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jessica宣

很多父母羨慕別人家的乖孩子。尤其是自家孩子皮得上躥下跳,父母管教毫無效果的時候。很多父母也會把孩子乖、聽話作為自己教育有效的資本。有朋友在場,那些聽話的孩子更能體現出父母的權威,父母也會覺得倍兒有面子。父母是高興了,那這些乖孩子自己體會如何呢?

我帶過的一千多大學生裡,也不乏很多乖孩子。在家聽父母的,在校聽老師的,這些學生基本不用太費神去管理,他們會嚴格按照校規校紀行事。在工作的前兩年,這類學生基本被“忽視”了,因為他們從不“犯事”,我不找他們,他們也沒有訴求找我。但我很快發現,這些乖孩子並不是完全沒有想法,也不是不想“逃課”,只是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更不敢觸碰紀律。他們很多時候是“苦”在心理。在對一些心理有問題傾向的孩子做諮詢時,發現他們很多人因為壓抑自己太深,才會出問題。一個男生晚上睡覺經常把舍友哭醒,白天卻是一個硬漢子。他就是一個乖孩子,媽媽從小不讓他哭,因為男孩子是不能哭的,他很聽話,白天是媽媽要求的硬漢子,但是在夢裡就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的案例太多了。這就是乖孩子的代價。

作為一個老師,對那些特別聽話的乖孩子會放心,但不怎麼培養他們做學生幹部。因為,他們不會有自己的思想,只是老師的傳聲筒,更不能創新性的開展工作。看看那些調皮的“活猴子”,他們精力旺盛,善於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有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可以把一個團隊帶好。關鍵他們開心樂觀,有理想有奮鬥。我們學校機器人實驗室能取得好成績的學生一般都不是那些很“聽話”的孩子。我認為越乖的孩子,自己承受的壓力越大,越痛苦,越不敢嘗試新的事物和新的想法。


慧媽媽家庭教育

很多人學習心理學最大的謬誤,就是總喜歡把自己的經驗當做是全人類的。

這種錯誤在心理學裡面叫做歸納謬誤。



誰不是越長大越痛苦?你如何證明另外一個小時候叛逆的孩子,小時候不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就不痛苦?你是否見過有的小時候乖的孩子長大後卻不痛苦的例子?

心理學的特點其實是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但我們總想總結出一套規律來,於是錯誤就產生了。

下面小明將分別舉幾種不同的孩子來談談。

第一,小時候特別乖的孩子。

乖巧,有幾種可能,有的孩子乖,是被大人訓練的結果。並且他對這種乖巧聽話的訓練是認同的。

但是另外一些孩子他也很乖。他也是被大人訓練的結果。但他並不認同這種性格。因此產生了一個臨時性的,應對父母的性格。我們有時候把這種性格叫做假性自我。也叫做人格面具。

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會分成兩種不同的結果。

我們以白鹿原小說裡的兩個孩子教育來舉例。首先,以陸兆鵬來舉例。他能夠熟練地運用自己的假性自我。他也非常善於把這個真實自我隱藏起來,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假性自我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因此在小時候她看起來也很乖。但是他的自我並沒有受壓抑。成年之後,隨著力量越來越強大,他的自我會越來越多的展現出來。但同時他也有非常好的社會適應性和社會周旋的能力。假性自我成了他的工具。他解決成長痛苦的能力相對來說較強。

接下來我們以白孝文舉例。他在父親的壓制下也產生了一個虛假的自我。這個虛假自我已經完全替代了他的真實自我。但是成年之後,他主要目標是獲取父親認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假性自我已經成了他人格的主要成分。因此他也十分的掙扎,十分的痛苦。

第二。小時候不乖的孩子。

不乖孩子。有的是因為。不認同養育者的管教。產生強烈的逆反,而始終產生對抗。我們以白鹿原上的黑娃為例。黑娃小時候總是不斷反抗不斷與父親發生衝突。但他始終沒有被訓練出一個假性自我。他的字典裡並沒有乖巧二字,但是廠長大之後就沒有痛苦嗎?長大之後,他不斷地在與社會的規則對抗中,產生一系列的人生痛苦。甚至因為缺少與社會規則的靈活應對方式,註定了自己人生命運的結局。

