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迷信,就沒有傳統”,羅山皮影戲,一根扁擔就挑起來的民俗


“江淮皮影戲,師傅在羅山。”清朝末年時,這句話曾在皮影藝人中廣為流傳。河南信陽的羅山不大,但良田桑屬,出得了皮影師傅。照片中的李世宏就是一位羅山皮影戲師傅。

“自幼喜愛皮影戲”的李世宏,五六歲時便能把聽過的皮影戲唱詞記下來。在皮影這一行裡,藝人很看重師承關係。一個完整的拜師禮中,必須有引薦人推薦,並且有見證人的拜師儀式才算是禮成。在沒有正式師承的情況下,出去唱戲不僅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同時還會受到他人的欺負。

早期皮影戲師傅收徒要看五官、看教育、看腔調。現在收徒要求沒那麼繁瑣,李世宏總結說,“有能力把一出完整的戲唱好,把武戲中的動作都表現出來”就可以。學成出師後,徒弟才能創立自己的戲班,按師父教的規矩再收弟子。


老戲班隨著藝人的老去會慢慢消失,而更多新的戲班也隨之建立,皮影的技藝就在新老戲班的交替中傳承下來。李世宏也有自己的戲班,現在戲班都改叫劇團,他的劇團叫李世宏皮影藝術團。

羅山皮影的影人用本地黃牛皮製作,清水泡製後,刮淨牛毛、肉渣、裡皮,經晾曬後用小刀刮平,厚薄一致,最後呈透明狀。

“影子戲好學,三根棍難戳”,這考驗的是演員的基本功。除了兩個前臺演員,後臺還有樂隊。一共四個人:一人吹嗩吶;一人打鑼三件;一人打鼓三件,一人打小鑼。四個人以鼓“當家”,和前臺演唱者相互應和,形成一體。

羅山皮影的演出流動性大,皮影演出的道具、皮影造型、樂器都裝在兩個箱子裡,用一根扁擔挑起來,戲班抬了兩箱傢伙就能走南闖北,因此傳統的羅山皮影戲班還稱為“一擔箱”,演出人員最多八個人足矣,故有“七忙八不忙”之說。

很多人說羅山皮影戲是迷信,對於迷信一說,李世宏認為,“這就是迷信。但,沒有迷信,就沒有傳統,就沒有這個民俗活動,就沒有羅山皮影戲!不單是羅山皮影戲,湖北那邊的,包括很多地方的皮影戲都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