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孩子教育上,還在用窮人思維習慣嗎?

01

“寒門難出貴子”,這是現在很多底層人士越來越感慨的一句話,但是,現實中,突破階層的通道真的難以打破嗎?

在西方,有一個名詞叫:馬太效應。講的是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可以用來泛指社會中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現象。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在《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一書裡,作者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窮人會一直窮?僅僅是因為他們缺錢,所以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了嗎?

你在孩子教育上,還在用窮人思維習慣嗎?

真相併非如此,稀缺心態,是讓人們陷入無窮無盡的貧窮和忙碌中的罪魁禍首。這種心態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思維習慣和決策方法,進而固化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人問阿甘,“阿甘,你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阿甘說:“我不能成為我自己嗎?”

在教育上,我也時常感到疑惑,為什麼很多家長不相信自家孩子能夠成為最優秀的自己呢?

後來我才明白,有些家長即使在人生經歷上和物質財富上,已經很豐富了;但是,他們在教育上,很可能還是受稀缺心態影響下造成的“窮人的思維習慣”。

有這種思維的家長,儘管在教育上付出很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但最後的效果也會是微乎其微。他們拿到了知識上的文憑,卻還是教育上的文盲。他們的未來,也不會幸福。

我發現,其實書裡有很多和中國教育中所遇到的思維模式極其類似,於是總結出來了三條“窮人的思維習慣”對孩子的影響,希望得以借鑑和思考。

02

第一,管窺思維。

管窺,指的是從管子裡看世界,就像我們專注於一件事就會自然而然地忽視另外一些事情。

簡單地說,我們因為缺乏時間、缺乏金錢等等,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某方面而忽視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

比如說,窮人,因為深陷貧困,為了拼命掙錢改變現狀,就會很容易出現忽視身體健康、忽視家庭的情況。而他們判斷一件事做不做、東西買不買只會根據對自己是否立刻有用。

在教育上也是一樣,管窺思維帶給他們的是,只能專注於更實用更有成效的東西上,而經常忽視了孩子長遠的規劃。對待孩子,他們要看投入產出比。一切以成效和成績作為標準,因為他們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得到賺大錢的本領。

於是,哪個學校就業好,哪個專業賺錢多,就成了他們對教育的最高標準。但是,抱著這樣的思維習慣的人,往往是最後在教育上吃虧的人。

今年3月,有一條新聞很火,南京19歲的女孩小趙,剛高中畢業,就被父親要求輟學,跟隨自己到南京賣韭菜盒子。

你在孩子教育上,還在用窮人思維習慣嗎?

面對女兒的學習要求。小趙的父親說,人家本科,研究生畢業出來都沒人要,上大學還不如賣韭菜盒子有用。

這就是窮人的管窺思維作祟,小趙父親並不是拿不出這筆錢,而是他缺乏長久的遠視和大局觀,認為這筆錢投入無法得到更多金錢的產出,於是得出“大學無用”的觀點。

他始終不明白,教育從來不是一種投資,並不是追求一種回報。教育給人的恰恰是思維習慣的改變和終身學習理念的樹立。

因此,父母的貧窮思維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孩子的價值觀和判斷力,會讓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一直做出錯誤的選擇,然後一代代傳遞下去,深深影響著無數人的選擇和價值觀取向。

而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在面臨選擇時,還是會只在乎眼前,不考慮長遠,單純的做出利於自我,利於當下的選擇。

在電影《那些年》裡,柯景騰對沈佳宜說,“數學好有什麼用,我敢保證十年後,我連log是什麼都不知道,但照樣活得很好。”

沈佳宜說:“嗯,我相信,但是,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情是徒勞無功的啊。

這就是窮人思維裡的最大困局,他們總是輕而易舉地判斷出當下的利弊,卻從未思量過很多事情是不講利弊和功用的,就像努力並不是一定成功,努力到最後多數是徒勞無功,但因這樣就放棄努力,到最後一定毫無希望。

有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是太講究功用了,請允許讓孩子做一些徒勞無功的事情,才是人生最完整的體驗。

03

第二,刻板思維。

刻板,就是隻把事情分為對錯好壞、非黑即白,而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且常常認為自己的答案就是正確的。

我們生活在大圈套小圈的多層文化環境中,很容易在腦海中對某些事物或人形成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一看法推而廣之,而忽視掉個體差異,這在傳播學領域被稱為“刻板印象”。

這種標籤化的思維習慣有時能幫助我們更加方便快捷地認知與判斷,但它更多時候,成為了一種思維枷鎖,凝固成了我們前行道路上的藩籬與阻礙。

比如,我們常會經驗化地認為: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穿的清涼些就是作風不良,長得醜的人都比較靠譜,學歷低的人都比較膚淺……等等。

而這種刻板的思維習慣最可怕的源於其本身的無知,卻還不允許別人反駁自己的無知。這樣的人,永遠囿陷在自己思維的無知裡,越陷越深。

你在孩子教育上,還在用窮人思維習慣嗎?