有的是父母給予自由和放養的教育方式。孩子從小自由散漫,也不需要聽從任何大人的管束,任何事情總是以父母順著孩子,與孩子的想法為主。我們以白鹿原上的白靈為例。白琳小時候的童年大概是白鹿原上最自由的孩子了。你是最幸福的孩子了,連他的哥哥白孝文都說。白靈已經自由的沒邊了。像這樣的孩子成長後就不痛苦了嗎?到了一定時候,社會規則同樣會作用於他。這也部分造成了他的秘密了結局。。

還有的孩子是因為父母給予忽視,造成孩子為了獲取更多的關注而總是逆反。甚至不斷地發展成為對立違抗的障礙。甚至有部分人最終會發展成為反社會人格障礙。

這裡面,小明必須要提醒大家一句,人類的本質是社會動物。當人類聚在一起,必然會產生某種群體規則。因此人的成長就變成了如何恰好的接受規則,發展自我,適應社會的過程。

因此,關於管教孩子的問題。重要的是個性化教育。觀察你的孩子的心理力量的大小。有的孩子心理能力強,逆反心強,自我意識強。父母需要給予適度基本的規則感。有的孩子天性懦弱,膽小,自我意識弱,規則意識強。那麼父母應該更多的鼓勵其發展自我,發展潛能,釋放天性。

因此,所有教育的前提都在於個性化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個性化的發展出針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可用某種統一的方法或者套用某種流行的教育理論。這裡永遠沒有大一統的答案。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不可否認,生活裡的確有些人像題目描述那樣,小時候很乖,但長大了很痛苦。可這並不能說明“小時候越乖”與“長大越痛苦”是一種對應的關係。

而其實小孩所謂的“乖”,常常是因為他們身上有一些早熟的表現。我們今天就藉此來談談,造成“早熟”的因素,以及,它們給人生帶來的影響。

其實,壓力會讓孩子“早熟”

有神經科學家拿老鼠做了實驗,研究生命早期壓力給它們帶來的影響並觀察它們從小到大的生存能力變化。

實驗對象是兩組小鼠。一組小鼠的母親會不時跟它們分離,使它們面對一定的壓力。另一組小鼠則有母親全天候的照顧。

實驗結果發現,壓力下的小鼠,成長髮育更迅速,且更擅長處理挫折。可到了成年後,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下降了很多。

生物進化相關的理論對這些現象做出瞭解釋:當時間緊張且壓力巨大的時候,生物會把更多能量用於發育和繁殖。生存壓力迫使生物本能地催發身體成熟,以便在死亡前提高自己基因傳播的概率,這導致了與正常生理年齡不符的早熟。

但長遠來看,這些早熟的個體,沒把能量分配在其他能力的長期持續發展上,比如學習和拓展能力。

童年的壓力給人產生的影響

其實童年壓力可分為這三種:正向壓力、可忍受的壓力和毒性壓力。

1.正向壓力

正向壓力往往溫和而短暫,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包括心跳加快,應激激素短暫改變等。來源包括結識新朋友、應對挑戰、生病打針等。

若是那種在家庭穩定和支持環境下的正向壓力,往往能對孩子健康發展起到推進作用。孩子在這些壓力下學習新的技能、獲得對世界新的認識,這對孩子長大後的競爭力很重要。如果沒有經歷這些壓力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比如生活、工作、社交能力低下等。

