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柴家村:黨建引領謀福利 村民住樓房、拿工資 生活越過越舒心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紮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指明瞭方向,又指明瞭路徑。

【鄉村振興新實踐(17)】

濱州柴家村:黨建引領謀福利 村民住樓房、拿工資 生活越過越舒心

滨州柴家村:党建引领谋福利 村民住楼房、拿工资 生活越过越舒心

優美舒適的社區居住環境

對於柴家村的村民來說,這些年生活的鉅變遠不止住上樓房這麼簡單。近年來,柴家村先後率先實現土地流轉,農民拿著土地流轉費,或當起了工人,或當起了老闆,收入成倍翻。以前在紅白事上,大操大辦、互相攀比的風氣沒有了,就連村級公募也建了起來,真正實現了“生者進社區,逝者進公墓”。

一個擁有230戶、708人的小鄉村,如今能有如此巨大的變化,正是基於該村過硬的村級黨組織建設。在黨建的引領下,“兩委”與全村31名黨員擰成一股繩,超前謀劃、敢於爭先,與村民一道,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打造成了市級文明社區、全國安全社區,先後被授予鄒平縣敬老模範村、鄒平縣“五好”黨支部等榮譽稱號,譜寫出了黨建富民新篇章。

黨員身先士卒解困難,整村搬遷,村民不花錢住上樓房

黨建凝聚向心力,柴家村就是最好的印證。在柴家村黨支部書記柴啟榮和村“兩委”的帶領下,柴家村積極探索,搶抓機遇,在黨建引領下先後通過黨員大會和群眾代表大隊表決通過,在全縣率先利用政府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實現整村搬遷。

2012年3月,柴家村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開工建設柴家新村——怡和家園,2015年8月實現整體搬遷,村民全部住進新型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搬進了社區免費老年公寓,完成了從農村到社區的華麗嬗變。通過建新拆舊,柴家村結餘土地指標,獲得增減掛鉤項目資金,保證了村民不花錢住上樓房。整村搬遷後,復墾舊村土地200畝,流轉後為村集體年均增收20萬元。

滨州柴家村:党建引领谋福利 村民住楼房、拿工资 生活越过越舒心

柴家村黨支部書記柴啟榮介紹黨建引領下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作為全縣第一個利用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的村,在全縣沒有可借鑑的經驗,全憑自己摸索。從建設到搬遷,儘管面面俱到,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困難。2014年,新村建設中期出現了資金短缺,如果不及時解決,就會延誤工期,村民沒法按期搬遷。此時,柴家村黨員站了出來,在柴啟榮的動員下,全村31名黨員帶頭集資,有些甚至不惜借錢,解決資金問題。新村建成後,有村民懷舊,有村民房子才蓋不久,遲遲不願搬遷。關鍵時候,還是黨員上,針對不願搬離的村民,“村兩委”組織黨員前去說服、分析利弊。同時,聘請專業團隊對每家每戶拍照留影,刻成光盤。搬遷開始後,黨員家庭率先搬離做表率。“好在我們有基層黨組織這一堅強的堡壘,有了困難黨員上,出現問題黨員先解決。我們的黨員幹部真是既爭當宣傳引導員、矛盾調解員,又爭當群眾服務員,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柴啟榮說,正是基於村裡基層黨組織的強大凝聚力,才使柴家村村民順利搬進了新社區。

基層黨組帶頭示範,流轉土地,村民越過越幸福

社區建設加快了土地流轉,為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柴家村把土地流轉作為工作重點,加快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為了確保土地流轉工作順利完成,柴家村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帶頭引領作用,黨員幹部深入村民家中宣傳土地流轉帶來的好處,廣泛徵求村民對土地流轉的意見,並利用民主議政日活動,專門研究討論土地流轉工作方案。

“為了徹底打消村民的顧慮,村裡黨員幹部帶頭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領部分農民率先流轉土地,為村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柴啟榮介紹。在黨員幹部的示範帶頭下,2014年10月柴家村全村1320畝土地整體流轉給8個種糧大戶種植。通過整村流轉,原先的地邊地沿、溝渠、遮蔭地等收歸集體所有,這樣增加了村集體土地100餘畝,年均增加集體收入10餘萬元。

