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還會感覺疲憊不堪?

因為除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還有一項同樣艱辛的付出,被忽視了——這就是“情緒勞動(emotion labor)”。

最初,它只是指那些對員工的面部表情有特殊要求的職業,比如:空姐要付出“熱情的情緒勞動”,護士要付出“關心的情緒勞動”,醫生要付出“冷靜的情緒勞動”、殯葬從業人員要付出“悲傷的情緒勞動”……

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還會感覺疲憊不堪?

什麼?你的工作不直接面對客戶?別高興的太早,Hochschild教授後來在《組織中的情緒》一書中,將“情緒勞動”的定義擴大了:“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際互動,員工都可能需要進行情緒勞動”:

創意人員面對“不懂裝懂、不尊重專業”的客戶,要付出“誨人不倦的情緒勞動”;

下屬面對“因為心情不好而粗暴無禮”的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的情緒勞動”;

甚至面對“拿腔拿調、不願配合工作”的同事,你也要付出“虛與委蛇的情緒勞動”。

最操蛋的是,你不光要“假裝開心“,有時還要“假裝不開心”,老闆家的貓丟了,你明明很討厭寵物,也要努力付出“如喪考妣的情緒勞動”。

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還會感覺疲憊不堪?

還有時候,有人也會借“負面情緒勞動”——故意不控制怒火——來威脅警告對方,比如,老師那句經典的訓斥: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最差的!

“情緒勞動”的社會學家Glomb和Tews,把情緒分解成兩個維度:你的真實心情如何,這叫情緒感受(felt emotion);你表現出來的情緒是怎樣的,這叫情緒表達(displayed emotion)。

他們認為:“情緒表達”和“情緒感受”的差別越大,你付出的“情緒勞動”的工作量也越大。明明是刻骨銘心的失戀,硬裝沒心沒肺,積累一個月的“情緒勞動”把她徹底透支了。

絕大部分情況下,職場要求的“情緒表達”都是積極的正能量,包括樂觀、激情、滿意、奮發等等,所以,當我們今天“情緒感受”很糟糕時,我們通常有兩種辦法解決:

第一種是“改變情緒表達”,就是假裝開心,隱藏壞情緒。很明顯,此時的“情緒表達”和“情緒感受”的差別大,情緒勞動成本高;

第二種是“改變情緒感受”,就是自我說服,意識到壞情緒並不是自己唯一的選擇,引發自己的正面“情緒感受”,與職場要求的下面“情緒表達”一致,情緒勞動成本也隨之降低。

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還會感覺疲憊不堪?

所以那些高於回報的付出,必然不能長期堅持。

為什麼有些人一開始熱情高漲,後來就變得冷淡了?也許不是他們的熱情被消磨了,而是剛開始假裝喜歡,後來“情緒勞動”的成本太高,實在裝不下去了。為什麼有人能在各種負能量情緒中活得好好的?也許不是因為什麼堅強的心理素質,而是記性差,忘了支付“情緒勞動”的成本。控制不住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居然每天都在控制情緒。這麼昂貴的成本,你能支付到什麼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