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告別,孩子驚恐一個月

01

上個月,房東要收房子,我們要搬家。

在搬家前的一個月左右,我開始整理東西,孩子就問媽媽在幹嘛,我如實說了。

孩子開始哭,對家裡的東西,一件件問:“這個我們可以帶走嗎?”

我一一回答,並解釋了原因。

聽到可以帶走的,她的表情一下子就輕鬆下來,不可以帶走的,她特別難過。

她出生在這套房子裡,住到三歲六個月,對家裡所有物品的感情,我可以想象到。

爸爸回來時,孩子哭著撲進他懷裡,喊著:“我不要搬走!我不要搬走!”

爸爸沉下臉,對我說:“你跟孩子說這個幹嘛?”

我沒有回答,但我知道,說給孩子知道比不說好。

孩子和大人不一樣,她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都是單面的,在他們看來,東西分為“我的”和“別人的”,而“我的”就意味著一直屬於她,除非是東西吃了壞了扔了,這種主動做選擇去捨棄的。

被動的分離,他們一時很難接受

一次不告別,孩子驚恐一個月

02

之所以這樣想,是大概半年前有段時間,她很喜歡一個紙袋子,這個袋子很普通,大紅色,是爸爸去買菸時,煙店用來裝煙的。

她和爸爸一起去買菸,回來就把這個紙袋子掛肩膀上,假裝揹著它在逛街。

然後有天我曬被子時,打開窗子,她站窗戶邊,一下子就將紙袋子扔了下去。

袋子落在一樓自建的閣樓頂上了,我回過頭,狠狠批評了她亂扔東西的行為。

再過了幾天,晚上睡覺前,她突然就想起那個紙袋子,啜泣著要它。

我們想盡各種辦法去安撫她,給她差不多的袋子,她也不要,跟她講道理也不聽。

甚至爸爸再去買菸時,特意再要了個一樣的,她也不感冒,就是心心念念被扔下去的那個。

爸爸要去把袋子撿回來,被我阻止了。

那段時間一直在下雨,紙袋子在露天裡,估計也會泡爛。

更何況,我覺得她應該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何東西,擁有時都要知道珍惜,失去再去哀痛,只會讓自己陷於負面情緒裡,完全於事無補

一次不告別,孩子驚恐一個月

03

生活充滿了離別,不光是熟悉的物品、熟悉的環境,更大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生命的逝去。

某次出去時,碰到小區路當中有一隻被車碾死的貓,我們走到跟前才看到。

我立馬把孩子帶開了,但她還是瞄到了幾眼,她很喜歡貓,所以看到貓的屍體,特別傷心,一個勁問:“媽媽,小貓咪還能活過來嗎?”

我很想給她編一個溫柔的謊言,但想了想,還是如實告訴她了。

她接著問:“那所有的動物都會死嗎?”

我說是的。

她又問:“那人呢?那你呢?爸爸呢?”

我說:我們也會死,但你不用擔心,死亡並不代表生命的結束,它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她不是很懂,我緊緊抱著她說:“如果有一天,爸爸媽媽不在了,你想我們時,我們就會出現在你的腦海裡。”

過了不久,電影《尋夢環遊記》上映,我特意帶她去看了三次,每看一次都能感覺到她對死亡的理解不同。

從剛知道生命會有終結時的恐懼,到可以泰然和我討論死亡後,靈魂會去哪裡,活人會不會看見等一系列問題。

一次不告別,孩子驚恐一個月

04

在最開始小朋友對那個紅色紙袋產生迷戀時,我並不太明白她的心理,我一遍遍的從自己的角度去開導她,卻並不能讓她從執念中走出來。

這次搬家之前,我忽然想到,她固執地喜歡那個袋子,也許在她看來,這個袋子代表著她和爸爸一起去買東西的那種開心,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過渡性客體”。

這在我們看來,只是特別普通的場景,可在她眼裡,是自己和爸爸一起參與的,有著特別的意義。

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事先告訴她要搬家,讓她對這個事有一個接受過程。

事情也正如我想的那樣,最開始幾天,她很不安,特別傷感。我把她摟在懷裡,一遍一遍告訴她:“沒關係的,以後我們還會有的。”

幾天後,她的情緒就穩定下來了,出門散步遇到鄰居,她會主動說:“我們就要搬走了。”

我知道,她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和熟悉的人告別。

最好的小夥伴茜茜,在聽說她要走後,主動來抱了她,隔天還送了一個精緻的洋娃娃。

她非常開心,問我可不可以也送一個禮物給茜茜。

我和她溝通後,在網上買了一套繪本,給她包好,讓她自己送了過去。

這種禮尚往來,算是一種告別的儀式,可以沖淡搬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她會覺得就算搬家,大家也仍然是好朋友,因為還有彼此送的禮物在身邊啊。

有朋友說我不該太早讓孩子知道死亡的定義,但是,你不說,孩子就不會接觸到麼?你不解釋,孩子就不明白麼?

既然繞不過去,還不如順其自然,在遇到時,就滿足她的好奇心

人生充滿未知,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也永遠都不知道,可以用多少年的時光陪伴孩子。

但我們可以在孩子心中種下愛的種子,告訴她,生命會消散,但愛不會。

成長便意味著一次又一次的告別,我們無從選擇,但親愛的小孩,願你心底的鮮花常開不敗。

一次不告別,孩子驚恐一個月

來源 | 土豆番茄媽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臺,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