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的最後時刻,為何是劉禪的兒子站出來殉國而不是劉禪呢?

黃鑫

鄧艾大軍兵臨城下時,蜀漢後主

劉禪選擇投降,而非堅守成都,玉石俱焚,甚至以身死社稷,從他這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性格特徵而論,幾乎是必然選擇。

劉備臨終前聽聞劉禪“氣量甚大、過於所望”,甚為歡喜,諸葛亮對劉禪也有“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的評價,都認可劉禪是個心胸極為豁達之人。

劉備留給阿斗的遺言,並不是讓兒子去如何承繼遺志爭奪天下,如何施展帝王心術去駕馭百官,而就是要求他「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就僅僅是做個對得起良心的好人,和一個最普通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一般無二。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不但總攬蜀漢的朝堂大權,而且對劉禪私生活也嚴加管束。哪怕每次出兵北伐時,仍要安排了親信董允,統帥宮中宿衛。在董允的監督下,劉禪既不能擴充後宮人數,也不能給自己親近的宦官升官。

即使如此,劉禪卻依然對諸葛亮這位嚴師滿是敬慕,無論諸葛亮生前死後,始終如一。

諸葛亮的親信,如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都得到劉禪的信任和重用,執掌軍國大權。諸葛亮獨子諸葛瞻,在諸葛亮去世時年僅8歲,也被劉禪視若子侄,嫁以愛女,成為國家重臣。

由是可知,劉禪雖然從12歲那年,受封漢中王太子起,便註定要承擔為君之責,卻絕無任何雄才大略帝王的“嗜權”“雄猜”本性,才能和諸葛亮情誼深厚,和諧共處。

然而,另一方面,作為劉備的皇位繼承人,同時也是諸葛亮的學生和事業接班人,和兩位生平事蹟叱吒風雲、功銘千古的父輩相比,更貪圖安逸和個人享樂的劉阿斗,才能和性情確實顯得過於平庸了。

當鄧艾上萬精兵偷渡陰平,奪佔險關,諸葛瞻率領的成都留守兵力,在綿竹之戰被打得全軍覆沒,兵敗身亡後,劉禪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女婿,更關鍵是“【諸葛】大旗”這個精神支柱的破滅。

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戰死綿竹

不止是鄧艾乘勝兵臨成都城下,鍾會十餘萬大軍也姜維的野戰軍團牢牢拖住,司馬昭和賈充的幾十萬大軍已在長安枕戈待旦,

譙周代表本地大族的投降宣言,更表明他們已經徹底放棄了劉禪,一如半個世紀前放棄劉璋一樣。從這些益州士族的利益立場,在魏晉九品中正制下當地方豪強的前景,怎麼也比在蜀漢政權下,既要為北伐中原出錢出力,還一直被荊州士人等外來戶排擠打壓,要更強上許多。

因此,指望劉禪在如此內外交困的危急關頭,竟能如光武帝劉秀在昆陽之戰一般神武天縱,力挽狂瀾,只能說實在要求太高。

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於成都開城投降之日,殺死妻子,在祭祀劉備的昭烈廟大哭自盡,固然是血性剛烈,可欽可佩,卻恰恰背離了劉備的生平作風。

北地王:劉諶

想想劉備生平遭遇多少失敗挫辱,四處寄人籬下,不斷奔波流離,投公孫瓚,投陶謙,投袁紹,投劉表,甚至向死敵呂布和曹操屈服歸順,被孫權的妹妹挾制得“進退狼跋”,卻終於等到了打垮劉璋,奪佔益州,逼退曹操,翻然翱翔,最終建國稱帝的那天。如果劉備真和《三國演義》的“大仁大義劉皇叔”那般動輒抹脖子尋死,從一開始就不會有蜀漢政權了。

且不說貪生怕死,本是人之常情,劉禪效仿其父,忍辱負重、留待有為之身以圖將來的打算,同樣並不算錯。當姜維謀劃“二桃殺三士”,欲將鄧艾、鍾會和攻蜀魏軍一網打盡,圖謀復國之時,同樣也和軟禁中的劉禪取得了聯繫。

劉禪並不曾為保全自己身家性命,就檢舉揭發姜維自行主張的計劃,而是默認此事,靜觀其變,也等於將自己父子親族的身家性命都綁在姜維身上,賠他去賭一個希望渺茫的復國計劃,又豈是當真“全無心肝”之人?

