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的專權太監可以隨便廢立皇帝,而明朝的專權太監皇帝說殺就殺了?

l四月l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宦官專權嚴重的朝代,像東漢、唐朝、明朝,這三個朝代的宦官可以說是最猖獗的,都能夠把握朝政。但也有不同,像唐朝的專權宦官可以隨便廢立皇帝,而明朝的太監全看皇帝的想法,壓根壓制不了皇權,這是為啥?

毛主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叫“槍桿子裡出政權”,這用在唐朝的宦官身上很合適,因為他們就是掌握了一支叫神策軍的軍隊,他們是宮廷的禁軍,由他們負責皇帝的安全。而這支保護皇帝的軍隊掌握在宦官手裡,意味著皇帝的安全與否要看宦官的想法,所以皇帝在宦官面前是擺設,因為他沒有軍隊可以調遣,節度使又不會聽皇帝的,所以唐朝宦官想立哪個皇帝就立哪個。


而明朝不一樣了,明朝的宦官興不起大風大浪,原因就在於宦官沒有兵權。可能有人說了宦官有東廠西廠,但大家忽視了東廠西廠建立的前提,它們的建立是為了鞏固皇權,是秘密警察的性質,他們最根本的是為皇權服務。就算宦官權力大了,這也是皇帝給予的,因為皇帝需要太監當他們的打手,去幫皇帝制約內閣的權力。就拿魏忠賢說,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可是,朱由檢上臺後,魏忠賢集團還是被連根拔起,壓根沒有威脅到皇權。所以說,明朝的宦官是皇權的衍生物,無論太監猖狂到什麼地步,只要皇帝一句話,他們立刻就從雲霄直接落到深淵。

唐朝的皇帝被宦官壓制,還是因為皇權衰弱,壓不住將領,沒有實際的兵權。要是放在明朝,宦官要是敢威脅皇權,下場沒有幾個好的。


歷史百家爭鳴

不同於唐朝藩鎮割據下,武將專權導致權力失衡。

中央集權日益加強的明朝,皇帝擁有絕對不可動搖的地位。

一句話

太監之所以權傾天下,那是皇帝默許或者認可的

但凡皇帝要動手,分分鐘手起刀落,讓你人頭落地!

明朝太監之所以達不到廢立皇帝的級別,因為兩點

1.太監是皇帝的合法代言人,但不是實際控制人

2.大明宦官的傳統,也可以說是人人默許的規矩——只專權,不奪權

我們來看看哪些有名的宦官的下場就好了

因為他們都缺乏一個掌權太監的必要素質,雖然不盡相同


要說明朝最有可能顛覆皇權的太監,非魏忠賢莫屬

天啟年間,在天才木匠兼弱智兒童的放縱下,魏忠賢結黨營私,閹黨一度達到了號令天下的地步,魏忠賢不僅稱九千歲,各地還紛紛修建祠堂,儼然是當朝皇帝

奈何天啟倒臺,意欲再次控制皇帝的魏忠賢算盤打錯,崇禎繼位兩年,就把權傾天下的魏忠賢給收拾了

到了最後一刻魏忠賢仍然有機會一奪天下,但他選擇了放下一切,但為富家翁足矣

至於到他辭官回鄉之時,他還有專門隸屬於自己的9000親衛

由此可見,魏忠賢缺乏的是——勇氣


要說明朝最為可恨的太監,那必然是王振無疑

忽悠明英宗親征的是他,帶領二十萬精銳部隊到處瞎晃悠的也是他,包括最後跳進瓦剌伏擊圈導致全軍覆沒的還是他

死於萬軍之中的王振,可謂是死有應得

但是,我們不得不倒吸一口氣,王振的權力和膽子未免也太大了!!!

明英宗朱祁鎮對於這個太監是無比的信任,所以御駕親征,攜帶大量文臣武將都是王振的主意

包括行軍打仗,所有的計劃和決定都是由此人一手製定

看起來,他真的就像是這個國家的領導人一樣的存在,朱祁鎮彷彿就是他手中的印璽,只要他想做,找朱祁鎮點個頭同意就可以了

土木堡一役,二十萬明軍精銳毀於一旦,王振也死於憤怒的文武百官之首。但明朝卻遭受了重創和巨大的損失

不但部隊損失殆盡,連皇帝都給人擄掠到漠北,國家恥辱啊!!!

