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連一名保安都做不好

我會轉換到保安的視角從以下兩個親身經歷的情景來講述,沒有虛假,如有虛構誇大,請全世界的保安們都來摧殘我吧。

情景一: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我是一名住宅小區的保安。今天下午7點,一位陌生人來到了小區南門。

他很客氣的說:“大哥,我是15棟602的業主,勞煩給我開下門唄!”

我反問到:“您貴姓啊?15棟602是嗎?”

他回覆:“嗯,我姓李。”

在我去查業主記錄本,想要核實業主是否姓李的時候,

保安隊長突然問:“15棟602,是吧?”

陌生人答:“嗯!”

隊長回覆:“行,給開門吧!(一種很灑脫,正義凜然的語氣)”

而此時顯得我是那麼的多餘,好似找人麻煩。陌生人進了小區後,我還在翻看業主檔案,而隊長再一次的好像稱讚一樣的跟我說:“嗯,問一下,是對的。(再一次快速的說)問一下是對的!”

通過這個故事我想發表的看法是,

在精益管理中,上行下效和以身作則的作用。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例如《安全守則》裡面強調不能橫跨或者穿越生產線,而車間主任或者工段長、組長卻穿梭自如?例如《員工手冊》裡面說明8點20分召開班前班後會,若干的參會者甚至發言者卻8點30分才到場?例如相關《流程文件》繪製了清晰的流程圖,A在按流程執行的時候,A的領導卻說“這多慢啊,效率低!省略這一步,直接找他”。

幾乎所有的企業裡面,下到基層主管,上到中層幹部,會發生太多太多沒有按照規定做事卻又以為自己很牛逼,給公司提高了效率,節約了成本的事兒。上面保安的情景,從心理學的角度,保安隊長可能是出於炫耀的初衷,或者稱為放大了自己的職權,其實是他根本沒有清晰的認識到責任的重要性。

【沒有責任意識】

只有發生了壞的結果後,才意識到“噢,原來責任這麼大,後果這麼嚴重”,才會說“我怎麼知道會這樣啊,當時也沒人告訴我啊”。

責任意識是一種自覺意識,是清楚明瞭地知道什麼是責任,並自覺、認真地履行社會職責和參加社會活動過程中責任,把責任轉化到行動中去的心理特徵。有責任意識,再危險的工作也能減少風險;沒有責任意識,再安全的崗位也會出現險情。責任意識強,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責任意識差,很小的問題也可能釀成大禍。

所以,無論我們是保安,還是保安隊長,我們都要對小區的安全負責,一個陌生人的混入都可能釀成大錯,一次想當然的行為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情景二:你別給我添麻煩!

我是一名住宅小區的保安。今天下午3點,小區裡面兩個人大包小裹的要出小區,我給攔了下來。

我很客氣的說:“您好,二位先生,請問是搬運的什麼東西?”

陌生人A回覆到:“床單、被罩等東西。”

我追問到:“二位是業主還是租客?”

A說:“我租了房子,但是給別人租的,租客退房了,我把房子裡面的被單拿回家洗一下。”

我說:“那勞煩您讓業主開個放行條給到你。”

A說:“我拿自己的東西出小區,還用開放行條嗎?”

我說:“先生,我不能確定你拿的是不是自己的東西,也有可能是業主的物品。不好意思!”

A有點惱火了;

B說:“我也是小區業主,在10棟1008,我拿我的東西出去,用開放行條嗎?”

我說:“您是哪一棟?貴姓?雖然您也是業主,但是我還是需要您朋友的業主開個放行條過來。”

A喊道:“業主不在,怎麼開啊?”

B說:“你這保安,真有意思,我拿我自己的東西也不行麼?我是業主啊!”

我說:“不行,先生!您可以讓業主給服務中心打個電話,然後通知到我這裡。”

A罵了一句“傻逼”後開始打電話。

B還在理論:“我就拿個被和床單,你這保安也太教條了,至於嗎?”

A說:“通知完了,你問一下!”

我拿起對講機,聽到了消息後放行了。

A臨走還罵了句“真特麼傻逼!”

不知道朋友你是否有過如上的經歷?一位刻板的保安,按規矩做事,卻被他人詬罵,甚至投訴。回想一下,我們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同事呢?他盡職盡責,按流程辦事,不求變,不突破,協調事情有點難,很多人不喜歡和他打交道,但是領導又喜歡把一些事兒交給他來做。

所以通過這個故事我想表達的是,在管理改善的過程中,不是“行方便”,在“提效”的同時不能忽略“控制”。

這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我們的老領導會納悶兒,以前沒有這麼多部門,沒有這麼多崗位,沒有這麼多流程,一人多崗,跨好幾個部門做事,也沒啥問題。為啥現在部門多了,人多了,反而這麼多扯皮的現象呢?

我認為無非兩點:

① 有人沒按流程做事,卻又滿腔道理;
② 流程節點設置的有問題,責任不清晰。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假如真的是非常緊急的情況呢?難道還不能跨越紅線做一次“英雄救美”的行為?我想是可以的,但是綜合第一個情景的分享,事兒前及時口頭溝通,事兒後及時補手續,該誰來誰來,大家共同承擔這個責任。

這篇文章分享的是對於流程和責任的一點點看法。在流程內,只有我們識別清楚自己的責任,才能把事情做到位,而不是做完拉倒,愛誰誰的結果。

最後再反問幾個問題來強調本文的主旨:

文末強調

“會議決議內容是否有按照時間節點完成並反饋?”

“不能按時間節點完成是否有反饋並給出具體完成時間和原因?”

“是否不按照流程做了自認為對的事兒?卻又沒有向體系或者相關部門提出流程改善建議。”

“一項工作的開展,往常都是雙材料確認後實施的,這一次少了一項,卻又在強詞奪理說單憑一項即可執行?”

“發生了一個錯誤,沒想著自己的責任在哪,卻想著不是自己的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