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飛霞山:三教合一,銀碗盛雪

遊飛霞山:三教合一,銀碗盛雪

飛霞山

“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跟隨蘇軾的步伐去領略山川湖海,名寺古觀。來到清遠飛霞山,可觀一江兩岸七十二峰風光。山峰延綿不絕,雲霧繚繞,恍若仙境。江水迢迢,碧波凝練,沉靜如碧玉。前往飛霞山需經北江,江上無橋,只能擺渡過江,渡人渡己渡過江。

飛霞山因“一寺三霞”聞名於世,分別是飛來寺、飛霞古洞、藏霞古洞、錦霞禪院。飛來寺,始建於魏晉南北朝,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為嶺南三大古剎之一。相傳它從安徽舒州飛來此地,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九福地。“飛”字輕靈飄逸,似天外飛仙,如神來之筆。

飛霞古洞,始建於民國,依山而建,共有六層,層層遞進,錯落有致,故有“小布達拉宮”之稱。藏霞古洞建於密林幽谷中,雲霞在此經久不散,令寺院時隱時現,故而得名。錦霞禪院,在登山路上“兩霞”分界邊,與飛霞、藏霞鼎足而立,遍植桃樹,號稱“桃源村”,是桃源深處有人家。

沿山路前行,左邊為山谷,樹木蔥鬱,綠意盎然。右邊為山崖石壁,刀削斧砍般嶙峋峭拔,奇形怪狀。清風徐來,蟲鳴鳥叫,空氣剛剛被解凍,清新純淨。一呼一吸,神清氣爽,與天地自然細訴密語,好不親近。

路遇小青蛇,一驚一乍,青蛇卻緩緩爬行,泰然自若,佔山為王,有待客之禮。靈機一動,忙問其姐姐何在,莫非思凡下山尋許大官人去了?

來至飛霞古洞,“三教合一”宗教聖地,古洞內奉儒、釋、道三教祖師及諸仙佛。拾級而上,石板斑駁。灰磚黛瓦,屋舍儼然。層層遞進,錯落有致。房間眾多,神佛無數。香客信徒虔誠禮佛,口中默唸,靜默無聲。木魚輕敲,香火鼎盛,鐘聲幽遠,天地清朗。

儒釋道三教合一,風氣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唐宋、元明清傳承發展,趨於完善。三教雖殊,同歸於善。三教彼此獨立,互補共通。儒者入世也,釋者出世也,道者遊世也。

儒家講求奮發進取,建功立業,勇於擔當,意志堅定。在為人生做加法,教導世人“拿得起”。“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讀書人處世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世人指路明燈。

佛家追求出世,講究清淨,放下一切,心無掛礙。在為人生做減法,教導世人“放得下”。《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事紛繁複雜,最後回到原點,一切歸於塵土。勸你免嬌嗔、收餘恨,莫把韶華負。

《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眼為情種,心為欲苗,若不是一見鍾情動心起念。何來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何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何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道家追求超世,講究自然。心明大道,眼觀天地,超凡脫俗,充當局外人角色。在為人生做乘法,教導世人“想得開”。《道德經》中“致虛極,守靜篤”,世人皆因貪求而致煩惱妄想,若能抱一篤守,寂然為本,方知無為可貴。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則奉勸世人應順應規律,依道而行,莫一味急功近利,目光如豆,須知欲速則不達。

孔孟“入世”之學,以積極進取為表。釋家“出世”之學,以四大皆空為裡。老莊“遊世”之學,以逍遙忘我為樂。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三教合一,大度看世界。以佛出世之心態,道超世之眼界,去做儒入世之事業,概能有所成就。

儒釋道三教合一,求同存異,是君子和而不同的處世態度。世界並非由非黑即白,是非分明的二分法則主導,若能折中取得平衡之道,亦無不可。江山美人並無衝突,紅顏禍水只是英雄敗北的推託藉口。才子佳人並無過錯,靈感繆斯只是移情別戀的粉飾說辭。立功立言並非對立,隨波逐流只是內心懦弱的掩飾面具。

名山大川不乏詩賦墨寶,蘇軾的“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讚歎其巧奪天工,渾然天成。宋之問的“兩巖天作帶,萬壑樹披衣”讚歎其不露山水,古意盎然。王夫之的“星河搖古岸,漁火歷蔣菰”讚歎其山水靈秀,漁樵悠然。

“飛霞山裡藏千景,歷朝詩賦滿山中”詩詞歌賦除了對其山川湖海,名寺古觀的讚美興嘆,更多的是貶官至此,仕途不暢,鬱郁不得志的借物言志,寓情於景。文人騷客欲自得其樂山水間,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說無二三。在天地自然面前,純粹無邪如幼兒,無公務案牘之勞形,無愛恨情仇之費心,無柴米油鹽之傷神。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討好自己,功德無量。

愈老的東西愈有韻味,如人物建築、文物古董,歷經時光磨鍊,歲月雕琢,自身多了溫潤光澤。如星月菩提經過盤玩後的包漿,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靜,少了幾分鋒芒畢露,多了幾分安穩喜樂。

老的寺院陳舊斑駁,老的石階青苔遍佈,老的牌匾字跡模糊,建築的滄桑感時有俏麗野花,新綠枝葉作為點綴,新舊相宜,令人心生歡喜。衣不如新,人不如舊,願你多情且長情。人生何必如初見,但求相見兩不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