2.可忍受的壓力

這些壓力往往是嚴重的,也可能會短暫導致孩子大腦神經和結構的變化。但家庭的支持和良好的個人應對可以緩衝這些負面影響。來源包括

親人的死亡或離去、嚴重的生理傷害、父母離異等。這些壓力往往出現的時間較短,只要家人提供支持,孩子的大腦可以從這些破壞性的影響中恢復。

3.毒性壓力

毒性壓力嚴重且持久,並且孩子是缺乏家庭支持的。來源包括:家庭暴力;長期身體或者精神虐待;長期忽視;父母長期精神疾病、吸毒等。

正是這些毒性壓力長期導致孩子大腦結構破壞、生理早熟、長期的心理或行為問題等。

雖然毒性壓力對人的影響持久且負面,但也有研究顯示這些早期壓力帶來的創傷是可以修復的

“生活中應儘可能地建立與他人的支持關係,這可以減緩或控制毒性壓力的破壞性影響。”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如此總結。支持性關係的來源可以是:

讓你感到愛和安全的伴侶、支持你的家人、或者你的親密朋友等,而且學習應對壓力的技能也很重要。如果生活中缺乏這些支持,那麼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我的臨床工作中曾見過許多暮年老者,他們的人生充滿後悔和哀傷。很多人試著用一生的時間去忘記童年創傷發生的那一刻。但當提起童年的創傷,年老的他們依然能夠清晰回憶起那些創傷的細節。而且他們在講述自己故事時,相關的情緒像瀑布一樣噴湧而出,就像他們又經歷了一次創傷。

但也有很多經歷過童年壓力的老者,他們過得很幸福,並且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他們中有一位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從這一刻開始,過去已成過去。過去能給你帶來的不該是痛苦,而是教訓。未來才是你該把教訓用在的地方。”

不知道你讀到這裡,會不會想起你的童年壓力,並嘗試著重新認識它?

以上。


知我心理學

人生本來有三個叛逆期,兩歲半到三歲,七歲到九歲,12歲到15歲。孩子處於叛逆期的時候,總有不合常情的表現。總是與家長唱對臺戲。那個時候我們眼裡的孩子就是不聽話的孩子,調皮的孩子,任性的孩子。




小時候很乖的孩子,說明他從來沒有經歷過叛逆期。他自我意識被父母壓抑住了。

當他長大之後,他的自我意識就爆發了,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過過。以前都是按照爸爸媽媽的意見過的,爸爸媽媽叫我上補習班,我就去上補習班,爸爸媽媽叫我上哪一所高中,我就去讀哪一所高中,爸爸媽媽讓我學什麼專業,我就報什麼專業。




也許畢業了,爸爸媽媽說,找什麼工作,也按部就班的聽從了家長的安排。找什麼女朋友,他也聽從父母的安排。結果,結婚之後,他突然醒悟,自己活了二十三十歲,從來沒按照自己的意願過,這個時候他要按照自己的意願過。就讓家長大為吃驚,因為他要離婚,又要重新找對象。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不能對孩子太壓抑,讓他有話語權,讓他要能夠在大人面前陳述自己的觀點想法。反正孩子是要叛逆的,與其讓他遲叛逆,還不如讓他早叛逆。他叛逆太遲了,那個時候結婚生子了,然後再離婚,那可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想看見的。

這就是孩子從小很乖,長大反而不聽話的原因。

圖片來自網絡


睿心媽媽

孩子小的時候,覺得孩子乖是一種福氣,可是,等孩子長大後,很多人發現,這些所謂乖的孩子很不讓人省心。孩子小時候太乖,有時並不是好事。究竟怎樣看待孩子的乖呢?


1

“乖”,只是討好大人

孩子的乖,不是真實的自我,而是對奉承大人的一種表現,因為畏懼,喜歡大人,想討好大人,得到大人的讚賞和肯定而做的事情。其實,這些行為和表現,也許並非是孩子真心想做的,只是為了得到大人的讚許而已。也許,一旦失去了大人的肯定,這種行為並會戛然而止。

2

乖孩子不會傳達真實的情緒

孩子太乖了,有時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受大人的教育,一級各種約束,不能亂髮情緒等等。孩子有時因為想著做一個乖孩子,向著乖孩子這個標準前進,儘量壓制自己一些內心的真實的情緒。