反觀王振,在大軍節節陷入危難,大臣名將紛紛上奏預警之時,仍能掌控朱祁鎮的決定,可見王振的地位和馭人能力是多麼的高

只是,如果他把精力放在培植黨羽,滲透軍隊而不是橫刀立馬上,或許......

由此可見,王振最缺乏的是——水平


而提到最富有的太監,那非八虎之首劉瑾莫屬

劉瑾是明朝歷史上有記載的意圖謀反的大太監,雖然更多人知道他是因為他有錢

據說某國外媒體進行排行,中國古代最有錢的人之中,劉瑾就光榮上榜,與和珅處於一個檔次,可見劉瑾的撈錢能力

金二十四萬錠又五萬七千八百兩,元寶五百萬錠,銀八百萬又一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寶石二斗,金甲二,金鉤三千,玉帶四千一百六十二束,獅蠻帶二束,金銀湯 五百,蠎衣四百七十襲,牙牌二匱,穿宮牌五百,金牌三,袞袍四,八爪金龍盔甲三千,玉琴一,玉珤印一顆。以上金共一千二百五萬七千八百兩,銀共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

這是記載,總計的話大約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萬兩,其他珍寶古玩細軟不計其數

朱厚照聽聞此事,特意前來大飽眼福。在一把劉瑾生前常用的扇子中,還發現了暗器。朱厚照拿著扇子,感嘆自己是殺對了人

只是,劉瑾真的是因為蓄意謀反而被殺的嗎?

其實劉瑾根本就沒有謀反的動機和時機

首先是動機

朱厚照很會玩,也不太願意勤政,事實上他的日子是很滋潤的。劉瑾的小日子真的是過得相當不錯,不僅有吃有喝而且老大還不管事

自己開開心心當個老二不是蠻好的嘛!

要說時機那更沒有可能性了

朱厚照雖然貪玩,但是英武善戰,一個小小的劉瑾,除非你搞個獨門暗器暗殺朱厚照,要想通過對軍隊的掌控完成對朱厚照的顛覆,根本是天方夜譚

因而,劉瑾是被誣陷為謀反,過程不表。就算是他要謀反,理論上成功的幾率也太低

由此可見,劉瑾最缺乏的是——條件


唐朝宦官一手遮天是因為政治制度的問題,藩鎮割據下,皇帝無實權受節制。

明朝宦官專政十分普遍,但卻是皇帝說了算,他們只是代言人

就算是有一定的幾率進行皇權顛覆

也缺少了必要的——勇氣、水平、條件

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存在即為合理,不同時代應當分開而論!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請點個關注,如果喜歡,一個大大的贊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置身黑白的精彩

其實在古代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了的!

一般來說,皇帝、皇族、外戚、文官、武將是國家內互相博弈的力量。其中宦官的權利是皇帝賦予的,宦官只是皇帝的一個代表!

每個朝代每個時期互相博弈的力量不一樣!

比如唐初:皇帝、皇族、外戚之間互相博弈!

唐後期:皇帝、宦官、武將之間互相博弈!

明初:皇帝、皇族、武將之間互相博弈!

明後期:皇帝、宦官、文官之間互相博弈!

博弈的對象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權利!

那前面說了:宦官的權利是皇帝賦予的,宦官只是皇帝的一個代表!

所以可以看看廢帝,殺帝的太監的下場肯定必死無疑!

所以宦官廢帝,殺帝他們是不想的,肯定是被逼的不然不可能鋌而走險!

那既然宦官權利都是皇帝賦予的為什麼唐朝的擁有生殺廢立的權利,明朝只是個奴才呢?

