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機和子彈的速度相等,且兩者平行,如果在飛機上用手去拿子彈,能拿到嗎?手會受傷嗎?

冷靜的帥鍋

朋友,槍鬥術瞭解一下。學會了手接子彈不是夢好吧。

想要在飛機上用手去接飛機外面的子彈,你要滿足好幾個條件的。首先你得有架飛機,因為沒有哪個空中乘務人員會聽從你的開窗戶爽一下的。其次你得有麒麟臂,不然飛機外面的氣流將告訴你什麼叫做風力切割。

再次開槍的人,必須要求會傳說中的槍鬥術。即在子彈射出的一瞬間,利用自身手腕的抖動,來抵消槍管與膛線所賦予的子彈旋轉。使得子彈只有和飛機同方向的速度,而沒有自身的自傳。這樣的人才很難找,沒有的話旋轉力參考一下你手擋陀螺的感覺再放大個幾百倍。

以上條件都滿足,恭喜你,你就可以開始裝了。按照牛頓的相對運動。子彈相當於飛機是靜止的。偉大的槍鬥術解決了子彈的旋轉問題。你就可以像是抓蟲子一樣抓子彈了。實現這個只在小說中出現過的技能。走上人生巔峰了。


簡族

在一定條件內,如果不是赤手空拳,抓住子彈問題不大。

提問者大概聽過那個相對速度的故事:一名飛行員在飛行任務中感覺身邊有隻小甲蟲在叫,於是將它一把抓住,結果發現是一枚射向他的子彈。這一故事乍聽起來離奇,但並不是不可能。

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餘年前發明的飛機第一次被投入到戰爭中。戰爭爆發初期,還未真正成長為空戰利器的飛機只被用於偵察等非戰鬥用途,飛機上沒有搭載後期常見的機槍和炸彈,飛行員也大多隻配備了手槍等自衛武器。不同於需要保證射程和子彈速度的步槍彈,以近距離自衛和停止能力主要考量指標的手槍彈是低速的圓頭形狀。如果是這一階段,飛行員想抓住一定距離外發射過來的手槍彈完全不是問題,唯一的難度在於手能不能夠到子彈。

開頭曾經提到,抓住子彈的時候不能赤手空拳。這和子彈速度無關,而是和槍械的構造有關。為了保證發射之後子彈飛行軌道的穩定和飛行距離足夠遠,幾乎所有的槍管都有膛線結構,這使得子彈飛行時處於旋轉狀態。沒有任何防護去抓握子彈,沒有意外肯定會受傷。不過有這個機會的人,基本不用擔心這一點。因為當時的飛機環境沒有當今的噴氣式飛機駕駛艙裝有密封和加熱機構,當飛機在高空飛行時,機艙內的溫度是很低的。因此飛行員的服裝以保暖為第一考量,為防止凍傷,會帶上皮手套。

向戰友親朋炫耀自己威風史也只有這個時期。一戰中後期,隨著各國軍隊對制空權和空戰的重視,新技術被投入飛機的改造。飛機搭載的武器殺傷力也越來越強。不同過去雙方飛行員見面還能喊話甚至相互投擲雜物,當飛機速度變快,打開艙蓋會給飛行帶來不便。那些比飛機速度更快,數量更多的子彈也不在人畜無害。若是再聽到“小甲蟲”的聲音,曾經信手將它們抓住的飛行員們,第一反應大概是要做出各種規避動作,保命要緊吧。


姚廣孝wayne

其實,在我們初中的物理課本上,曾經記載過一戰的時候,一國的飛行員感覺臉上有蒼蠅,於是用手去拍,結果發現是一顆子彈。因為子彈和飛機的速度和方向相同,所以理論上子彈相對於飛機來說,就是靜止的

這個故事在關於戰爭歷史的書籍裡屢見不鮮。想來是事實的可能性很大。

據說,就是由於這次事件,使得後來的飛行員都開始攜帶手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空軍。而在這之前,飛機只是用來偵查而已。

但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飛機的方向和子彈的方向是相同的。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子彈射出的時候,有沒有旋轉?

