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越閃耀,好萊塢就越遜色

本文首發於微博:北方公園NorthPark

漫威越閃耀,好萊塢就越遜色

一天6億,兩天10億。《復仇者聯盟3》在國內上映的頭兩天又幫全球票房加了兩個多億美元,中國粉絲用一個週末時間把復聯3送進了影史前五票房的位置。

面對復聯3即將踏入20億美元俱樂部的成績,其實沒有人感到意外。這個全球商業價值最高的電影IP的第三、四部,投資高達整整10億美元,光演員的片酬就佔了將近5個億。

要知道5億美元,放在十幾年前,夠漫威拍10部電影了。2005年拍《鋼鐵俠》,漫威的COO大衛·梅塞爾從美林證券借來了5.25億美元的貸款,用於製作不超過10部電影。據說美林能出這筆錢的原因還是一位分管投資的高管曾經在漫威呆過,念舊情。那年羅伯特·唐尼的片酬是50萬美元。

能給 50 萬也不錯了。小羅伯特·唐尼那些年深陷毒品泥沼,是好萊塢最負面纏身的男明星之一,拍《鋼鐵俠》的時候事業剛剛回到正軌。其他超級英雄的扮演者也大多不是巨星:“美隊”的克里斯·埃文斯高中時候就被評為最有戲劇細胞的人,但最初也只是在《異能》這樣的電影裡到處串場;“錘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和弟弟從澳大利亞來到美國,還曾混跡在《與星共舞》這樣的真人秀之中。

是漫威點石成金,把這些二三四線演員們變成了超級英雄。

過去10年,漫威一共推出了19部超級英雄電影,拿到了超過140億美元的全球票房。要知道就在10年前,所謂的漫威電影宇宙不過是塞繆爾·傑克遜在《鋼鐵俠》彩蛋裡的一句臺詞,

“你以為你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英雄嗎?跟你一樣的人還有很多”。

就連這句臺詞還是現場創作的,原來三頁紙的劇本被刪的一點不剩。

更難得的是,漫威電影宇宙雖然數量很多,但幾乎沒有爛片,在爛番茄上沒有一部漫威電影的新鮮度低於66%,最高的9部新鮮度都在89%以上。用 New York Times 專欄作家 Peter Suderman 的話說,漫威的電影都是“pretty good”。

可以說漫威用他獨特的體系,重塑了整個好萊塢的電影生態,在某種程度上,漫威就是過去10年好萊塢商業電影的代名詞。

但漫威越閃耀,好萊塢就顯得越遜色。

從99年到04年,超過10億美元營收(票房加版稅)的電影有:《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蜘蛛俠》、《魔戒2》、《魔戒》、《哈利波特2》、《海底總動員》、《加勒比海盜》、《星球大戰2》、《星球大戰》。而好萊塢的研究者們發現這些超級賣座電影有非常多共同點:

改編自童話、漫畫或小說;以兒童或少年為主角;沒有裸露或交歡場景;都有長相怪異的配角適合做成玩具;有大的動作場面,但不血腥;大團圓結局;採用身價未到一線的演員等。

這些元素相加,幾乎就是一部十億美元電影。後來業內把這個法則叫做“米達斯公式”——米達斯是希臘神話裡的佛律癸亞國王,愛財,被狄俄尼索斯神賜予了點石成金的能力。

今天的漫威模式實際上就是“米達斯公式”法則的加強版。比起十幾年前那一波商業大作,漫威除了把主角的年齡從兒童、青少年擴展到了更廣的範圍,能籠絡更多受眾,還利用了IP數量上的優勢讓超級英雄們的故事在大熒幕上互相串聯。

但自“米達斯公式”之後,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新的奏效的商業大片拍法了。

去看看去年北美電影票房排行,前五分別是《星球大戰8》、《美女與野獸》、《神奇女俠》、《銀河護衛隊2》、《蜘蛛俠:英雄歸來》,四部都是迪士尼的。

甚至因為漫威的成功,越來越多電影公司放棄原本的打法,學著漫威來。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至今還排在IMDb top4 上,論藝術性到現在也沒有哪部超級英雄電影能比得上,這是一條和漫威不同的路子。但復聯火了之後,在超級英雄個人電影都還沒捋順的情況下,DC就讓正義聯盟匆忙集結,最後《正義聯盟》的全球票房連《復仇者聯盟》的一半都沒到。而環球的暗黑宇宙幾乎在《新木乃伊》邁出第一步之後就要擱淺。

漫威宇宙的體系很棒,但某程度上這套強有力的體系是“反創作”的。導演的自我表達會被壓制,因為不需要,故事和主題關懷都已經很清晰了;演員不用請最貴的,因為不需要,反正拍完身價就會一躍為業內一線。

所以《復仇者聯盟》的締造者喬斯·韋登,前兩年在拍完自己“最私人的”《復仇者聯盟2》之後,宣佈不再執導漫威電影,因為“想做自己的事”。

漫威電影很好看,漫威影業在商業上的成功也顯而易見。但如果《復仇者聯盟3》就代表了當今好萊塢和電影工業在商業電影創新上的最高水平,那恐怕我們也要跟著《名利場》說上一句,

“Hollywood is dying.”

歡迎在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企鵝媒體平臺上關注

@老道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