3

乖孩子,沒有太多主見

太乖的孩子,容易順從別人,順從別人的看法,所以,易順波逐流,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眾人面前,更會壓制自己的看法,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

4

乖孩子,獨立能力差

太乖的孩子,不夠頑皮,喜歡安安靜靜地在一起地方做事,不會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這樣不會搗騰的孩子,其實動手能力比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要差一些。因為缺少了這樣動手的機會。

5

乖孩子,做事容易落後,創新能力差

太乖的孩子做事容易循規蹈矩,按順序做事,易墨守成規。所以,做事,想法不易有創新,不易突破。那些不乖的孩子,思路和行為,容易突破常規,推陳致新,想象力更為豐富,常常能創新和發明一些新奇的東西。

6

乖孩子,社交能力差

太乖的孩子,可能比較安靜,不太愛說話,因此,這樣的孩子表達能力可能會差些,太乖的孩子不喜歡出去玩,從而導致孩子的社交能力比較弱。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很多事情,前輩要不斷向後輩學習,但不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我們發現,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長大了卻不得不調整職業方向,重新適應發展的社會。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很多,在這個創新極速變化的時代,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才是健康自由的孩子,才更有可能擁有精彩的人生!請告訴孩子:

從現在起,你可以做個

真實的孩子

走自己路的孩子

可以生氣哭鬧的孩子。

感謝農地圈y


農地圈

正如前面幾位所說,這裡所謂的“乖”,是家長眼裡的乖。也就是說,這樣的孩子,小時候表現出來的特質是聽話、懂事、不討人嫌。對於家長來說,這種“乖”特別好,因為這樣帶起孩子來沒什麼煩惱,省心省力,周圍人都會投來羨慕的目光。但實際上,這樣的”乖“,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長是不利的。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乖”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學習到的。為什麼要乖,不乖會怎麼樣?實際上,孩子之所以表現得乖,是因為,他們潛意識中需要迎合大人的要求。只有乖才會受到表揚,只有迎合別人,才能得到讚賞。哪個小孩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呢?然而,如果他們做出任何不乖的事情,父母變臉比變天還快,馬上就開始斥責。有時候父母的斥責是為了讓孩子端正行為,但有時候,僅僅可能是孩子的需求沒有被照顧到。比如,嬰兒尿尿了,屁股溼乎乎的不舒服,所以他開始哭。而父母無法找到嬰兒為什麼哭泣的時候,往往會有些無助,脾氣差點的父母就會斥責嬰兒:“哭什麼哭!你怎麼這麼煩!”但實際上,哭不是嬰兒的本意,他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需求。放到孩子“乖”的問題上也是一樣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對的,什麼時候是錯的,所以他們建立這套觀念的時候,是憑藉父母的反應建立起來的。如果父母控制慾特別強,需要孩子事事遵從自己的安排,如果孩子不服從,就會加以指責,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覺得,只有迎合了父母,他們才會愛自己。所以,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迎合他人,知道自己什麼樣的行為會被讚許。久而久之,一個“乖”小孩就形成了。

但實際上,“乖”小孩因為太會迎合他人,反而會丟失了自我。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們經常把希望寄託於他人身上,自己的情緒總被其他人的一言一行所左右,丟失了對自己情緒的掌握。他人的想法和行為不受我們控制,這就導致了這些人在成人之後,因為過於依賴他人的行為態度而不能在精神上獨立。這樣說,是不是就能理解“乖”孩子的痛苦了呢?


鵜鶘心理陳小康

小時候乖巧的孩子,很討大人喜歡。當家長的,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看人家誰誰誰多乖,你跟人家學學!”


孩子小時候乖巧,是挺討人喜歡的,大人可以省很多心。但是為什麼乖巧的孩子長大後,卻很痛苦呢?


