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韓信,兩個曾子,古代那些同名同姓的名人

讀歷史時,發現一個有趣地方,比如同個時代,或者同個帝王,常碰到兩個或者三個同名同姓的臣子。下面舉例說幾個:

比如漢代有兩個韓信,都是在漢高祖的時候,一個封為楚王,也就是人們所熟悉名將,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可惜因為謀反功加上功高震主,被呂后、蕭何合計殺死。
兩個韓信,兩個曾子,古代那些同名同姓的名人

另一個封為韓王,是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後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天下平定後,漢高祖劉邦認為韓信的封地都是戰略要地,便將其封地遷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區,遷移封地之後不久,韓國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因韓信屢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懷疑其有異心,韓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漢高祖劉邦率軍親自征討,韓信逃往匈奴,並多次率軍攻打漢朝,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帶兵攻漢之時,被將軍柴武在參合斬殺。

漢代也有兩個王恢,都是漢武帝時候的人,一個被封為浩侯;一個叫大行令,就是設計伏擊匈奴的那個人。

浩侯王恢在《資治通鑑》中記載:漢武帝命從驃侯趙破奴(曾是霍去病的左膀右臂)及王恢(作為嚮導)率兵數萬擊車師及樓蘭。趙破奴領700輕騎率先趕到,攻破樓蘭俘樓蘭王。樓蘭降服於西漢。漢武帝龍顏大悅封王恢為浩侯。


另一個是西漢將軍,後任大行令。元興元年,漢朝派王渾等大將軍誘匈奴入塞,匈奴單于信之。不久,匈奴單于率師l0萬人進入武州塞。時漢軍30萬已伏馬邑。後,匈奴單于因得悉有伏兵,急退。王恢聽說單于急退,想想自己帶兵不過三萬,萬一匈奴合兵一處,肯定抵擋不了,就沒去打匈奴的輜重部隊。這場大規模的伏擊戰就這樣窩窩囊囊地夭折,雙方都白跑一趟。武帝以王恢首發戰爭卻臨陣脫逃將王恢下獄,廷尉判處王恢畏敵觀望死刑。王恢收買宰相田蚡向太后說情,然漢武帝鐵了心不赦,後自殺而死。
兩個韓信,兩個曾子,古代那些同名同姓的名人


也有兩個曾參,一個是大家熟悉的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史稱“曹相國”。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后,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另一個則是同時代同名同姓的曹參,聽聞這個曾參殺了人,使得曾子的母親嚇得扔掉了織機上的梭子。

有兩個毛遂:一個毛遂是戰國時期趙國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成語‘毛遂自薦’說的就是他。另一個毛遂則是同名同姓,聽說這個毛遂掉到井裡死了,平原君以為是自己的門客毛遂,為之大聲痛哭。

魯地有兩個王渾:一個是涼州刺史,封貞陵亭侯。是王戎(竹林七賢之一)的父親;話說阮籍和這個王渾同為尚書郎,每次阮籍來王渾家拜訪,都是與王渾見過一面就離開,轉而找王渾的兒子王戎,忘年交的兩人每次都要交談許久才罷。於是阮籍對王渾說,王戎清虛可賞,與你不是一類人。與你說話,不如和阿戎說。

另一個王渾是官至司徒,是王濟的父親。王渾是三國曹魏至西晉初年名臣、將領,早年為大將軍曹爽帳下掾吏,高平陵政變之後被免官。不久復出,歷任懷縣縣令、參軍、散騎侍郎等職,並襲封京陵縣侯。西晉建立後,改任揚烈將軍。之後又擔任東中郎將、徵虜將軍、豫州刺史等職,積極籌劃伐吳方略。《世說新語》有談到王渾的妻子鍾琰,說她有一套特殊的相人本領。

話說王渾夫妻倆有名女兒王氏,到了女大當嫁的年紀,便想替女兒找個好人家,於是王渾要他的次子王濟替他的妹妹好好的找個好對象。王濟面試了許多對象,始終覺得都配不上妹妹,因此一直未能達成使命。有一位出身軍人子弟的青年,模樣挺拔俊秀又有些才學,王濟知道後,就想這個人也許是不錯的對象,就向母親鍾琰報告。鍾琰說:“既然如此,你就安排一下,讓我觀察觀察他,看看他是否像你所說的這般配得上你妹妹。”於是王濟安排了一群小吏,與這名青年在一起閒談,另外母親鍾琰躲在帷帳之後觀察。事後,鍾琰問王濟:“有一名長相、穿著如此這般的青年,是不是你說的那個人?”王濟一聽母親形容得一點沒錯,就點頭稱是。鍾琰便說:“這個人的才學能力的確出類拔萃,但是他出身低下微寒,要想出人頭地必須還要許多年才行。而我觀察他的面相身形,卻又已經呈現短命之相。所以我不能答應將你的妹妹許配給他。”王濟便婉謝了這名青年的提親。幾年後,這名青年果然如鍾琰所說,因故過世了。