其實和中國的皇權集權程度有關。中國的皇權集權程度,以宋朝為分水嶺,宋朝以後的皇權要遠強於之前,而宋朝皇帝本身還多少受制於士大夫,明朝皇權還要遠強於宋朝。唐朝皇帝相比於明朝皇帝,制約實在太多,不僅唐朝宰相權力強大,士族力量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中唐以後,地方藩鎮坐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為了一句空話,最悲慘的時候,皇帝甚至政令不出長安城,整個天下沒有人真正拿皇帝當盤菜。而明朝直到滅亡的前一年,上下官府是唯聖旨是從的。

漢唐末期,皇帝基本上都是年幼無法作為,地方勢力實際上跟獨立政權差不多,皇帝比先秦時周天子的境遇好不了多少。而地方勢力已經不在乎坐在皇位上的人具體是誰了。只不過是各方勢力爭奪權利的籌碼而已。

到了明清,經過兩千年的中央集權,已經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經過一千多好儒家思想的薰陶,臣子默認宦官是皇帝的代表,所以可以忍受宦官的跋扈,但是宦官一旦造反,他就越過了被儒家思想薰陶的大臣能接受的底線,會被群起而攻之,也沒有大臣敢明面站在他的一方。而且明清滅亡幾乎都是瞬間崩塌式的,政局沒有被破壞,中央與地方沒有分裂,也就沒有宦官做事的機會。

這種情況下,唐朝人對於皇權的認同度很低,有唐一代,威逼挾持天子的情況數不勝數,屠殺親王更是家常便飯,而明朝歷史上從未有任何人敢於威脅天子,即使權勢滔天如魏忠賢,在皇帝面前也是恭恭敬敬搖尾乞憐,唐明兩朝的皇權有本質性區別。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與明朝宦官的權力大小不同,在於權力的來源不同。

而明朝宦官則不同,明朝宦官的權力來源是——批紅權。

明朝宦官之所以能亂政,靠的是皇帝信任(以及懶),明朝的政治體制很特殊:內閣雖有宰相之名卻無宰相之實,內閣只有建議權卻沒有決定權,內閣只能提出建議卻無法下達命令,只有經過司禮監批准之後才能正式形成命令。而司禮監由太監掌控,太監由皇帝任命。這樣的體制下,太監幾乎沒有任何反抗皇帝的機會,太監的一切權力的基礎都來自於皇帝的信任,一旦皇帝想消滅太監,不管他有多少黨羽手下,都毫無反抗能力。明武宗殺掉“立皇帝”劉瑾只需要隨手寫一個字條,而崇禎帝殺魏忠賢也不過只用了幾個月時間而已。

我們經常看歷史劇也可以有這個感受,清朝電視劇上面的大臣對皇帝都是自稱奴才,明朝大臣動不動被皇帝大屁股,但是明清之前的可沒有見過自稱奴才的!這就是例證


世界歷史百科

明朝雖重用宦官,大太監也頻出,卻跟漢唐時期的宦官干政有著顯著的區別。漢唐時期的宦官干政,皇帝完全淪為傀儡、被太監們所操控,甚至肆意廢殺皇帝也不足為奇。而明朝的大太監,無論是劉瑾也好,還是魏忠賢也好,當皇帝拋棄他們的時候,卻無任何反撲掙扎的能力。所以,那些說明朝是“太監”是如何如何地權勢熏天,也並不確切。

自宋朝以後,科舉制日益成熟,使得朝廷得以建立一套服務於中央皇權的官僚體制,從而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而到明清時期,中央集權更是達到了巔峰。故而,明朝的太監,其實跟滿清的“包衣奴才”是一樣的,其本身就是皇權的一部分。滿清統治者最信任的就是自家的"包衣奴才”,例如曹雪芹家,就是滿清的包衣,被派到江南,任江寧織造,暗地裡替滿清刺探民情。宦官也是一樣,是皇帝的身邊人,當然最受皇帝的信任。其實,就相當於皇帝的“眼”、皇帝的“腳”,被派到各地去做監軍、去收稅等等。

明清的皇權都得到空前的加強,而宦官是依附於皇權的,離開皇權,其啥也不是。如清末的大太監李蓮英,連李鴻章都要向其行賄、獻媚。但如果慈禧一死的話,誰還會買李蓮英的賬?李蓮英不過是慈禧身體的一部分而已。明朝的宦官也是一樣,宦官是代表皇權的,沒有了天啟皇帝朱由校,九千歲的魏忠賢還能算啥?宦官作惡的本質也即是皇權過大的自身之惡。


歷史聞知社

中國曆代王朝幾乎都出現了宦官專權,不過是作用的輕重罷了。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唐朝,唐朝的宦官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人,並廢掉現任的皇帝。而被清朝黑得不成樣子的明朝閹宦問題,其實要輕微的多。明朝宦官始終在依靠皇帝的權力為非作歹,這與唐朝的宦官有著天壤之別。

為什麼唐朝的宦官可以直接廢立皇帝,而明朝宦官只能受制於皇權?

