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的姑娘,常回家看看

出嫁的姑娘,常回家看看

(1)

麗麗已經有六年沒回過家了。不,中間回來過一次,她弟弟結婚的時候。

老人常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真是這個道理。

父母老兩口心裡很不是滋味,其實想想,也是有原因的。當初為了阻止女兒遠嫁給小王,父親抄手給了麗麗一巴掌,或許她心裡會有些介意吧。

十幾年前,麗麗初中未讀完,就外出打工,並認識了小王。

小王比麗麗大9歲,兩人相見恨晚,一見鍾情。

小王來自一線大城市,而麗麗祖祖輩輩都是農村人。兩個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的懸殊,並未影響到兩個人的感情。

但兩個家庭的雙親並不看好,小王的父母瞧不起麗麗,覺得她出身卑微,而麗麗的父母又覺得高攀不了小王家,女兒外嫁受氣。

可,那又如何,兩個人分了合,合了分,多多少少也有七八次,最後雙方父母都妥協了。

婆家人說,允許他們結婚,但不準麗麗帶鄉下父母來家裡,除非他們去世後。

也許麗麗愛的夠深,她和家人鬧得眾所周知,非他不嫁。她的出身讓她卑微起來,她的父母跟著一起卑微起來。

麗麗的父母,給了她戶口本領證。

兩親家沒見過一次面,同樣也沒有拿出一分彩禮錢。那一年,麗麗出嫁了。

在豪華的酒店舉辦了婚禮,排排場場的。

就這樣,小王為了事業輾轉多個城市,麗麗陪他四處為家。

很快,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逢年過節,小王會帶麗麗回婆家。但回家並沒有絲毫輕鬆,因為那不是麗麗的孃家。

回家的幾天,麗麗常常在廚房和洗衣間忙活,因為她要負責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偶爾家裡來上幾個朋友,麗麗要做好幾頓飯菜,稍有不和胃口,小王便會開口大罵。

今年也是如此,從外地回到婆家,便又開始洗衣做飯。母親聽說後,便心疼起來。勸著女兒,何必去伺候他們一家,回來吧。

麗麗說,我和小王商商量量,明天回您電話。

第二天,麗麗便說:“過幾天我們就回我們所在的城市上班了,明年再回去看您吧。”

母親本是滿懷期待,但每一年的期待都會落空。六年了,他們結婚也六年了。

父母才已雙鬢斑白,臉上佈滿皺紋,眼裡泛著淚花,他們走過來時路,晚年更清楚什麼最重要,無疑是兒女兩旁陪伴。

但麗麗不知道,父母已經老了,等的時間有限了。她可以不回來,但她幸福就好。

(2)

大年初二,本是回孃家的日子。

但這僅是嫁在身旁的女兒,還有一群遠嫁的姑娘,他們相距幾百裡,幾千裡。

小白,就是遠嫁的姑娘。

兩個年輕人逢年過節才能回家看看父母,現在有了孩子,更是擔心孩子路上受折騰,只能選擇長假才能回來。

還好,父母比較體諒他們的不易。

小白說,每次回到家,媽媽在廚房都能呆上一整天,給她張羅著各種好吃的飯菜。

母親不知道怎麼表達愛,但她知道,她要把她吃過最好吃的飯菜做給女兒吃。

飯桌上,父親母親一直不停地給她夾菜,碟子裡都能堆成山。

父母覺得,工作上給不了她幫助,生活上給不了她照顧,唯一能做的是讓女兒吃好。他們覺得這樣一直給,一直給,一直給,才能把所有的好都給她。

有相聚就會有離別。

即使在父母身邊住上幾天,終歸要回到自己的生活節奏上。

小白說,要走的那一天,父親母親老早起了床,又做了一桌的豐富飯菜,煮了一大盆子家鄉的土特產。母親覺得外面的菜沒有家鄉的味道。但小白沒有告訴母親,其實是沒有媽媽的味道。

坐上車後,父親母親說,走吧,趕快走吧,不然天就黑了。小白狠狠的點了點頭,車慢慢的開動,透過後視鏡看到父母,兩位老人早已淚如雨下。

看著蒼白的頭髮,皺巴的雙手在空中搖動著,小白模糊了雙眼,她說,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了,我要努力掙錢,把父母接到身邊來,再也不分離。

(3)

大年初三,雙華去墳前看望了老母親,並燒了燒紙。

在親朋好友看來,雙華是最有福氣的,兒子在外地打拼,有了落腳點,就趕快把她接到身邊來。

但每年她總是要回老家幾趟。

一是老家還有一些地,要秋收,二是家裡還有一位80多歲的老母親。

玉米收季,她回家一次,但時間匆忙,便給母親打了個電話報了個平安。

老母親雖說上了年紀,但身體算是硬朗,眼不花,耳不聾,拄著小柺杖村東頭能跑到村西頭。

小麥收季,正趕上她媳婦預產期前後,隨時都有可能臨產。雙華忙完家裡收成,便又匆匆忙忙的趕回來。

一次一次的想回去看看老母親,但總是因為各種小事,一次次的錯過。

有了孫子後,她便沒有了空閒的時間,想回家就回家了。

有一天,雙華的弟弟打來電話:“母親夜裡上廁所,被絆倒了,比較嚴重你趕快回來。”

雙華知道,一定是特別特別嚴重,不然弟弟不會突然打來電話。

等雙華趕到家中,老母親已經僵硬的躺在床上,沒有一點呼吸,沒有一絲溫度。雙華嚎啕大哭,她痛恨自己,對母親充滿了愧疚感。

她知道這次錯過,便是一生。

我們總是覺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陪伴他們,總覺得什麼時候回到家都可以喊上一聲媽,一聲爸,總覺得他們身體這麼好,等我們事業有成,在帶他們去旅行,總覺得給他們,我們掙的錢,就是給了我們的虧欠。

可,什麼時候是終點,他們和孩子一樣,他們什麼都不缺,缺的是我們。

請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而追悔莫及。

請有時間了,多通通話,聊聊天,常回家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