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覺得現在過年年味淡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過年的感覺了?

茶色華年



我是90後,小時候過了臘月二十三,都會忙碌起來,放寒假了,開始祭灶、掃塵、貼年畫、貼春聯、貼窗花,不一而足,當然,現在這些,怕是很少了。

但每一代人,自有每一代人的傳統。保留是很好,但保不下來,也就算了——畢竟,我們所知的傳統,未必真是傳統。

但是中國的年怎麼變,

都藏著中國人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

一種經年釀造的淳厚的味,

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比如說我們90後,

正直青年,我們剛開始獨立打拼為一家人生活所付出,

我們當然很難體會老一輩背井離鄉拼搏努力,

年關才能回家與家人團圓的那股子幸福感;

所以,

一個年齡有一個年齡的年味兒,

之於孩子,就是鞭炮糖果壓歲錢;

之於老人,就是子孫滿堂團圓飯。


孟醫生說


覺得年味淡了的,或者是找不到小時候過年感覺的,肯定是因為現在與過去在“春節”這一節點的行為或體驗差距比較大。

看了很多回答,無一例外是因為小時候有小夥伴玩兒,可以放鞭炮、能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收紅包之類的。

現在面臨的,則是過年的焦慮感,因為有人催婚/催生,有人問成績問工作問工資,煩人的親戚、皮笑肉不笑的問候、滿滿都是尷尬。

所以,因為不快樂了,才覺得年味淡了,春節沒意思了。

前幾天寫了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現在許多人都不愛過年的,其實本身“春節”這個節日並沒錯,錯的是很多人賦予春節這個節日太多的意義。

必須要遵循習俗,必須要團圓,必須要說吉祥話,必須要做一些現代人看來比較莫名其妙的東西(磕頭、拜年)。

(其實我很討厭一到春節就鋪天蓋地的宣傳要回家,要團圓。團圓並沒錯,錯的是讓人無可選擇,似乎選擇出去旅遊,或者給自己留些空間就是錯。)

原本它就只是個節假日,與國慶節,中秋節,沒什麼不同。簡簡單單的迴歸平淡,當做工作之餘的休息真的很不錯。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以為所有人過春節都一樣簡單,三十看春晚,初一跟同學或者跟家人看賀歲檔,剩下的時間就是在家躺著看電視,打遊戲。

事實上,同事們過年回來都得累成狗,走親戚,拜年,每個都直言過年還不如不過。你說這些抱怨都是樂在其中嗎?不盡然,可能他們真覺得很累。

同事們的這種過年方式顛覆了我的三觀,最後我找到了原因,因為同事們基本不是市裡的,換言之都有老家。而我與同學,家都是本地的,包括父輩跟爺爺輩,而且大多數孩子很少,不需要走親戚。

所以過年對我們來說,簡單,隨意,還有錢拿。

現在我跟同學們聊天,都覺得過年沒意思,因為結婚了,對象家事兒比較多,自己無法隨心所欲,更沒辦法簡簡單單,重要的是原本手裡就沒幾個錢,還得花錢。

一過年,就出血。

所以,並不是年味淡了,年還是那個年,習俗還是那個習俗,只是我們不再是過年的主角。新年帶給成年人的,責任與義務遠大於收穫。


只待君來


缺乏了“活力”和“參與感”的年又怎麼會有年味

又到了一年春節,這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過現在,一到過年,討論最多的問題還是“為什麼年味越來越淡”。

年味越來越淡,以至於許多人到了年關很躊躇,彷彿過年已經成為了雞肋,回家也可,不回家又好像沒有什麼地方好去。

許多年輕人不愁吃,不愁穿,大城市呆慣了,回到老家反而覺得土氣,提不起過年的興致,更多時候是抱著手機。

年輕人為什麼都喜歡抱著手機?因為他們除了玩手機,什麼都不會,他不玩手機,幹啥,沒啥好乾的。你不讓他玩手機,難道叫他去殺雞?殺雞是門技術活,真要他們去殺雞,估計拿著刀,小心臟都要跳出來,雞沒殺著,自己倒先嚇了個半死。

過年要吃團圓飯,放鞭炮,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這只是結果,年味從哪裡來,過程是很重要的。以前臨近過年,人們都需要提前做很多準備,例如裁剪衣服,為團圓飯準備各種食材。

在我的家鄉,過年要吃的東西還是很講究的,有燒白,有粑粑肉,有酒米飯,以及臘肉、板雞、板鴨等等。這些手藝年輕人都不會了,好像也沒心思去學,不知道這些東西會不會最終從我們年夜飯的飯桌上消失。