一、對軍隊的控制,決定了宦官說話的分量

在唐朝的後期,宦官專權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掌握了大唐帝國兩支最精銳的衛戍力量——神策軍和天威軍。換句話說,唐朝皇帝的一大家子人都在人家的刀口下過日子,唐德宗曾經廢除了宦官統軍的做法,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但是在涇原兵變爆發以後,叛軍直逼大明宮,負責安全任務的神策軍卻按兵不動。最後造成了30多位皇族成員被殺,唐德宗逃往漢中的惡果。此次事件以後,唐德宗恢復了宦官統軍的傳統,唯一的區別僅僅是換成了自己認為可靠的宦官。問題在於宦官也有自己的利益關係,他們一旦再次統軍就肯定會有自己的政治方向,威脅皇權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行為。

到了宋朝以後,因為有明顯的前車之鑑,因此對宦官的權力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雖然宋朝的後期也出現了宦官統軍的情況,但是都是在邊關作戰,至於自家門口衛戍部隊的指揮權,皇帝說什麼也不會再交給宦官。到了明朝這個改變的更徹底,宦官想獨自領軍出戰,成為了傳說中的事情(除了鄭和下西洋)。宦官能夠管理的軍隊只剩下了錦衣衛,這只是管理,想掌控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支力量只忠於明朝皇帝。至於電視劇經常出現的劉瑾、魏忠賢想造反的事情則完全不可能,他們根本沒有那個實力,更沒有那個膽量,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二、在政治影響力上,明朝的宦官也是差得遠

在唐朝的初期,唐高祖、唐太宗等帝王一直嚴格控制宦官干預朝政,宦官的最高品級只有三品,並且只是閒散職位。但是到了武則天被迫退位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重新復位的唐中宗李顯是從外地匆匆趕來登基的,對洛陽城中的情況並不是十分的瞭解,因此他開始依靠身邊的宦官瞭解官員的情況,這開啟了唐朝宦官參與政事的先河。唐玄宗李隆基時期,也是十分寵信宦官高力士,以至於貴妃、親王也要恭恭敬敬的稱呼他“阿翁”。安史之亂以後,宦官勢力空前高漲,從李輔國開始,宦官開始全面干預朝政。請注意唐朝的宦官可不像電視劇中那樣只能躲在宮中使陰招,他們可以直接在朝堂之上呵斥群臣,並且他們也有自己的外朝官職。

明朝的宦官可差了去了。從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立下了“宦官干政者殺”的鐵牌,嚴禁宦官干政。不過,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成功以後,改變了這種情況,宦官開始有了一些權力,不過這個干預朝政差得遠。真正的宦官干政是明朝在中後期,由於皇帝的怠工,但有些事物有不能全部交給外臣,這也是為了防止他們造反。所以開始啟用太監幫助處理政務,這確實對國家造成了不小的傷害,這隻能說明朝後期的皇帝太不爭氣了。但是明朝宦官干政的程度遠遠沒有達到威脅皇權的程度,在皇帝面前他們永遠都只能做恭順的奴僕。至於他們要造反這就更扯了,大多數都是清朝入關以後編造出來的謠言。

三、文官集團對宦官的牽制作用非常大

唐朝的科舉制度並不完善,除了考察考生的成績以外,還要注意名聲和家世,這很大程度上將許多寒門學子拒之門外。到了唐朝中期,宰相李德裕甚至還反對科舉制度,認為還是任用貴族世家子弟為好。同時唐朝科舉錄取的名額也十分的有限,有時一科甚至只錄取10多個人,這和宋明的差距是比較大的。因此在唐朝,科舉產生的文官一直沒有形成強大的集團,這方面缺少對宦官干政的限制。

到了宋朝就大大不同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是出了名的。其實不但如此,由於文官勢力的強大,把宦官干政的可能完全消滅在了萌芽狀態。宋朝文官勢力的強大堪稱歷代無與倫比,搞得皇帝都欲哭無淚。明朝其實也差不多,不過文官的職權有所降低,皇權得到了擴大。但是在控制宦官干政的問題,明朝的前期和中期做的還是不錯。至於後期出現那種情況,與皇帝本身下放權力與很大的關係;同時如果是一位弱勢皇帝上臺,他通常會依靠身邊的宦官與文官集團達到了權力的平衡,防止一家獨大。