只要槍管含有膛線,那麼子彈就會旋轉。只有後膛槍和和槍管裡的膛線更配。膛線又名來復線,雖然很早就被髮明出來,但很遲才普及。因為如果是前膛槍,子彈從槍口進入有膛線的槍管會極大減慢子彈的裝填速度。影響戰場實戰的發揮。

所以,為什麼早起西方軍隊打仗,為什麼要排著整齊的隊伍互相射擊而不尋找掩護?因為那時候用的是前膛槍。槍管大多沒有膛線,子彈射出的時候自身並不快速旋轉。(如果你看過陀螺,就知道越高的的旋轉,越是會帶來一種穩定狀態。)

而正是由於沒有膛線的前膛槍射出的子彈,其方向不容易確定,所以只有靠“排隊槍斃”的方法,才能提高子彈的命中率。這樣不穩定的子彈,就談不上所謂“和飛機的方向一致了”。

而在一戰的時候,後膛槍已經被普遍使用。子彈倒是可以穩定地保持方向和速度,但如果真的有飛行員拿手摸,會不會出現彈跳呢。

你可以想象你用手去摸一個飛速旋轉的陀螺,看看會怎麼樣。一般情況下,陀螺失去了旋轉的力量後,就變得東倒西歪,然後就慢慢停了下來。這類似於飛行員手摸子彈後產生的彈跳。

所以,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在一戰中,那顆和飛機並駕齊驅的子彈飛到飛行員臉上的時候,自轉已經開始減慢,所以變得有點不穩定。給飛行員的感覺就像一個蒼蠅一樣小蟲子在臉龐躁動。此時飛行員用手拍它,不會感受到子彈太大的自轉

正所謂事有湊巧,所以一戰時候的那個飛行員應該是接到了子彈,手也並沒有受傷。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現有的不少回答都集中在飛機和子彈速度如何才能相等, 旋轉有多強,人的手會不會受傷等事情上,但可能沒有考慮什麼型號的飛機,飛得有多快多高,什麼類型的子彈,子彈當時的飛行速度因素,所以個人覺得,不如把這個問題放遠一點,有沒有類似問題中這種高速飛行的物體抓住另一個並排高速飛行的物體的情況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種物體的飛行速度比飛機要快得多,抓住的東西比子彈要大得多。

是的,說的就是空間站和飛船的對接。

對接這個詞看起來好像是兩個人之間遞東西,或者倒車入庫之類的事情,看不出一點風馳電掣的感覺,可是稍微想一下就知道,對接的時候不管是空間站還是飛船都不是靜止在太空中的,它們都以高速繞地球轉著,速度有多快呢?可以達到近三萬公里每小時,相比之下,現代的F22超音速戰鬥機的最大飛行速度也就是兩千多公里每小時。

對接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從地面發射的飛船經過幾次變軌,進入到離空間站幾十到幾百公里的範圍內,在這個距離上飛船上的探測儀器可以探測到空間站的位置;隨後飛船按照探測器的測量數據,飛行到離空間站幾百米的距離上;飛船找到空間站的對接軸,兩者距離進一步縮小至一百米,相對速度1-3米每秒;最後飛船通過攝像儀器等精確控制對接相對速度和姿態,以0.15-0.18米每秒(約每小時0.5公里,比正常人走路的速度還要慢不少)停靠速度碰到一起,空間站和飛船的對接機構連在一起,完成對接。

整個對接過程,用航天專家的話來說,就好像是一個帥哥追上一個以三萬公里時速跑過的美女,然後倆人接吻,這是不是比飛機上抓子彈更刺激呢?