如今的年夜飯一般還是在由長輩們準備,他們雖仍是盡心盡力,但抵不過歲月,由他們所主導的“過年”已經越來越缺乏活力。

年輕人似乎又還沒有捧過接力棒的準備,沒有年輕人的參與,要光靠長輩們營造過年的氛圍,顯然是不夠的,他們已經累了,疲了。

年輕人不能繼續沉浸在小時候,一到過年就等著穿上新衣服,拿著玩具槍,好奇而又崇拜的看著長輩們殺雞宰魚,忙得熱火朝天,過年的氛圍也就在各種忙碌中產生了。如今的他們已經老了,世界要由青年人主導了,要學會主動參與到“過年”這項中華民族最大的大事中來,這既是一種成長,更是一種傳承。

只有年輕人的的主動參與,才能為過年這項偉大的活動注入新的活力,才能體會到成就感,才能找回“年味”,找回對家,對家人的愛,這種愛有時候就是付出與奉獻以及家人對你的認可與依賴。


勝利的嚮往


為什麼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

今天已是臘月中旬,離過年也不過十幾天的時間,但是絲毫沒有感受到一點年味。十幾年前那種感覺好像一去不復返,再也感受不到了。為什麼一年比一年的年味更淡呢?

第一,物質生活的富足。以前物質匱乏,平時人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只有過年,才能吃到好吃的,穿到新衣服。所以,那種對物質渴求的原始慾望,對每個人都有強大的吸引力。可是現在,平時該有的都有了,過得並不比過年差。沒了那種慾望,也就沒了期許,過年的滿足感也就沒有了。其實我們可以從字面上理解什麼是年味,年味就是年的味道。既然是味覺,肯定是和食物有關的。你想,我們平時吃的就很好,嘴都很叼了,過年的食物再也很難讓你有更多的味覺體驗。所以,你會覺得食物很平淡,從而使得年味的感覺也很平淡。

第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前多數人都是生活中農村,農業的生產方式節奏相對慢。一般到了冬天,就沒什麼農活了。所以,有充分的時間來籌備春節。當然,過年也是一種祭祀來年豐收的儀式。人們從心理上就非常重視,儀式感也特別強,從而給人的感覺也特別隆重。而現在是工業化時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大家的生活節奏非常快,往往只有臨近過年的時候才可以放假。何況假期只有七天,刨除來回路上的時間,其實留給過年的時間非常少。大家急匆匆趕回家,又急匆匆的回去上班。所以,年味就被匆忙給沖淡了,只有慢慢品味過年才能品嚐到濃厚的年味。

第三,精神觀念的不同。以前的老一輩人對過年也是一種信仰,是對祖先的敬拜,是對神靈的敬畏。祈求祖先的保護,神靈的庇佑。而對於新時代成長起來的人們,接受了現代的教育,基本上都是無神論者。對老一輩人的信仰說成封建糟粕,封建迷信。而新一代人卻沒有建立起新的信仰,成了沒有信仰的一代人。無信仰就無敬畏,無敬畏就無儀式。等老一代人漸漸老去,新一代人成了主流,年也就成了一個普通的節日。沒有了虔誠的儀式,沒有了敬畏的信仰,年也就沒了存在的根基。新一代人就這樣迷失在浮躁的功利之心中,一切只考慮利益。就這樣,過年就成了自我炫耀的場合,請客送禮的機會,強化利益關係的媒介。這樣的年,怎麼可能有年味呢。恐怕只剩下銅臭味了。

有時候在想,我們這一代人挺可笑的。我們經常感嘆年味越來越淡了,而我們這一代人卻是始作俑者。就如同在吃著動物的肉,卻在為動物的死亡感嘆流淚。


書路先生


以前回家為了團圓,為了在百忙之中尋求片刻寧靜,可以和家人多溝通一起包餃子做年夜飯的過程也是一家人相互溝通的過程。十二點整的煙花,有趣的春晚,年夜飯時餃子裡的硬幣,都是當時過年最期待的。

可是現在卻不是那樣了,好像小輩回家就是為了領壓歲錢,朋友圈裡一味的分享,隨著空氣的汙染而逐漸禁放的煙花,隨著潮流逐漸變得沒有意義的春晚,這個世界的變化太快,我們還沒來得及跟上腳步,就已被拋棄。

又或許我們已經老了,就像奶奶看不慣我們的破洞褲一樣,我們的部分思想還停留在過去,跟不上現在所謂的潮流。所喜歡的還是趙麗蓉老師、馮鞏老師那幾位曾經出現在數屆春晚舞臺小品藝術家。而不是現在層出不窮的為了表現的形勢好而假唱的舞臺。