在教育上,刻板思維帶給孩子卻是固定的教育模式。例如,在重男輕女的窮人家裡,女孩子只要嫁個好人就行,而男孩子需要接受教育、賺大錢,成為光宗耀祖的人。

還有,在學校裡,一些老師也有一些固定思維習慣,高中時,我的語文老師在處理男女生的爭吵時,會告訴女孩 “女孩要有女孩的樣子,不要大吵大鬧,不然以後沒有男人娶”;

然後又告訴男孩 “你要像個男子漢一樣,心胸大一點,不管什麼原因,你都不該和女孩計較。”

還有,父母常說的“我吃過的鹽比你的飯還多”“我覺得你冷,你必須得穿”,這種憑藉著自己的過往經驗,在孩子的未來上指手畫腳,讓你只能跟著我的正確答案走。

男女平等口號喊了一百年,可性別的標籤卻還是掛在我們頭上,經驗的思維牢牢地固定腦袋裡,這就是刻板思維的無知,因為滿腦子只被一種正確答案所束縛,我們完全忘了孩子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為什麼男孩子不能自己去選擇做一個柔軟的人?

為什麼女孩子不能成為一個堅強的女強人?

為什麼孩子一定要成為你期待的那個對的人?

教育給人終極的意義在於,

教育給了一個人的無限的可能性,讓他可以成為了他最想成為的人。

04

第三,穩定思維。

穩定,恰恰是很多人苦苦尋求的一種感覺,他們總以為穩定就能得到安全感,冒險只會增加不確定性。

於是窮人思維習慣裡,他們害怕任何一切不穩定因素,只追求穩定的東西和工作。

在《終身成長》一書,有一個觀點: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

窮人思維習慣在投資上是個很可怕的存在,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在窮人和富人面前,給出兩個選擇,穩定得到的50塊錢和隨機得到10塊到100塊之間的錢,問他們選擇哪一個?

大部分窮人都會選擇穩定的選擇,因為他們害怕失敗,總認為不穩定的會隨時帶來失敗,做一件事情,永遠瞻前顧後,事先總想著一萬種失敗的可能性,卻忽略了成功帶來的希望。

而富人則多數是冒險的那一項,因為富人看的很通透,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穩定不變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博弈的心態。

你在孩子教育上,還在用窮人思維習慣嗎?

而這種博弈的心態會給人一種不害怕失敗和挫折的心態,給人一種越挫越勇的勇氣。

心理學研究中關於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舒適區就屬於穩定思維的一種,人們在舒適區裡,接觸的都是自己平時熟悉的東西,會充滿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會誘導人們困在原地,不敢去嘗試新鮮的東西、走入新的領域。

在教育中,穩定思維最可怕的就是有些人給孩子製造這種舒適區,讓孩子困在簡單而滿足的環境裡,永遠不想著改變現狀和事實。

現在人們常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的想象力,根源是窮人的思維讓他們習慣了不敢想象的生活,反正失敗總是蓋過成功,夢想總被現實打垮。

知乎上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提問的人說:很多學歷不好的人明明知道只要沉下心來,重新學習還是能考上大學,再加把勁學習考研成功甚至可能改變自己的未來,為什麼他們還是喜歡把業餘時間花在娛樂上,玩手機、看視頻呢?

在我看來,就是寧願躺在舒適區裡吃苦,也不願意站著去恐慌區裡鍛鍊。

你在孩子教育上,還在用窮人思維習慣嗎?

曾經有研究者對全球窮人展開的調查中,問了一個問題:你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麼?

結果令人震驚。無論他們在哪裡提出這個問題,窮人最常見的夢想就是,他們的孩子能夠成為政府職員。窮人並不期望孩子成為企業家。

對“政府工作”的特別憧憬,表明窮人對於穩定的一種渴望,一位這類工作雖然不那麼激動人心,但一般都很穩定。

在中國,這種情況甚至出現很多家境還不錯的家庭裡,他們常常要求孩子去考公務員或者教師,在一個穩定的崗位裡安然無恙地度過一生。

當然我並不是認為追求穩定是錯誤的,只是孩子明明更想去廣袤天地裡尋找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卻被家庭束縛在小縣城裡,這才是我最難以理解的一點。

這樣穩定思維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保守而固執,做任何事情都只想著穩定,永遠不敢冒險走出新的一步。

我始終認為,最好的教育,是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才是正確的。而這一點,恰恰是現代教育最終極的目的: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

05

其實,中國很多教育的問題,往往根源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來自家長的焦慮。

人們常說,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可自我價值是什麼?孩子即將面對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為什麼現在要孩子這麼做?

聽到最多的就是父母口中的“為了你以後可以養活自己,有工作,賺錢…”,可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呢?恐怕很多家長自己都沒搞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反正是為了你好……

你在孩子教育上,還在用窮人思維習慣嗎?

上一代人因為難熬的貧困和體力工作而讓我們這一代接受了完全的教育,追求穩定的工作,可我們的下一代也不能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思維習慣而只能選擇“賺錢多”的職業。

我們應該更多地培養孩子一種終身學習的態度,儘量創造條件讓孩子尋找自己的節奏,選擇自己的方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家庭教育其實一直都很簡單,只是太多的父母把自己的焦慮,把自己曾經的經歷不斷的投射到孩子身上,造就了一代代的焦慮孩子。

教育的根本是做自己。請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自己最喜歡的狀態活著。

▍標籤:讀書、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