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乖巧的孩子太過於程式化,在生活中不會變通。


乖巧的孩子,一般都是家庭教養比較好,父母比較寵愛的孩子,他們一生下來,可以說父母就為他們繪好了人生藍圖,他們只消聽父母話即可。


乖巧聽話的孩子,進入社會後就會難以適應,對於社會上有餑於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人,他們會非常難以理解,不會變通地去想問題,所以常常會產生痛苦心理。



二、乖巧的孩子接受挫折能力差,所以會痛苦。


乖巧的孩子,一路由父母呵護著長大,自己稍微遇到點挫折,就會覺得萬念俱灰,天塌下來了,沒有路可走了。


你仔細觀察那些容易自殺的人群,其實他們遇到的問題根本就不是什麼多大的問題,冷靜下來有很多種解決方法,但是他們就想不開,以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產生終身痛苦。


三、乖巧的孩子遇事優柔寡斷,自己拿不定主意,不太容易抉擇。


乖巧的孩子,一直由父母做主,自己沒有主見,時間長了,養成了依賴性,一旦離開父母,他們自己遇到事情,處理事情的能力就比較差,猶猶豫豫的,搖擺不定,自己難拿定主意,事情處理不當,他們又會產生後悔和自卑心理,所以會比較痛苦。


四、乖巧的孩子跟複雜的社會不太合拍,他們難以融入社會,所以會痛苦。


一般乖巧的孩子,在家庭裡很受歡迎,但是一進入社會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因為社會複雜,人心更復雜,會讓他們不斷受到傷害,受到了傷害他們還想不明白為什麼,所以就容易陷入痛苦中。



五、乖巧的孩子不善於交友,長大後容易孤僻,交友少他們的交際圈就窄,有時候也會覺得痛苦。


乖巧的孩子,小的時候是父母的掌中之寶,受寵慣了,進入社會後,他們的單純和乖巧很容易成為別人利用的工具,或者很難交到真心朋友,即使有朋友,也是交往的相類似的人,同樣單純乖巧,這樣他們的社交圈就比較窄,如果是乖巧的男人,就難以做成什麼大事。


其實,人活著,遇到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事,都會有所痛苦。誰也不可能毫無煩惱,天天快樂,這樣說起來,痛苦的大小和乖巧關係不是很大,但是也不能說沒有關係。


乖巧的人,因為三觀比較正,和複雜的社會環境可能難以融合,所以可能會產生痛苦心理,但是乖巧的人,學習能力較強,他們會很快調整自己,以適應社會環境。


有書知道

在我們小時候開始流行一個詞語叫“溫室裡的花朵”,其實我覺得我們沒懂這個詞的意思,似乎大人們也沒有懂。那些年的教育讓我們去接受一些“風吹雨打”,變成老師們的指導就是擦擦黑板、打掃衛生,家庭的指導就是去各種各樣的“加分”興趣班,最後變成受老師家長喜歡的“乖”孩子,最後卻背道而馳地成了溫室花朵。我們會發現,小時候一副乖巧的孩子,長大後要麼更加叛逆,要麼按部就班碌碌無為。那是為什麼呢?

首先,乖孩子缺乏獨立學習能力。

乖孩子最主要的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優秀。但是按照我們書本上學習的東西,最後能幫助我們的有多少呢?數學學得再好,後面可能只是買東西用個加減乘除;語文學好了,可能到30歲還記得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他們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師的規劃,把課本上的東西牢牢記住,卻沒有學會如何去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當離開了學校,沒有了大綱和考試,自然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學習什麼,應該如何去讀社會這所學校,所以很多乖孩子陷入現實的痛苦。


其次,乖孩子沒有適應能力。

乖孩子們不知道摔跤會痛,更不知道摔倒還能爬起來。乖孩子的童年是幸福的,老師的稱讚、家長的寵愛、同伴的羨慕,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同學們自然極少有機會跌跟頭。反之,那些“壞”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夾縫中一年一年混到畢業,還可能受到更壞的孩子的欺負,他們知道生活不容易,所以很多壞孩子在憧憬長大的同時也學會了接受和麵對現實的技巧。