---補圖的分割線----

不知道是問答系統問題還是別的什麼原因,不少童鞋好像沒看到末尾那段,還在糾結二戰飛機、手伸不出去之類的問題,甚至還有人說轉移話題,其實末尾那段中英文都說的很清楚,故事裡是一戰飛機時速144公里,跟我們現在開快車差不多,那會兒的飛機駕駛艙都不是密封的…加兩張圖,祝大家節日快樂!



——繼續的分割線—-

查了一下,飛行員抓子彈的故事在Yakov Perelman的《Physics for Entertainment》裡面提到過(見下面的引文),據說這是一本前蘇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暢銷書。故事裡說這位一戰法國飛行員當時在2000米的空中,還以為是抓住了一隻蒼蠅,論證了一番飛機和子彈的速度如何相似(約144公里每小時,一戰那會的飛機vs飛行末端的子彈)之後,還貼心的說最好戴上手套,防止被高溫的子彈燙到。

The following curious incident was reported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One French pilot, while flying at an altitude of two kilometres, saw what he took to be a fly near his face. Trapping it with his hands, he was flabbergasted to find that he had caught a German bullet! How like the tall stories told by Baron Munchausen of legendary fame, who claimed he had caught cannon balls with bare hands! But there is nothing incredible in the bullet-catching story. A bullet does not fly everlastingly with its initial velocity of 800-900 m/sec. Air resistance causes it to slow down gradually to a mere 40 m/sec towards the end of its journey. Since aircraft fly with a similar speed, we can easily have a situation when bullet and plane will be flying with the same speed, in which case the bullet, in its relation to the plane and its pilot, will be stationary or barely moving. The pilot can easily catch it with his hand, especially if gloved, because a bullet heats up considerably while whizzing through the air.

宇宙浩瀚無垠,個人水平有限,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疏漏,請多指教。


喬小海

只要子彈不是會爆炸的子彈,在題主假設的情況下盡情的去抓好了,根本不會受傷。也許有的人不認可,但是難道你們沒有看到過有人在站立靜止的情況下用手抓射出的箭的視頻嗎?射出的箭的速度並不比普通的子彈慢多少,甚至還有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用手去抓射出的橡皮子彈,都是有成功的記錄的,當然,火雲邪神玩的就有點兒不著調了。



相對來說,題中假設的條件比這些都更容易多了,兩個事物速度相等,同向而行,那它們兩個跟靜止的沒什麼區別,所以只要距離夠近,人想抓住子彈不過是一伸手的事情,只要風不夠快,就沒有任何危險,因為人和子彈的速度是一樣的,這就跟把子彈放到桌子上一樣,想拿的時候一伸手拿住就可以了,是不會受傷的?


在飛行的飛機上拿飛行的子彈,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風速了,現在的戰鬥機速度都非常快,大部分都是可以超音速的,可以說比子彈還快,即便在亞音速狀態下,飛機的飛行速度也很快,在這樣的速度之下,人是不可能離開飛機的駕駛艙的,不然風速就會讓人受不了,那麼就是邊上有一個子彈在飛行,也根本無法去拿,因此題主這樣的條件只能是像以前的那種速度很慢的可以敞篷的飛機,就是人的飛機上做動作表演用的那種,速度最快時也就和子彈差不多,這樣的肯定是可以的。


而且現實中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飛機首次登上戰場,飛行員都是拿手槍互相射擊的,據說就有一個飛行員,在飛行的過程中覺得臉上貼了個蟲子,用手一摸抓住一看,竟然是一顆子彈,這故事並非杜撰,當時是被新聞廣泛報道的,並且在道理上也都是說得通的。


科普大世界

能拿,只要你不怕疼,不在意受不受傷(或者斷幾根手指頭)。

估計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一個故事。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一位戰鬥飛行員,在返航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臉旁邊有個黑乎乎的東西,好像是蒼蠅,心想:這天上哪來的蒼蠅。說著就拿手去抓了一下,結果還真拿到了,一看懵逼了,是一顆子彈!當然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

我們來從物理的角度分析一波:

①子彈有沒有可能和飛行齊飛?

