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什麼時候被稱為“中國”的?

高清高興啊

先講個故事,再回答提問。

1963年8月,在陝西寶雞縣賈村鎮,在因暴雨沖刷崩塌的土崖壁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尊。

這件青銅尊上有122個銘文,翻譯成今天白話文的意思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成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這是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尊,被文物專家命名為“何尊”。現存於陝西省博物館,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再回答問題:

何尊銘文用“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記載周成王遷宅洛邑(洛陽)之事,(與古書記載相吻);

這就是說;至少在3100年前,就有了中國之稱,作為地理概念,指的是中原洛陽,意為天下之中。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文字(詞組)記載。作為中國人,應該要記住!


諶人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

這是一首我們耳目能熟的歌曲,傳唱不衰。

但是,您是否想過,我們為什麼自名自己的國家為“中國”?

這裡面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緣故和歷史?

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試來簡短談談“中國”這一名字的起源。


“中國”這個名稱還真是由來已久,不是我們現代隨便叫起來的。

首先, 從現在文獻、考古已知成果來講,最早出現“中國”這個名稱的是西周武王時代,距今約三千年前。

證物就是1963年出土的何尊銘文(見下圖)。這塊銘文尊內有12行122字。最引人注目的是,裡面有“宅茲中或”四個字。“或”字從文字學上說,從囗(指人口)從一(指疆界)從戈(指護衛城池),“或”和“國”是古今字,本來的意義是邦國或者疆域。

“宅茲中或”翻譯成現在的大白話就是:我們的家在中國。這和本文開頭引用的那首流行歌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也就是說,在3000年前,我們就有了“中國”這個名稱,並用來稱呼自己所在的家國。只是這個時候的“中國”含義,還僅僅指西周的東都成周城(河南洛陽),也就是伊河、洛河流域以洛陽為核心的中原地區。

上圖:1963年出土的西周武王時期的何尊銘文

其次,“中國”的意識起源。“中國”意味著“中央之國”,是天下的中心。這種意識的起源也是源遠流長。

因為,我們的祖先、古代先哲們的世界觀是“天圓地方”的,在他們的視野中、觀念中、文化心理中,中國之外的地方都是“蠻夷”,所謂的“內中國而外四夷”。

因此,我們的“國”字,“口”早造字指意中形象地表示“天下”,而“或”在“口”中,表示“天下正中”。所以,根據古籍記載,當西周的周公旦主持修建洛邑(現在的河南洛陽)這一都城時,稱此地為“中土”,就是自認為是天下的中心。

所以,此後,歷史的延續,“中國”這一名稱遂成為定稱。這就是“中國”這一名稱的歷史淵源。

漸漸地,“中國”這一名稱,它所指稱的不再是有虛幻性質的“天下觀”意識的產物,而成為國民一種社會心理學上的社會事實。

正如我們所傳唱的,““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你看後有什麼感想或者其他意見嗎?歡迎留言評論。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敝號。謝謝!

劉愚愚

“中國”的名詞首次發現於陝西省寶雞出土的中國首批禁止出國的國寶重器---[何尊]銘文“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的最早來源。



當時的“中國”就特指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宗周豐京於鎬京(西周周天子建都於西安,豐京是中國最早稱京的城池後代紛紛效仿西安帝都稱之為“京”
)。

現在我們經常所講的“周圍”和“周邊”這個詞,都是以“周”為中心的範圍,這個“周”是以宗周豐鎬(西安)為都城的西周王朝。何尊銘文最早“中國”《詩經》中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可見建都於西安的周文王把在這裡的理念和行為惠及到周圍的諸侯國。

“中國”作為詞組出現源自 西周周天子的都城宗周豐京!也就是現在的西安!



歷史乾貨君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中國第一部官方史書——《尚書》的“梓材”篇中,原文講:“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經把中國的人民和他們的土地託付給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時非常年幼,由周公攝政。由此推斷,《尚書·梓材》創作於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據今已有三千餘年。可見,“中國”一詞至少在周朝已經開始正式使用。

除了歷史文獻記載,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周成王五年鑄造的青銅酒器“何尊”銘文中也提及“中國”,但寫作“中或”,“或”是“國”字的早期寫法。銘文寫道:“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經據有中國,自己已成為中國國民的君王”。這個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中國”,以考古的角度更加確認了西周已開始使用“中國”。

據考證,西周時期,中國是天子之國和諸候列國(即受封的藩國)並舉的政治格局。

周成王在位時,採納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國方略,分封諸候71國,讓他們來承擔保衛京都的任務。此時的“中國”應是指天子之國和各分封諸候列國的整體疆界範圍。其中,天子之國是中國君王(即天子)的直接統治地區,各諸候列國的土地和人民,名義上是歸屬於“中國”,除軍隊和“禮樂”歸天子之國調配外,在其它方面擁有自主權。

