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書的故事|緣來是你


曾聞王勃自謙,三尺微命,一介書生。興許也深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這句“至理名言”的影響,不知何時開始,就信奉著書生即是迂腐的偏見,那誰不是說了嘛,百無一用是書生。

我與書的故事|緣來是你

餘本布衣,自幼嬉戲于田野,也無緣書香門第,閣窗上泛黃的書卷,大概只有每天堆在角落的《xx日報》了。可能正因為貧瘠的文化環境,懵懂年紀裡,印象最深的卻是外公即興教給我的隻言片語。“外公,我為什麼屬羊啊?”,他掐著指頭跟我說:“子醜寅卯、甲乙丙丁”;“外公,要是每天下雪就好了”,他望著天空呢喃著:“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外公,強盜和盜賊是不是一種人?”,他摸著我的頭莞爾一笑:“強民曰盜,竊貨曰賊”。。。這些零零散散的碎片,點亮了我追尋國學經典的明燈,拼出了我對傳統文化的嚮往。

按照劇本,現在這一幕應該是上帝給我打開一扇門了吧?我還是天真了。在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尋找經典的難度讓我措手不及。時常捧著配注拼音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發呆,願者上鉤姜太公,一鳴驚人楚莊王,千古一帝秦始皇,大風起兮到劉邦。。。典故的啟迪,潑墨了壯闊的歷史童話,然則胸有鬱氣,總覺缺那點睛之筆。沒有強大的搜索引擎,茫然四顧,怎麼也檢索不到那些在內心蠢蠢欲動的激揚文字。念及至此,翻閱語文老師介紹的名著,也成了我唯一的選擇。都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當時我就決定先讀三國再看水滸了。斷斷續續,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有涉獵,然卻不喜青少年讀物的淺顯,奈何一時年少,胸無點墨,文言不通,外文不懂。如今桌旁的原著西遊和紅樓,一遍又一遍的愛不釋手,已是後話。

緊跟時代的洪流,我選擇了聽說很好就業的理科。上自習和同桌偷偷看《讀者》和《青年文摘》總是青蔥歲月裡最甜蜜的回憶,舟載清幽,一窗少年一窗月。還算有些天分,不知不覺沉醉在三維空間的徜徉、運動規律的探尋,還有物質成分的拆分,可清晨朗朗的詩詞風韻,恬淡山野的王維,狂放不羈的李白,執手相看淚眼的柳永,才是屬於內心最獨特的欣喜。

因緣際會,《道德經》在我心中種下的樹開枝散葉。後來讀到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他這樣說:超越倫理道德的追求,是全世界人類的統一精神追求,而中國人宗教意識不濃,是因為在哲學裡找到了超越現實的存在。儒釋道是中國的哲學,也隨之成為我的追求。近幾年來,拜讀《金剛經》、《清靜經》、《易》等國學經典,略有所悟,多是不惑,潛心習之,寧靜致遠。

經典的力量,讓我深刻認識世界和生命的奇妙,未知和反思同樣也帶給我驚喜,不知何時起,開始喜歡用詩詞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常趁遊興直到酣,千字文章不值錢,詩換落紅詞兌雪,且馳大夢任瘋癲。

以上,讀書容易,找到喜歡的書不易,我和書的緣分,恰如穿梭在煙雨朦朧的江南小巷,倩影驚鴻,遍尋撐傘從我身旁走過的姑娘,兜兜轉轉,緣來是你。從此不問前程,不問滄桑,不為討好全世界,只為自己心中的山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