回憶還是要忘記

其實,唐朝宦官的專權也不是一開始就造成的。

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唐廷還設立了由宦官擔任的掌管機密的“內樞密使”,與中尉合稱“四貴”。軍政大權遂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一大痼疾。宦官還在京城中實行“宮市”,以為宮中購物為名,以極少錢帛強買人民貨物,形同公開搶劫。

此後,經過甘露之變,宦官才掌握了絕對權力。

另一方面,到了明朝,宦官雖然也很厲害,比如永樂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在錦衣衛外,另設東廠,因設於東安門北而得名。成化十三年(1477),憲宗設西廠,由汪直統領。正德初年,權閹劉瑾奏設內行廠,自領之,職權更廣,雖錦衣衛、東廠、西廠亦在偵緝範圍之內。正德五年(1510),隨劉瑾被誅而內行廠廢止。終明一朝,西廠、內行廠存在時間不長,而錦衣衛、東廠則存至明亡。這些特務機構,成為維護皇權的重要手段,但更多的時候是被專權的太監如劉瑾、魏忠賢等人所利用,成為打擊報復大臣的有力武器,不知有多少忠臣慘死其中。

由此看來,軍權在中國古代是極其重要的。


倪說歷史




太監,是華夏封建時代依附在皇帝身上的毒瘤和惡瘡。在華夏三次太監專權時代,分別是東漢,唐代中晚期,明代。但最猖獗的就是唐代,漢明兩代的太監必須依附皇權,換句話說必須依靠皇帝才能發揮作用狐假虎威,沒有皇帝就是一個家奴。明代的劉瑾權傾一時。明武宗一道聖旨立即被千刀萬剮。可見明代雖然太監專權。但皇帝始終掌控一切。

而唐代的太監猖獗的詭異之處在於居然達到害死皇帝,廢立太子的地步。皇帝如提線木偶。實在是駭人聽聞。"真是翻身農奴把歌唱"而唐代的太監之所以如此強大,恰恰是唐代皇帝自己造成的。

字安史之亂以後,唐代中央政府逐步衰落,地方藩鎮割據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皇帝對於朝中實力派和割據將領是深惡痛絕。根本就不信任。而皇帝卻又無人可用。現實情況逼迫皇帝也只有信任和重用太監。明知是飲鴆止渴也得喝。唐代中晚期明君不多,徹底將權力交給太監。到後來甚至將京師長安的軍權神策軍都有太監掌控,這樣一來,皇帝就成為沒牙的老虎,也就失去了對太監的掌控,而這時間的太監也異常"團結"仇世良,李輔國,魚朝恩,王守澄,都是權傾一時,就連郭子儀都得退避三舍。這一代代的太監也始終牢記前輩教導,掌控神策軍不容他人染指,尤其是甘露之變以後。皇帝也就徹底淪為木偶。宰相也不過是畫押而已,唐代正式進入太監時代。

唐代的皇帝也想擺脫太監的掌控,但又出於對朝臣的不信任,在太監和朝臣之間搖擺不定。尋找平衡。喪失了機會,尤其是甘露之變以後,皇帝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了。而朝臣和地方實力派也分別和太監相互勾結架空皇帝。幾經折騰,大唐也就在藩鎮割據和太監專權中走向死亡了。


清水空流

自洪荒時代開始,江湖上就流傳著一本《屠龍秘籍》,相傳,誰得到它就能號令天下。

幾千年來,得到這本秘籍並且靈活運用的,都成就了千秋大業,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可是,他們都對這本書中的“絕招”秘而不宣。

直到一百年前,一位書生也得到了它,並且把裡面的秘密公之於天下,讓所有的人都能夠知道它、並且運用它:

槍桿子裡出政權。

在唐朝的時候,另一群人也得到了《屠龍秘籍》,並且把它運用的出神入化,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並且給這本書起了另一個名字——《葵花寶典》。