最後,乖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不完整的。

稍微瞭解一些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人從出生到自然老去,都是分為很多個人生階段的,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衝突,我們也是要經過這個階段才能獲得內心的成長。而乖孩子的成長,在老師和家長的精打細算下,將這些人生必經的坡坡坎坎都一一推平,看似能幫助我們更快的成長,但是這些矛盾只是被遮擋起來了,當誘發的時候往往會帶來更多的困擾。

所以老祖宗的智慧同樣適用在今天。拔苗助長,告知我們應該尊重孩子成長的過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告知我們要學習和行動結合;梅花香自苦寒來,告知我們經歷一些挫折反而能讓人成熟。

所以,憂心忡忡的大人們,別把你的負擔和孩子都綁在自己的背上了。


——大話精神,一個專注精神心理疾病的公眾號。

大話精神

樓主提出這樣的一個命題,似乎認為孩子越乖,長大後就一定會越痛苦。我猜測樓主是否小時候比較乖,而長大後覺得自己很痛苦,然後把痛苦歸因於小時候的乖上。或者看到自己兒時的小朋友比較乖,而長大後卻覺得他過得比較痛苦。

那麼,乖孩子是否長大後一定會痛苦,兩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呢?也許會痛苦,也許會很幸福。兩者並不一定成反比。這裡我回答一下讓“乖孩子”成長大覺得痛苦的可能性因素。

首先,這種“乖孩子”在行為的表現上確實很“乖巧”,而這種“乖巧”也許是家長眼裡的“乖巧”----很順從家長的意識,很聽話,而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的真實感受,真實心理。這種“乖巧”是否是真正的乖巧呢?

一個不接納自我的人,內心就會產生痛苦的感受。這一點也回答了為什麼一些乖孩子,長大以後會痛苦。

那麼,作為家長,為了避免孩子會因為小時候的乖而長大痛苦,就需要去識別孩子真實的聲音,要接納孩子的真實,他可能會不聽話,表現得不那麼乖,但是要允許孩子表達這種真實。特別是孩子自我意識逐漸成長的時候。

有一種愛叫做接納自己的孩子,有一種愛叫做允許孩子犯一點點錯誤,有一種愛叫做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為真實的最好的他自己,而不是父母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樓主一點啟發。

周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學員)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從心理成長的視角來看,是可以這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而小時候表現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反而往往心智越成熟。
“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我們知道,“乖”,幾乎是所有家長和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孩子們最經常被教導的話就是“要聽話”、“要乖”,做到的孩子會受到讚揚和獎勵,做不到的孩子則會受到批評和懲罰。
 於是,小孩子心裡明白了一個事實:自己表現得“乖”、 “懂事”,大人就會高興,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
所以,尚處在對大人依附期的孩子們,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便漸漸學會了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努力做出“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於是,這些孩子的生活變成這個狀態: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而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放棄了表達自我的權利,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最深層。
但是,這個由來已久的壓抑,會在孩子們長大成人後生髮出很多的心理問題。因為隨著身心的長大成熟,個體的自主意識會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希望能表達自己的意願,並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而且越是從小被壓抑得嚴重的人,這種“本我”的反抗和覺醒意識越強。
但是這時候問題來了,那就是因為“乖孩子”們從小習慣了聽話、順從,這個習得性的習慣意識,因為歷史久遠,力量很強大,會在他們長大後方方面面的生活中表現出來,比如,他們會習慣性的去順從迎合老師,順從迎合同學,順從迎合戀人,順從迎合幾乎一切對自己有要求的人……雖然他們的內心在呼喊“我要表達自己的意見”、“我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但是他們卻悲哀的發現,他們根本發不出自己的聲音!於是,這種自我意識的需求和習慣意識的矛盾就產生了,一種無法自主、缺乏掌控感的痛苦也就產生了。而要治癒這種矛盾,需要做長期的深入的自我探索和心理整合。
所以,請了解到這一點的家長們,不要再去培養所謂的乖孩子了,讓孩子們保有自己的個性,讓他們真實的表達,讓他們自由的成長吧!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王紅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