從《尚書》、《詩經》文獻記載分析看,週期也稱商朝為“中國”,但是商朝的甲骨文獻中,並沒有發現“中國”字樣。據專家學者考證,商朝人並不把國家稱作“國”,而是習慣稱“邑”。甲骨文獻中,商朝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大邑商”,並稱周邊四方的國家為“東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獻中,商朝人還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商”。對此,中國著名史學家、甲骨學家胡厚宣曾論稱“商而稱中商者,當即後世中國稱謂的起源”。

在《尚書》、《詩經》以及後世《論語》等文獻中,大部分把商朝稱為“殷”、“大邦殷”,而“殷”在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說文》作注時講“殷,引之為大也,為眾也,為中也”。《史記》索隱中更是直接解釋為“殷,中也”。由此推演,“殷國”即是“中國”之意,間接可以說明商朝人也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只是用“中商”、“大邑商”、“大邦殷”、“殷”體現。周朝之“中國”也可能是由此過渡而來,推翻商朝後,順勢由原來的名稱改為“中國”,“國”字也可能是由“周朝”正式開始使用。以上均是有明確文獻記載,再之前的夏朝和三皇五帝時代,因為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留傳,是否也曾經稱“中國”或有“中國”相關的意思,只能通過後人的相關記載進行分析推演。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在記錄有關三皇五帝中的帝堯、帝舜時,也直接使用了“中國”二字,具體為:《孟子·騰文公上》中寫道:“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之,當堯之時,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孟子·騰文公下》中寫道:“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孟子·萬章上》中寫道:“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孟子生活於戰國時期,由此可以推演,在那個時期認為“帝堯、帝舜”的國家就是“中國”。

《淮南子·天文訓》寫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文中“中央土”即為“中土”,從商朝甲骨文獻中“東土”、“南土”、“西土”、“北土”記載來對照,“中土”也應為“中國”之意。由此推演,從“皇帝”時代,也可能已有“中國”稱呼之意,據今已有五千餘年,可見“中國”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名字。自周朝開始,到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經歷三千年數十個朝代更替,除自用國號外,均延用“中國”為國名,並在對外出使世界各國、簽署國際條約時也均統一使用。此後,從中華民國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是直接把“中國”同時作為國號和國名。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其它三個文明古國都已中斷,而中華文明卻一直延續至今天,不要講實際的歷史文化傳承,單單“中國”二字,就已經讓每一箇中國人深感驕傲和自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千古奇觀、曠世大名。


官破曉

“中國”之稱古已有之,但此“中國”非彼“中國”。當今我們所稱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而古代“中國”指的是“中央之國”或“中央之城[邦]”古代天子直接統管之地,是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的中原國家,各諸侯國或藩屬國都要每年進貢和朝拜的國家。如周朝及春秋時期周天子把天下分成了眾多諸侯國,周天子統領之地就可稱為“中國”,後因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相互攻伐吞併,一些諸侯國實力遠遠超過了天子統領的周朝實力。


現代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在古代被稱為“中原”,但並未直接稱為“中國”。例如:秦朝時期應稱為“秦國”,漢朝時期為“漢國”,三國時期為“魏國”“蜀國”“吳國”並存……清朝時期為“大清國”。直至民國時期我國才被以“中國”來稱呼整個國家,是“中華民國”的簡稱,現在我們所稱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國”字在我國古代當做‘城’或‘邦’解釋,因此,‘中國’一詞也就成了‘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當時就隨所指的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

因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文獻上的‘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專用名詞,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做為它的國名,例如,漢、唐、宋、元、明、清朝,它們的國號也分別為漢、唐、宋、元、明、清而不叫中國。清政府在與外國簽訂的許多條約上,都是屬國名為‘大清’。真正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的簡稱,那是從辛亥革命以後,建立了中華民國開始的。因此,我國古代文獻上的‘中國’只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

所以中國真正被稱為“中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民國時期才被稱為中國的。我國地域在古代除以各朝代國號稱呼外多稱為“華夏”或“中原”。




談古論今,中華五千年曆史文化。歡迎各位感興趣的朋友一起相互學習討論。


Lin談古論今

中國這個稱呼其實是很早的,但是作為中國這個國名用於稱為中國的國名,卻是非常短暫的。

最早的時候,不管是夏、商、周還是以後的i漢、隋、唐等各個朝代,都以自己的朝代為國家的名稱。例如漢朝,自稱為大漢,隋朝自稱為大隋,唐朝之稱為大唐。所以在古代的時候,一直到清朝為止,中國這個名字都不是中國的國名。在清朝的時候,清朝也自稱為是大清。

