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家暴原來是精神缺陷

科學家們從未停止過對人類感情與思維的研究,發起於1972年的“達尼丁多學科健康與發展研究”是迄今有關人類發展的最全面詳細、最追根究底的系列調查之一,2005年美國禁止未成年人死緩的決定就是引用這個組織的研究結論。日前達尼丁團隊又發表了一份有關於家暴的產生於預防家暴的試驗報告,報告中正式將家暴定義為精神疾病。

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家暴原來是精神缺陷

上個世紀90年代,在個人境況是決定個性的關鍵的背景下,達尼丁團隊研究工作開始側重探索人類本性較陰暗的層面。 在長達數十年的研究過程中,科學家發現家暴不僅僅是男性的專利,女性也會肢體虐待自己的配偶,頻繁程度幾乎等同於男性,不過女性通常造成較少的身體傷害。

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家暴原來是精神缺陷

達尼丁團隊在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來,三歲時家庭管束較多的孩子長大後更易衝動和具有反社會品質。三歲時性格拘謹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性情消沉、較不自信。同時相較僅在青春期出現反社會行為的人,兒童時期就出現暴力和反社會行為的人成年後性格依舊暴躁的幾率更大,若某些人體內產生單胺氧化酶a的水平低時,他們在成年時更有可能具有暴力傾向。

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家暴原來是精神缺陷

這也就意味著家暴並不只是簡單的家庭矛盾的衝突,有很多產生家暴行為的人從童年開始就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問題,雖然研究表明大多數人一輩子至少有一段時期患過精神疾病,但是擁有童年創傷的群體他們在成年時更有可能具有暴力傾向。

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家暴原來是精神缺陷

報告中還數次提到了單胺氧化酶a這個詞語:一些孩子的先天基因讓他們更傾向於產生低水平的單胺氧化酶a,他們成年後脾氣暴躁的可能性遠大於其他孩子。達尼丁團隊在進行數據整合後得出了這個結論,他們認為很多擁有暴力傾向的人群是由於缺乏產生這種酶的基因,屬於先天性遺傳缺陷,而家暴也就屬於這種先天性精神缺陷中的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