滨州柴家村:党建引领谋福利 村民住楼房、拿工资 生活越过越舒心

后土地流轉時代農民日子越過越幸福

談到現在的新生活,柴家村柴啟亮老人高興地說:“以前,家裡收入全靠種地,土地是唯一的依靠,一年下來每畝地也就1000多元的收益。現在多虧了村裡進行土地流轉,每畝地的流轉費用是1200元左右,土地流轉後我還在村裡幹起了保潔員,每月工資能有600元,現在俺們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過越舒心。”

柴家村的發展模式為明集鎮農村發展集體經濟、建設新型社區提供了可借鑑、可複製的路徑。柴家村能夠從一個普通的農業村,成為鄒平縣最早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整村搬遷和第一個整村完成土地流轉的村,與其過硬的村級黨組織建設密不可分。走在怡和家園社區,處處能看到有關抓黨建、促發展,服務黨群、奉獻社區等等有關黨建的宣傳標語。而為了營造黨建引領的良好氛圍,柴家村在社區西路與社區內安裝黨建主題標牌20餘塊。

村級黨組織建設當中,除了硬件,柴家村還建立了一整套凝聚黨員戰鬥力,為群眾服務的體系。每月主題黨日,村黨支部召集全體黨員集體學習,提升黨員的政治覺悟和理想信念。凡村內大事要事,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討論通過,由村兩委負責實施,監督委員會監督落實。民主決策和村級黨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制度,使得黨支部工作透明化,拉近了與村民之間的距離。

為了方便聯繫群眾,瞭解社情民意,柴家村將原來以生產組為單位的聯繫群眾方法自主改進,以單元樓為單位,每個黨員負責聯繫所住單元的群眾,傳達村委通知、決定,收集群眾意見建議,暢通村民與黨支部的聯繫渠道。柴啟榮說,這樣聯繫群眾的方式,使得“村委”為民服務的效率大大提升,也進一步提升了基層黨組織在群眾當中的地位,二者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

黨建引領,合村並居建公募,移風易俗成標杆

結合全鎮整建制完成土地流轉的優勢基礎,明集鎮黨委把社區建設作為全鎮的中心工作,一切工作都圍繞、服務於該項工作。在此背景下,合村並居成為集約資源、以強帶弱、互利共贏的有效途徑,柴家村與小耿村恰恰成為合村並居的試金石。

在與小耿村合村並居過程中,柴家村堅持“合村並居,黨建引領”,兩個村黨支部先行合作,共同商討有關工作;並且依託主題黨日活動,兩村黨員結對,共同交流,儘快融合,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發展力、服務力不斷增強。

滨州柴家村:党建引领谋福利 村民住楼房、拿工资 生活越过越舒心

公益性公墓已經投入使用

“小耿村社區建設,2017年2月開工,11月搬遷入住。實現了當年開工建設、搬遷入住、拆除舊宅、復耕驗收的社區建設‘小耿速度’。”柴啟榮說,“小耿速度”是兩個村支部齊心協力的成果,再一次印證了黨建引領的巨大作用。柴家村、小耿村合村並居後,依託明湖溼地公園的良好區位優勢,社區黨支部不斷豐富黨員活動,切實增強了黨組織、黨員服務功能,積極探索出“合村並居,強村富民”的新路子,打造了農村社區黨建示範點。

隨著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安定,村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逐步增強。為此,柴家村黨支部把服務民生作根本,積極響應全鎮“后土地流轉時代”發展佈局,開展村級公益性公墓改造建設和各類文明創建活動。柴家、小耿兩村支部共同商議合建村級公益性公墓,兩村支部書記帶領“兩委”一班人先做通了黨員和村民代表的工作,繼而徵得全體村民的積極響應與大力支持。2017年11月份公募開始投入使用,今年6月份將全部竣工,由此,怡和家園社區成為“生者進社區,逝者進公墓”的成功範例。

“我們村是2016年成立的紅白理事會,在紅白理事會的倡導下,村民主動摒棄了以前大操大辦、互相攀比的陋習。如今,村裡辦喜事不收禮,不請歌舞隊,白事一切從簡,不吃飯、不招待。”柴家村紅白理事會成員柴象祿說,這樣既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又節省了時間,受到村民的一致歡迎。

該鎮黨委書記潘飛說:“柴家村成功的最大特點就是突出黨組織核心引領作用,搶抓機遇,‘先’和‘幹’,把工作全面落腳到推動‘五個振興’,譜寫出了黨建富民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