清朝最後被孫中山帶領的革命黨推翻之後,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孫中山正式將國名改名為中華民國,至此,中國這個名字才從此正式旦生。從此後,中國就成為了我們中國現在的國家名稱。


幸福地帶2

中國二字最早發現於陝西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上,是周初成王時代的青銅器。那麼這是不是周人思想認識上最早的中國呢?肯定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段話反映的就是中國傳統認識上,天子居中思想的來源。所以周天子的首都才是最早的中國,也就是說周天子的首都豐鎬和周原宗廟所在地關中,才是最早的中國。到周成王五年建成陪都洛邑,中國的概念才覆蓋到東都洛邑,也就是說,那時中國的概念已擴大到關中豫西一帶。而不像個別人解釋的,只有雒邑才是中國。試想,周天子的首都豐鎬二京不是中國?這是不可想像的!


至樂無如讀書

最早被稱為中國的地方山西運城,地處晉南與河南,山西兩省交接!河洛地區先民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以

中原文化

為代表的

黃河文明

的核心和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因而河洛文化在

中國古代文化史

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運城是河洛文化發源地,延伸至河南各個地區!

段子督察隊馬隊長

“中國”一詞最早代表的是一種優越和驕傲!

在夏朝時候,人們把自己把自己稱之為“夏族”、“華族”和“華夏族”,其中這個“夏”不是指“熱”也不是季節,在那時候的“夏”是廣袤的意思,意思是說“地方太大了!”這個“華”是由“花”變來的,這與審美有關,從古至今,都喜歡美麗,當時的先民對漂亮的花兒崇拜,連起來“華夏”就是廣大而美麗的地方。



一直到了周朝,生產力提高,華夏族有了先進文明,人的足跡也越走越遠,在周公的帶領下創造了非常完善的禮樂制度,當他們看到周邊的很多人、或者叫氏族部落的還在穿著獸皮以打獵為生,內心產生強大的優越感,堅決要把自己與周邊區別開來,於是將自己生活的地方稱為“中國”,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的由來。

其實到了清朝也有這種思想,遠古把周邊叫四夷,後來版圖統一了,又把國外的英法等國稱為四夷,總之是自己在中心,那時候,“中國”一詞還帶有一種優越的意思。

更多回答,請您關注耕讀先生。


耕讀先生

蘭闍君來回答一下。


“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很多人都知道一點,但卻很少有人瞭解真實的歷史進程。

大約在西周初年,第一次出現了“中國”這個詞——1963年,陝西省寶雞賈村出土了一口青銅酒尊“何尊”,上面銘刻有“中國”二字。但此時的“中國”指的不過是西周的京師。

到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範圍持續擴大,所指涉的內容實際上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中原地區。進入大一統的秦漢之後,“中國”的範圍雖然屢有擴大,但基本仍然是指中原。三國時,東吳的孫權仍然稱中原的曹魏為“中國”。

這種狀況在晉代發生鉅變。當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日益強大,將中原漢族王朝趕到了長江以南,偏安南方的漢族王朝依然自稱“中國”,而佔據了傳統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也自稱“中國”。 民族色彩在“中國”裡就此被淡化,隨後完成統一的隋唐時代,已經把南方和北方都稱為“中國”,而且分別修了《南史》和《北史》;後來元朝修史之時,更是一視同仁,分別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

在南北關於“中國”的爭論中,歷史進入到明朝。此時,“中國”發生了另一個重大變化:它開始從一個文化、地理概念轉變為一個國家概念。這個轉變,在外國人的著述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因為從明朝後期開始,來華的外國人已開始廣泛地使用“中國”、“中華”、“中央帝國”一類的詞來稱呼這個東方的國度,而不是像稱呼“大唐帝國”一樣稱呼明朝為“大明”,稱呼清朝為“大清”。

中國人自己也逐漸習慣使用“中國”來指代自己的國家,比如1689年清朝與俄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其滿文文本就自稱“中國”。但正如葛劍雄先生所指出的,外國人所使用的“中國”與清朝政府所使用的“中國”尚有區別:外國人只是在指稱一個國家,與我們今日說法國、英國、美國並無不同,但清政府卻把“中國”當做“中央帝國”的簡稱,其中依然蘊含著天朝上國的妄自尊大。

直到1912年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中國”才正式成為這個國家的名稱,一如美國之於美利堅合眾國、法國之於法蘭西共和國,僅僅是個簡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