有可能,因為那個年代,飛機都飛不高,速度也不快,有的飛機甚至都是敞篷的。並且武器就是槍,裝上航炮。飛行員還可以拿槍射擊。

所以子彈是有可能和飛機齊飛。但是子彈的軌跡都是拋線狀的,不可能長時間和飛機齊平。

②能用手輕易抓住嗎?

答案已經在開頭說了。為什麼呢?因為子彈和飛行員是相對靜止的,所以子彈在你眼裡就是一個固定目標。

但是要注意,子彈是旋轉的,這樣有利於彈道的穩定性。除非用那些沒有膛線的槍,不過那樣的話,精準度就特別差了。除非貼臉打,才能百發百中。

因為子彈是旋轉的,可想而知,你的手指碰到之後,會發什麼可怕的變化。


賽先生科普

碰的到,會受傷!飛行中的子彈相對於是飛機是靜止的,但是相對於你不是。飛行中的子彈無論速度,密度,質量都要高於大於在飛機載體中的你,所以你要不受傷拿到飛行中的子彈首先第一定律是你能抱起當時在飛機載體中的自己才可以! 打個比方:你坐在一輛非常龐大的高速行駛的公交車上,窗外有一輛與子彈大小一樣的無人駕駛轎車(轎車質量不變)你用手去觸碰轎車會發生什麼?速度2*質量=能量按照愛因斯坦的這個著名公式首先你的質量不允許你拿到子彈不受傷,子彈質量一定大於你,其次你一旦與子彈接觸馬上就會破壞相對速度(因為不是你本人在飛行),最後的結果就是碰的到,拿不到,會受傷!滿意了嗎?


米粒1493062

記不得那年看過一篇報道,說有個男的卵蛋被流彈劃過,這個流彈穿門而過又打到了一個女的子宮,醫生只取了彈頭出來,後來那姑娘居然懷孕了(後來檢查是處女),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專家最後鑑定說是子彈帶來的精子,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風水27

如果你的假設成立,你還是拿不到子彈,即使你伸出的手或者胳膊從時間上特別及時,即便是抓到了高速飛行的子彈,你的手也會嚴重受傷。第一、因為你的手伸出窗外的一剎那,你的胳膊將脫離飛機的同速運載,單憑慣性無法再支持如此高的速度並行。高速中開車和坐車的朋友把手伸出窗外就很容易體會此時的感受。所以你真的很難把握伸手的時機,很可能抓不到。第二、最要命的是,你的胳膊和手所受到阻力必將是排山倒海般的強度,子彈的速度啊,親。所以,你要非常準確的計算伸手的時機,但即使你僥倖抓住了子彈,相信你的胳膊和手在伸出去的一剎那就會嚴重受傷。


科慧苑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回答,我感覺做個總結比回答問題合適。

第一。子彈是無動力飛行,在豎直方向的軌跡是自由落體運動,所以飛機的升力也要為零,考慮到機翼的空氣阻力大,飛機即使自由自由下落,在豎直方向上的速度也不能與子彈同步。

第二。有人提到子彈因為空氣摩擦發熱,雖然槍管是熱的,但是這個問題不用考慮。在槍傷中,從來沒有關於燙傷的研究,也從來沒有傷員描述受傷時會很燙,因此可以排除子彈發熱但燙傷的程度。



第三。如果子彈可以與飛機同步,處於相對靜止狀態,唯一要考慮嗯因素是子彈的旋轉速度。因為有足夠的觀察時間,此時只要看一眼子彈,大多數人都能做出決定:子彈快速旋轉,不能用手接;普通旋轉,戴個手套就沒有問題。

子彈與飛機同速才是最苛刻的條件,我認為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待考證,接住在豎直方向上自由落體的子彈,是巧合中的巧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