些僱主鞭策、激勵員工的一種託詞。後來我仔細想了想,這個木桶理論本身可能沒有問題,而是使用木桶理論的人出了問題。


有一部分企業的管理者也比較喜歡用這個理論去“鞭策”“激勵”員工,但有的時候經常用錯,他們往往把木桶裡要盛什麼東西搞錯了,比如一個檢測維保公司裡有後勤部、業務部、市場部、財務部、採購部、綜合部等等,有些不負責任的領導在弄薪酬制度時,不區分崗位的差異,對同一級別,不同崗位的員工採用同一種發放工資制度,具體點就是要求全公司的員工都要掌握公司主營業務的技能,比如要求每個人都要有業務部的技能資格證書,沒有證書的,扣除一部分工資美其名曰“證書補貼”。還用木桶理論來忽悠,說你有短板,你還需要加強學習。你要一個綜合部一個負責文案的小姑娘非要有檢測證、維保證幹嘛?你要一個採購部的非要有《一級註冊消防工程師證》幹嘛?你要一個財務室的會計非要有中級消防員幹嘛?

每個部門、每個崗位的木桶所盛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比如:消防設計單位的設計師分水、電、暖專業,不能因為水專業的設計師不會設計電氣專業,就說他有短板。我比較贊同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贊同一個人包攬多個崗位的活,一個人可能樣樣都懂,但未必樣樣精通。

我曾經看過一個公司的崗位分配圖,一個人身兼10多種崗位職能,能做好嗎?

頂針起來講,一個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不僅僅要看最短的那個木板,還要看最短的那個木板的寬度,如果寬度遠小於其他木板,甚至寬度足夠小,那相對來說可以忽略不計。比如說一個電影創作團隊裡,有非常多的分工,有導演、演員、編劇、出品人、場務、劇務、燈光、美術、音樂等等,每個角色都是一塊木板。這個團隊的核心是什麼大家應該都懂得吧,那一部電影的票房能有多少?或者一部電影的評分能有多高,跟場務、場記之類的關係大嗎?換句話說,用頂級的導演、演員、編劇、出品人、製片人,加上三流的場務、三流的場記能不能拍出好電影來?答案顯而易見。說明有些角色雖然也是塊木板,但寬度有限,對盛水量的影響並不很大。

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還取決於盛水方式,以前上初中的時候不是經常有應用題,說一個水池有一個排水口,有一個進水口,其中進水口的流量比排水口的流量大,問多長時間水池能裝滿?這說明,有短板的木桶還是能盛滿水的,換句話說,一個公司能走多遠、多高,更多取決於領導者的高瞻遠矚,和核心團隊的技術水平。至於輔助、配套部門的水平差一點還是可以被掩蓋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個企業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用重用家族裡的人,掌握著一些重要的部門比如財務、採購等等,他們會是這些領域的佼佼者嗎?顯然不全是,但企業還是會不斷髮展壯大的。

純屬高談闊論,不喜勿噴,也希望大神不吝留言賜教!


安之念Fireman

木桶理論也叫短板效應…它並不是騙人的!很多人對木桶理論提出問題主要是因為根本沒搞清楚討論的目標是個“桶”還是個“板”!



木桶理論本身是針對一個公司或者團體而提的概念!並非針對於個人…現代社會是一個相互協作的,並不要求某個人是個全才,不需要你樣樣精通,做一個各方面都擅長的木桶。但是需要你有一技之長…需要與人相互協作 每個人都只是一個板…當一群人聚在一起做一件事的時候 才形成一個桶。需要大家相互各有所長相互協作緊密結合成為一個桶…而這個桶能盛多少水 還是取決於那個短板…當有某個人不能勝任自己的職位 拖大家後腿的時候…你就知道你們的短板就是那個人所負責的方面。

一個大的公司是一個桶的時候…那麼各個部門就是一塊塊板。一個部門是一個桶的時候 部門的裡的各個工作小組就是一塊塊板 …當一個小組是一個桶的時候…每個人就一塊塊板…一個人 也並非不能用木桶效應來解釋…這需要看你做具體事情的時候。當一個人需要獨立做一件事的時候 會發現自己也有擅長的方面和不擅長的方面…比方說自己一個人想獨自蓋一棟房子…那麼你可能就會發現 設計房子的形狀結構可能你很擅長很快完成。砍樹鋸木頭搬磚拌石灰都還行…但是做細木工活組裝門窗可能就不是你擅長的了 會拖慢你的進度…這樣一來你的長板短板也就很明顯……至於拿教師和司機相比之類的…呵呵 本身就已處在不同社會分工崗位上的時候 你就已經變成了兩塊不同的位置的木板了, 甚至不是同一個木桶上的木板…根本沒有對比的意義!