看看曹魏和司馬氏對謀叛者的一貫作風可知,此事一旦失敗了,陪著姜維一起全家殺頭,是完全可以想見的結局。哪怕劉禪再說一萬句“此間樂不思蜀”,原本也無濟於事。

在姜維失敗後,魏軍大肆殺戮洩憤,劉禪的長子劉璿也死於這場成都兵亂中。司馬昭竟沒有大肆株連和追究,對劉禪一家來說,實在是僥天之倖。

姜維被殺

劉禪其餘五個兒子,隨他一起到了洛陽,他的後宮宮人則被賜給滅蜀有功的魏國無妻將士,劉禪之妾李昭儀也在發配中,以此為辱自殺。

自古無不亡之國,亦無不滅之朝,亡國之君的家小原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身不由人,任憑宰割實屬必然。這亦是每個如劉備這樣的開國梟雄,在逐鹿天下的伊始就當有的覺悟。

這倒也證明了劉禪確是個有魅力的男人,才讓一個女子不願做新朝功臣的正妻,而寧願為他殉死。對比千年之後的花蕊夫人之事,雖然留下“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的嘲諷,卻也甘心入了趙匡胤的後宮,侍奉起敵國皇帝來,則足可證明同為"後主",劉禪強於後蜀皇帝孟昶多矣。

花蕊夫人

此時年已57歲的劉禪,已經做了41年皇帝,臨老卻遭受亡國、喪子、失愛之恥,他向鄧艾遞交降表時,他在司馬昭的宴席上裝痴賣傻的時候,自己未必不在遺憾,為何不早死幾年,好避開亡國之辱。

樂不思蜀

然而相比於劉諶那般,以死殉國博一個“天子死社稷”的壯烈之名,如劉禪這般再苦再難,也要堅持著含垢忍辱著活下去,才更為頑強和堅韌。

他絕對不是什麼“投降為和平為百姓”“樂不思蜀保命有急智”,而是期待著僥倖和奇蹟,等到如他父親那般輸光籌碼還能東山再起的運氣,等到如他父親那身陷囚籠卻能重新展翼高飛的機遇,才是此時劉禪的所思所想。

只是歷史何其無情,劉禪苦等八年,終於沒有等到司馬氏中樞分崩離析,再一次天下大亂的那天,這等留給野心家和梟雄的機遇,直到20年後才到來。(公元271年,劉禪去世,公元291年,西晉“八王之亂”。)

隨著劉禪的死去,從劉備、諸葛亮到劉禪,三興漢室的理想歷時數十年,終究成為夢幻泡影,實為天數使然,氣運已絕。

皇土霸業,皆歸塵土。恩怨榮辱,俱在灰塵!


狐狸晨曦

劉禪是皇帝,在中國歷史這麼長時間裡,有幾個皇帝是殉國的?鳳毛麟角吧,所以沒必要強求劉禪去殉國。

再者,劉禪估計知道,曹魏不僅不會虐待他,還會把他供起來,當做招降東吳皇帝的一塊招牌,自己還會享受衣食無憂的生活。所以,活著難道不好麼?

最後,劉禪底下的那群大臣也不會讓劉禪死,劉禪如果自殺殉國,那還不是代表著要和曹魏死磕?他們可不願意。劉禪投降,沒有戰亂,他們要麼跟著劉禪去洛陽,要麼待在家裡,所以對他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他們是不會讓劉禪死的。

再說他那個殉國的兒子。

那個人叫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北地在哪裡?北地是北方的一個郡,並不在蜀漢的掌握中,所以劉諶這個封號是個虛的。

劉禪有7個兒子,也就老五自殺殉國了。老五其實在一堆兄弟裡面沒什麼存在感,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宗室成員而已。可能老五血氣方剛吧,看著爺爺建立的基業就這樣毀於一旦,看著自己宗室身份就此消失,心裡不爽,悲憤,越想越生氣,於是拉著自己的老婆和還在跑到爺爺的廟前,嚎啕大哭,在爺爺的牌位下以死全家的方式證明了自己那高尚的氣節。