有兩個孫秀:一個是吳國的降將;一個是趙王司馬倫的寵臣。兩人都官拜驃騎將軍,封公爵。

一個孫秀是孫吳武烈皇帝孫堅,第四子孫匡的孫子,其父孫泰官至長水校尉,堂兄是吳末帝孫。建衡二年(270年),孫皓派何定帶著五千名士兵在夏口打獵。之前,民間流傳著孫秀早晚會被人算計的說法,孫秀得知後驚慌失措,夜裡帶著妻子兒女及親兵幾百人投奔西晉。同年十二月,晉武帝司馬炎任命孫秀為驃騎將軍、交州牧、開府儀同三司,封爵會稽公。孫皓得知孫秀降晉後大怒,將孫秀改姓為厲。太康元年(280年),西晉群臣聽到孫皓投降、吳國已平定的消息,都去慶賀,為武帝祝壽。孫秀稱病不去,面朝南方流淚說:“從前,先主孫策剛滿二十歲,以一個校尉的身份創下了基業,如今後主把整個江南之地都拋棄了,宗廟陵墓從此將成為廢墟,悠悠青天啊,這究竟是誰造成的啊!”

另一個孫秀是趙王的寵臣,關於他的生平也有兩個典故,一個是‘借刀殺人’。當時賈南風專政,暴虐日甚。因太子司馬遹非己所出,遂設計廢太子為庶人,囚於金墉城。右衛督司馬雅,常從許超與趙王司馬倫密議廢除賈后。將起事,孫秀勸司馬倫說:“司馬遹聰明性剛,若復位太子,必不受制於人。明公素為賈后黨羽,這是路人皆知的事,今日除掉賈后,為太子立下大功,其雖忍宿怨,然必不能對明公心存感激,若今後有微小的差錯,定遭其毒手。不若借賈后之手,除掉太子。然後公廢賈后,為太子報仇,這樣不僅能免除禍根,還可覬覦皇位。”司馬倫從其言。孫秀使人散播謠言,稱有人慾廢皇后立太子,賈南風聞知,非常害怕。於是孫秀、司馬倫勸賈謐等宜早除太子,以絕後患。賈后遂使宦官孫慮,將太子殺害。四月,趙王司馬倫、孫秀等將兵以賈、郭專權,殺害太子為由發動政變,廢皇后囚金墉城,其親黨皆誅。並排除異己,殺害朝望之臣張華、解系、解結、裴頠等。

另一個是關於美女綠珠。相傳石崇是西晉時的鉅富,癖好是跟王愷比誰更有錢。他的寵妾綠珠,美豔且善吹笛,石崇為解綠珠思鄉之情,建了一座極其奢華的“金谷園”。孫秀向來與他有隙,做了趙王司馬倫的親信(其實也是半個男寵)後,就向他索要綠珠。石崇不給,偏逢司馬倫得勢,不爽的孫秀大軍一圍,石崇見大勢已去,對綠珠說:“我因你獲罪,奈何?”綠珠流淚道:“妾當效死君前,不令賊人得逞!”遂墜樓而亡。孫秀大怒,將石崇和潘岳等人斬首。不過很快孫秀也死在了起兵的司馬冏手中。
兩個韓信,兩個曾子,古代那些同名同姓的名人


漢代有兩個王莽:一個是右將軍,關於他的傳聞有兩件,一件是武帝駕崩前,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因誅殺莽何羅、莽通立功,但未獲封賞,武帝遺詔封三人為侯,衛尉王莽的兒子王忽傳言說“皇帝駕崩前,我常在左右,怎麼有遺詔封這三個人呢?是他們自己使自己富貴罷了”霍光聽聞,責備王莽,王莽毒死了王忽。

另一個王莽就是大司馬,也就是歷史上謀權篡位的那個人。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為王政君太后及王鳳等人的侄子,當時王家九侯,五司馬,一時權傾朝野。),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