還有上面的“斜木桶理論”那只是一個理論上的理論。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社會中也很常見——當你在某一方面有專長 也會在其他方面更方便一些。但實際上…當這塊斜木桶 長的足夠長到可以忽略短板的存在時…它和一跟木板還有什麼區別呢?當別的和他一樣長的木板都和另外的木板捆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更大的木桶能裝更多的水的時候。它這點水跟人家的大木桶相比就是個自欺欺人的笑話!…你就只是個沾溼了點水的木棍啊…


歪評君

木桶理論作為管理學當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應該說是有道理的,說木桶理論是騙人的,應該是對木桶理論的認識上有偏差。

所謂木桶理論,是一個比喻,很形象。是說一個由任意長度的木板紮成的木桶,它的盛水量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而不是最長的那一塊。

這個理論實際上是有侷限性,或者有專指性,也就是說,這個理論僅限於企業的經營管理方面,對於個人的成敗來講,這個理論就完全不對,因為一個人的成功,多數是靠自己最長的那塊“木板(特長)”。

對於一個企業來講,無論是生產,質量,銷售,服務等各個方面,都不會是整齊一塊,肯定是參差不齊的,而薄弱環節就是那塊短板,並且,每個企業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對自己各個環節的短板進行改進,這實際上也就是在利用“短板理論”進行企業的管理改進。

所以,對於企業來講,還是要注意“短板效應”,改進不足。

在注重“短板效應”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強調把所有的板都搞得“一樣長短”,這實際上是“形而上學”的做法,把不同長短的板分類,然後做成不同的、都能盛最多的水的數個木桶,才是真的領會了“木桶理論”。


步武堂

什麼是木桶理論?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騙人嗎?我不覺得。

至於騙人不騙人,就看怎麼運用木桶原理了。

一般來說,木桶理論運用的最多的是一個團隊。固然團隊中能力肯定不是平均的,但如果兩個競爭的團隊,第一隊最差的短板也比第二隊最強的要強。縱有田忌之才,也無田忌賽馬了。

就好比國足,最近國足的兩場比賽一個輸了0比6,一個輸了1比4。是裡皮這種冠軍教練無能嗎?相比起來,裡皮不是短板。而國足的球員能力遠不如捷克和威爾士的球員,人家的短板都比我們最好的要強,當然國足很難贏他們了。(多說一句,中國縱有十三四億人口,但足球人口遠不如歐洲國家,中國足球人口也不過幾千,幾千人裡選11個長板,和百萬足球人口的國家比,依然個個都是短板。)

木桶理論騙人嗎?不騙人。

那木桶理論,怎麼才騙人?運用到個人身上,也就是把一個追求團隊精神和團隊能力的理論,錯誤的理解到個人身上的時候,就騙人了。

比如,之前幾位答友的案例,什麼不會開車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嗎?並不是。比如,拿自己的缺點當短板和別人的優點比,真的合適嗎?未必合適。人生來不平等,社會再進步也只能追求權力對等,而人和人的能力從來不是平等的。個人的各種能力也從來不是平均的。俗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人活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自己開心,撿破爛都可以生存。不必比來比去。把相關於團隊能力的木桶原理,錯誤的理解在個人身上,那才是自己騙自己呢。


淡藍色榮譽02

我認為木桶效應是不是騙人要分使用情況,用來總結沒錯,用來當做理論指導就不對了。

在我們所知道的各個知名原理,如蝴蝶效應、破窗理論、馬太效應等,若僅僅作為一個的比喻,是非常巧妙而且形象化的。但隨著這些原理被應用得越來越頻繁,應用場合及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已由一個單純的比喻變成了指導實踐的理論。這就違反了邏輯關係,拿蝴蝶效應來舉例,我們可以說,一隻蝴蝶煽動翅膀,可能會引起龍捲風。但我們能說,蝴蝶煽動翅膀,就會引起龍捲風嗎?顯然不能。正確的關係應該是,蝴蝶煽動翅膀,有可能是龍捲風產生的原因之一,這是利用蝴蝶效應總結。而後者是用蝴蝶效應做理論指導,所以肯定是不成立的。

木桶效應這個比喻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可以說,這次失敗,是因為我們某一方面出了問題,是短板,所以導致了整體的擱淺。但我們不能拿他當理論指導,那就得這樣說了,我們在某一方面有短板,所以這次一定會失敗,顯然是不對的。(但現實中有很多人在這樣用)

要說受騙,以前老師確實經常這樣灌輸,讓我們努力填補短處,其實這樣反而是對大家的一種耽誤,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相反的,在個性化得以彰顯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杜絕這種什麼都想做好的觀點,什麼都想做好的結果就是什麼都做不好,只有專注於一個領域,才能夠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所以,用木桶理論一定要注意邏輯,不要被他所欺騙!


