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大歷史:孔子,神聖的吃貨

子曾經曰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作為後世吃貨的鼻祖,孔子是會吃的。在他看來,吃飯是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也是莊嚴神聖的一件事。

吃貨大歷史:孔子,神聖的吃貨

子曰“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即便是吃粗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分出來一部分用來祭祀,而且表情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子曰“食不言,寢不語”吃飯的時候別亂說話,都要睡覺了就別瞎BB。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

子又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飯爛了不吃,魚爛了不吃,肉爛了不吃;色澤異樣了不能吃,氣味不正了不能吃,不是飯點兒不吃;肉割得不順眼,不吃;吃肉不配與之搭配的醬物,不吃。(真難伺候啊)

子還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肉好吃,也不應進食過量,仍以飯食為主;酒可以不限量,但是別借酒撒風,酒後亂性;市場上賣的酒和乾肉都不可以食用(食品安全問題HIN嚴重啊);姜雖屬齋祭進食時可以食用的辛而不葷之物,也不可吃得太多;助祭分得的肉,應不留神惠當天班賜;祭肉不能超過三天,過了三天就不能在吃了。

不過百字的一段話,卻生動的勾勒出了一個聖.吃貨的形象。我們不禁懷想,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是不是也帶著一張精緻的雕花小飯桌,趕路到了飯點兒,就停下來焚香禱告,然後從包袱裡拿出半個窩頭,青銅酒爵裡倒上一杯清水,掖好餐巾,整肅衣冠,正襟危坐,左刀右叉中間勺,灰頭土臉卻又一本正經的開始享用。

這做派,被後世的歐洲老牌紳士們學了個十足十。

在今天看來,孔子提出的許多標準,倒都是合理的食品衛生要求,食物腐爛變質,色澤變化、氣味變化,放的時間長了,都不能吃,按時吃飯,少吃肉少飲酒,食不言寢不語,有利身心健康。孔子之所以長壽,不是沒有理由的。

在孔子看來,吃是如此神聖的一件事,值得被賦予十足的儀式感。他收徒教學,收的學費叫做束脩,也就是十條臘肉。當然這是唐代的解釋,漢代不是這麼解釋的。

吃貨大歷史:孔子,神聖的吃貨

他本來在魯國做大官,待得好好的,可是當魯國郊祭的祭肉福利沒有按時送達他的家中,孔子知道,是到了離開的時候了。

倒不是少這口肉吃,而是孔子自知墮三都的削藩計劃已經失敗,祭肉沒有送到,說明當權者已經在排擠自己,他的政治理想很難在魯國實現了。

從魯國一路向西,孔子開始他人在囧途的周遊列國。當時的春秋強國無不汲汲於千秋霸業,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統率三軍都被鄭莊公幹趴下了,還被一箭射在了肩膀上。孔子感嘆禮崩樂壞,也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合時宜。

在鄭國,這個天子的花褲衩都被扒光的國度,孔老夫子和弟子們走散了,呆呆看著這個陌生而喧囂的世界。子貢問有沒有人看到他的老師,一個鄭國人說,東門有那麼一個老頭,像一條喪家之犬。

吃貨大歷史:孔子,神聖的吃貨

在陳蔡,陳國蔡國的大夫們派人把孔子考察團圍困在半路,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從楚國請來救兵,派兵相迎,才解了孔子之圍。

為這事,做乞丐的編排他:孔夫子無食困陳蔡,找範丹老祖把糧幫,借你們吃,借你們穿,借來了米山和麵山,直到今天都沒還完。

這是個笑話,一方面是為自己找讀書人乞討找理由,另一方面也是不爽孔子這種腐國(迂腐的腐)紳士,怎麼都混到這份兒上了,你和我們乞丐還有區別嗎?

孔子堅定的認為,有的。

晉國主政的趙簡子有愛賢之名,孔子心嚮往之。走到半路就聽說趙簡子誅滅範氏,中行氏,又殺了竇大夫,晉國形勢動盪不安。這晉國的竇大夫在當時可與孔子齊名,都是維護傳統的代表人物,在浩浩湯湯的大勢面前,他們如同螻蟻被輕易的捲走沉沒。孔子物傷其類,站在黃河岸邊,望著河對岸的晉國嘆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乎?就這樣回去了。

孔子也曾有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想法,然而孔丘終究不是莊周。最後,還是保守安分的魯國適合他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