沒錯,這群人都是太監。

一代雄主唐太宗去世以後,這本秘籍就再也沒有人能學會了。唐朝以後的皇帝也不過是掌握了點皮毛而已,唐玄宗天賦很好,他靠著自學竟然掌握了部分絕招。

但也只是“部分”而已。他沒有把握好手中的槍桿子,就被槍桿子造了他的反。

從此以後,槍桿子就把持不住自己,經常性的進行“長安七日遊”。唐德宗終於忍無可忍,給自己的槍桿子找了個新的主人——太監。

太監從此就掌握了槍桿子,有了一定的權利。

太監自己沒有槍,所以在學會《葵花寶典》以後,感覺自己棒棒噠。

每一任皇帝在去世前,大太監都在琢磨:“既然咱們手裡有槍,那何不行廢立之事?”說幹就幹,他們總是能擁立老皇帝的小兒子,繼承皇位。

這叫擁立之功。太監很高興,有人很不高興。

835年,唐文宗給李訊、鄭注發短信:“我受不了,我要奪回我的天下,約麼?”

李訊、鄭注對視一眼,回覆道:“約。”

這次約會沒有浪漫的土耳其,而是刀光劍影。

此時的太監,早已把《葵花寶典》練至最高境界,達到了“飛花草木皆能傷人”的地步。與他們相比,唐文宗、李訊、鄭注的功力,不過是小兒科。

結局很殘酷,大臣們被誅殺的有1000多人。

從此,唐朝太監徹底達到了“號令天下”的江湖地位。

如果說唐朝太監的地位是“太監界”的珠穆朗瑪峰,那麼明朝太監只是“東嶽泰山”。

也許是這屆太監不行,明朝太監並沒有學會《葵花寶典》,而是轉行練了《辟邪劍譜》。

從鄭和開始,明朝太監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王振、劉瑾、魏忠賢,一個比一個牛。王振能帶著朱祁鎮外出打仗,劉瑾在朱厚照身邊號稱“立皇帝”,魏忠賢的功力更加深厚,號稱“九千歲”。

畢竟練的不是正宗寶典,只是皮毛而已。

明朝的大太監們也只是在朝廷威風而已,皇帝想收回他們的權利,只要一句話。如果唐文宗能看到這一幕的話,肯定會說:“寶寶求安慰。”

同樣是“太監界”的佼佼者,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因為明朝這一屆的太監功力不夠,沒有把秘籍練到最高深處,達不到:

槍桿子裡出政權。

明朝的槍桿子,是分佈在全國各地的衛所、九邊重鎮,通過五軍都督府直接歸屬於皇帝。太監在軍隊裡橫,也是仗著皇帝的威風。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做為一個男人,要能夠以史為鑑。所以:

必須管好家裡的錢袋子,要不然你連一點地位都沒有。


溫乎:守護每一個人的真心、誠意與勇氣。

在文字裡歲月靜好,在溫暖中風華絕代。


溫乎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並不認為唐朝宦官可以“隨意廢立皇帝”。這樣的表述很容易讓人以為,宦官可以隨自己的心情把皇帝換下來,過幾天再換上去。不存在的。

唐朝有哪個皇帝身強體健能跑能跳的卻被宦官隨心所欲說廢就廢了?不是說一個沒有,有一例,劉季述廢唐昭宗。但很快敗亡了。其他幾個殺皇帝的宦官也都沒有好下場。唐順宗本身是病人,而且內禪的主力軍是太子黨,不是宦官。不然同樣尺度衡量奪門之變,曹吉祥有股份難道意味著明朝宦官可以換皇帝了,曹吉祥比唐朝宦官膽子更大,還想自己做皇帝呢。

再說立皇帝,宦官的確立了好幾個皇帝,宦官有神策軍權、文官乃至彌留之際的先帝都無可奈何大家也都明白,但結合上一條,宦官立皇帝的時間點通常僅限於先帝駕崩前後,方式也僅限於矯詔。既然是矯詔,就要表現得好像是先帝臨終的意思,比如立皇子(年紀越大越順理成章)、皇子年幼時立皇弟、皇叔,沒有哪個宦官突發奇想到在先帝有子、弟、叔的情況下炮製一份傳位一位遠房宗室甚至隔壁老王的詔書來。