王思服

一開始我也被木桶理論忽悠了,居然信了這個騙人的理論。

人,本來就是各有所長,存在的短板很多,但總有自己的特長。以我為例,動手操作能力很差,比如修理一類的活,情商也不是太高,但寫文章厲害啊,知識面廣啊,音樂方面也厲害啊,影響生活嗎?我做飯還是一流的。那麼多短板,影響我發展了嗎?也許吧,但自己過得好、開心就好,不少領域還是過得去的。



哪怕對於一個團隊,木桶理論也是片面的。合理用人之長就是了,不可能所有短板都補到位,可以請更加專業的人士完成,大不了花錢嘛。人無完人,木桶理論本來就是忽悠人的,讓人在某些領域自卑,純屬扯淡,別被忽悠,別被木桶理論騙。在生活中,無非就是請人花錢辦事罷了,難道讓筆桿子去砌磚修車嗎?我就呵呵了。比如,愛因斯坦會開車修車嗎?情商很高嗎?可能還轉向沒有方向感了,但不影響他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捅破木桶理論的荒謬性是必須的。很多時候,人只需要在一個領域堅持並有所成就足夠了。一招鮮,吃遍天。至於短板,別理她,能補就補一補,不能補也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天生如此。現在,社會分工很細,一個人,一個團隊,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都什麼時代了,還用過時的木桶理論忽悠人,直接用鐵桶不就行了?還木桶?咋不回中世紀呢?


自來水更好,擰開就有水。還不如研究研究自來水理論,補充點水量,清潔一下水源,讓大家有水喝,有飯吃,有活幹,有錢賺,這才是正事。


大俠來也

木桶理論,確實就是騙人的,是誤導並且不實用的理論,沒有研究價值。因為木桶理論,只適合流質的東西。

所謂的木桶理論,就是一個由很多片木板圍成的木桶,它所能容納的體積,取決於最短的那一片木板的高度。

這樣的理論呢,用來裝水啊,油啊這些流質的東西,裝比較細小的東西,也可以講還可以,當然是沒錯的,也是對的。

可是,用來裝大一點的東西的時候,就不適合了,大家隨便試試就知道。如果用這個理論來形容人和事,包括人的思想學識,就更加不對了。

比如我,我思維方面比較慢了一點,可是不代表我就不行啊,一樣不影響我的思想高度,我的學識認知啊。

換成誰都好,有某一方面的缺陷,一樣不影響他的高度。古時候孫臏,倆只腳弄殘疾了,可是行軍打仗謀劃策略,沒多少人可以跟他相提並論的啦。現代有鄧小平同志,不是很高,可是他是偉人啊,萬國矚目敬仰的偉人啊。

同理,這些現象,正好代表,最高的那個板,就是最高的成就。成就的高低,取決於最高的那塊板,而不是最低的那塊。即使是體育比賽也如此,概莫能外。

所以,木桶理論,除了裝水之外,還能幹啥呢?啥也沒用。說它是騙人的,一點也不過份。


命理師陳一宏

木桶理論是純粹屬忽悠性質的怪論。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是取於最短的一塊木板,只是一種只為鑽牛角尖而走入死胡洞的一種說法。同樣是這樣一個木桶,當你把空桶放入水中的時候,最快進水丶進水量最大的也是最短的那快木板。那麼請問,最短的那塊木板是功還是過?再者,世界上也不會有人把長短不一的木板做成木桶,這樣做本身就無視規律規則,不按規矩辦事,本身無原則可說。同樣之理,一隊人參加拔河比賽,勝敗不是決定於力量最小的那一個人。另外,還有更忽悠人的木桶理論,說把木板做成酒桶,人人喜歡。把木板做成尿桶,人人討厭。要知道裝酒和裝尿並不是木桶本身的旨意,是別人強加在它的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