小的時候想得少,只知道玩只知道樂,以為咬到餃子裡的硬幣就真的可以順利一年,以為看了春晚哈哈一笑來年就可以笑口常開,以為夜晚的煙花就是這一年最美的燦爛煙火。其實不是的,長大後會發現,那些不過是成人世界的一絲心理安慰。年過去了,所有事還是照舊,還是會有數不完的方案要改,還是會有數不完的委屈要受,還是會有數不完的錯誤要犯。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夜晚一人時默默的自我安慰自我開導。當太陽照常升起,我們又要頂著笑臉,面對新的一天。

小時候面對七大姑八大姨頂多問問成績,還能順便領個紅包。現在我們長大了他們的我們的問題也增加了,謝謝他們的關心,可是真的婚姻是我想結就能結的嗎?我連對象都沒有呢。升職加薪真的是我想就能得到的嗎?還不是要認真工作,努力幹活。所有事情不過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從一張白紙被逐漸畫上了顏色,隨著顏色的增多我們變得複雜。

不是年味淡了,只是我們長大了。

願歷盡千帆,歸來認識少年。

願各位新的一年平安喜樂,萬事勝意。


男神是一條懵逼的肥龍寶寶


在過去,科技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沒手機,沒電腦,彩色電視都很少。大人之間端個碗就能聊一個上午,小孩子更是成天的的在外面瘋。到了過年,幾個小夥伴相約去撿炮竹,誰家炮竹響就去誰家;去河邊耍,一棵歪倒的樹能玩出可多花樣;去集市上游玩,吃喝玩樂更是一刻都閒不住。

而現在,有一個比較特別的現象,無論逢年過節還是親朋聚會,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很多時候都抱著個手機或者平板玩。人與人之間用手機豎起了一道道的牆,要交流沒交流,要合作沒合作。即使過年放炮竹,響過之後就歸於平靜,上網的上網,看電視的看電視,沒有一點兒過年的氣氛。


火頭工


現在年味確實越來越淡,找不出小時候的感覺了。

我覺得有幾方面,過去家庭人口都多,過年人多就熱鬧,再來個親戚什麼的,就更熱鬧了。另外,過去孩子盼過年那,過年能做新衣服,能吃到大魚大肉,糖果,花生,毛嗑等零食。這些東西,普通家庭,困難家庭,平時根本吃不到。還有鞭炮,早早孩子就催大人買。所以,孩子們都盼過年。心情那個急呀!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小孩還急啥?沒有什麼可急可盼的啦!大魚大肉,海鮮,平時都能吃,糖果花生這類零食不算啥了。想穿好衣服,家長都能給買。鞭炮很多家庭不放了。小孩對過年的慾望大大降低了。有的家庭,春節出去旅遊。在家過年的年味就淡了。隨著電腦,智能手機出現,人們交流交往方式也在變化。年味想不淡都不好使。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並不奇怪。


雲飛揚31190


「以前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

以前食品種類數量都少,過年吃頓餃子——肉餡兒的——是過年最大的吸引力。

以前錢少,過年能買新衣服,光想想就激動地渾身顫抖。

以前電視頻道少,節前、節中、節後都只有央視一個臺可看。節後的重播更是收視蹭蹭滴。

以前沒有WiFi,過年聚在一塊兒,大家就是聊,吃,喝,笑。


朗讀者晟煥


以前電話都是座機,況且一個村也沒幾部座機,更別提手機和電腦了,在外打工的想家了就到公共電話亭去排隊打個電話,和家人朋友一年見不上幾次面,過年回家以後肯定是三五成群的聚到一起好好玩玩,反觀現在,即使是夫妻每天回家以後都是各自拿著自己的手機玩,飯局,學校,公交車上,高鐵上都是低頭族。再一個以前過年的時候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是一代代傳承下去的,現在都崇尚西方的節日,很多古老的習俗越來越淡化了,過年的時候都窩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以前想朋友了必須串門才能見著面,現在直接開視頻就可以見面聊天了,終究來說就是人們越來越懶了,懶得出門會朋友,懶的搗鼓古老的習俗……………………


貴妃飾界


我們無比懷念童年的春節,那是因為有一個較長的假期,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撒歡而忘記回家吃飯。可以有新衣服,有很多平時不捨得吃的飯菜,有很多男孩子喜歡的鞭炮,諸多平時得不到的東西。

當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上的責任和擔子也更重了。加之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使得小時候只有在春節時得到的東西在平時生活中隨時可以得到,也就顯得沒有那麼珍貴了。

其實“年味”更多的就是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留戀,是一種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