神策軍權決定了唐朝宦官比明朝宦官難於除去,但唐朝宦官專權也沒一些人想的那麼誇張。就說甘露之變後,唐文宗還是可以自主任命宰相,有個叫李石的,後來和仇士良不對付了,仇士良也只是暗殺,還未遂。唐文宗聽說宦官劉弘逸、薛季稜耿直,也就提拔了,不需要問仇士良。京兆尹薛元賞一個書生就敢殺神策軍將領,仇士良沒奈何。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上書指摘仇士良,這可是藩鎮了,仇士良更沒奈何了。唐文宗年間,宦官還是進行取悅文宗的娛樂活動。到了武宗時期,這可是仇士良自己擁立的皇帝,三兩下把仇士良架空驅逐了。仇士良臨退告誡小輩們:多帶皇上玩,別讓他勤政。沒叫他們威壓皇帝,因為至少武宗這個皇帝宦官是壓不住的了。

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王守澄、陳弘志、田令孜、楊復恭都曾當權,但最終都被那些並非全是明君的皇帝除去,仇士良比他們還好一點,自然死亡了,但也被踢飛和清算了。

唐朝宦官掌握神策軍權起源於唐德宗被文官坑慘了而宦官雪中送炭。皇帝也需要宦官幫忙攬權。不然早就有人提出過,老宦官退休了,不補充新的,宦官不就沒了嗎?但宦官沒了,神策軍給誰更令人放心呢?甘露之變之際,李訓的人拿著兵器砍了一群宦官,如果你是唐文宗你在現場難道你會覺得他比當時手無寸鐵的仇士良更像自己人?唐昭宗剛殺死樞密使的時候,宰相崔胤提出領神策軍,神策軍將領孫德昭等不同意,昭宗還是任命了新的宦官領神策軍,就是韓全誨、張彥弘。唐武宗算是能收回神策軍權的人,結果唐宣宗為了反其道不惜開倒車把薛元賞踢飛了……


我不是Henry

其他的說的那麼多,一句話,槍桿子裡兵權。

皇權,最大的保障是什麼?兵馬,特別是皇城內的兵馬。所以,任何人掌握了這隻關鍵的兵馬就可以篡位。

而該兵馬呢,皇帝一般又分為兩種形式來掌握和組建。

第一種,就是唐朝這種,外權。出於某種目的,比如皇帝自己懶得管,貪圖享樂;或者皇帝管理不好,能力水平有限;或者沒有精力管,畢竟皇帝還要管朝政的等等原因。

某個皇帝覺得需要、或遇到可靠將才了、遇到衷心耿耿的人才等狀況了,皇帝就交給這人去組建一隻特種部隊。

重點來了,畫出來:皇帝讓這隻部隊負責自己的安全,但是皇帝沒有說自己要全權負責這隻部隊。這很容易理解,皇帝本來就是為了省事才建立這隻部隊的,對吧?

所以,組建後,開始第一屆對皇帝很好,皇帝感覺很不錯。覺得用的爽,就留給下一任皇帝。下一任皇帝也覺得不錯,部隊衷心,好用。

就這種,過家家的傳了幾代後,根據吧啦吧啦原理,一件壞事有可能發生,那它一定會發生。所以,對皇帝有想法的壞蛋出來了,因為有兵權,而且是經過了長期的幾個朝代的經營了,宦官已經把部隊吃透了,而且能力今非昔比了。於是,這些宦官就可以輕輕鬆鬆的讓皇帝下臺了。

其他的大臣就算想救駕,第一鞭長莫及,有心無力;第二,一旦皇帝被宦官挾持,給自己扣個叛賊的名號,那自己本來是好心,結果還成了叛賊,讓將軍們也是不敢輕舉妄動;最後,無論皇帝怎麼換,還是皇帝一家人啊,只要自己效忠的皇帝一家沒變,也懶得折騰了吧。

所以,這就是唐朝走馬觀花式的原因。那麼,第二種,就來了。

因為有了唐朝的先例,明朝學乖了,皇帝說,我要建一隻部隊,直接聽命於我。這樣一來,就是內權了。

然後,魏忠賢之徒就開始大肆擴展地盤了啊。皇帝也不擔心,因為他畢竟是給自己打工的,到時還是自己得好處。

但是,一旦皇帝開除掉這個CEO,自己仍然是集團最高決策者。沒有絲毫影響。

說白了,就是唐朝皇帝給宦官的權利和地位太大了,弄到了董事會了來了;而明朝皇帝,只是把宦官當做CEO,只是一個高級打工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