可是,有什麼用呢?蜀漢投降時,有多少官員、百姓為這個政權陪葬呢?尋遍史書,除他之外,再無任何人。所以蜀漢這個政權到最後是不得人心的,劉諶的殉國只因為他是皇室中無所輕重的一員罷了。

後話,劉禪的太子劉睿死於鍾會之亂,其餘的6個兒子都跟著劉禪去了洛陽。除老三劉琮(和劉表次子同名)的後代在永嘉之亂中逃到了南方外,其餘之人全部死於永嘉之亂。


石頭有話說

公元263年,魏國鍾會兵臨劍閣,此時的姜維集合大軍在劍閣抵禦鍾會的大軍,但是沒曾想鄧艾繞道劍閣走了七百多里的小路陰平,直插蜀漢腹地,而此時的蜀漢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領兵禦敵。但是諸葛瞻顯然不如諸葛亮,放著綿竹險地不守偏要和鄧艾野戰,結果被鄧艾全殲。而此時的劉禪不等各地勤王的援兵,就像鄧艾投降了。

而當劉禪想要投降的時候,劉禪的兒子劉諶撞死在宗廟前希望能改變劉禪的主意,希望劉禪可以帶領成都的軍民抵抗住鄧艾的攻擊,等待各地的勤王之師或者姜維的大軍,屆時前後夾擊將鄧艾一網打盡。然而劉諶的殉國並沒有讓劉禪改變主意,劉禪還是投降了,於是就有了姜維的“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而相比於紂王自焚於摘星樓,崇禎上吊煤山,劉禪的做法就顯得太過慫。而相比於劉諶的壯烈殉國,父親劉禪更是顯得敗家。非但沒有悲傷,反而為了苟且說出了樂不思蜀的話。而我們看一下劉禪的所作所為,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投降。

諸葛亮在位的時候,劉禪無所作為。諸葛亮死後劉禪就廢除了丞相位置,軍政權利分家。而之後蔣琬死後,費禕聽說國都無宰相,於是就領兵出成都屯漢壽,而之後的費禕就遭遇了離奇的刺殺,而此時的鷹牌姜維開始掌權,立即發動了十一次的北伐,而在這其中劉禪也沒有什麼作為。當到劉禪後期的時候,因為連年的北伐蜀地不堪重負,百姓紛紛背離蜀漢,劉禪也失去蜀地百姓的人心。

而之後大軍壓境的時候劉禪竟然還聽信黃皓去請方士退敵,當鄧艾入蜀的時候劉諶請求背水一戰的時候劉禪竟然聽了譙周的建議投降,而當霍弋希望能入成都抵抗的時候,劉禪還是不同意。劉禪的一生就是放手,基本上就是一個甩手掌櫃,什麼都不做,唯一做的決定就是投降。可能是劉禪看到了自己無力再戰,於是為了避免百姓再受兵戈之苦,所以才投降的魏國。但是相對於劉禪的苟且,劉諶的以身殉國顯然更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


書香茗


蜀國滅亡,為何只有劉諶自殺殉國而不是劉禪?

蜀漢後期,劉禪寵信宦官黃皓,黃皓阿諛逢迎,逐漸權傾朝野,黃皓任人唯親,誅殺忠良,排擠異己,一時間朝廷被搞的烏煙瘴氣、民不聊生,蜀國國力極速下滑。景耀六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鍾會與姜維在劍閣相持,鄧艾率軍偷渡陰平,並在綿竹地區斬殺諸葛瞻父子,威聲大震,不久鄧艾兵臨成都。

劉禪驚慌失措,召集百官商議對策,光祿大夫譙周力薦投降,唯獨劉禪第五子劉諶堅持抵抗,劉禪最終接受譙周的建議,投降鄧艾,劉諶至劉備墓前自殺殉國,為何劉禪沒有自殺,反而劉諶自殺呢?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禪昏聵、軟弱無能,斷送了蜀漢大好河山,已經不止何為廉恥。劉禪能力平庸,不堪朝政,親小人遠賢臣,諸葛亮北伐之時,劉禪就曾聽信李嚴的讒言,認為諸葛亮擁兵自重,以一封詔書把諸葛亮召回,導致北伐無功而返。後期劉禪又寵信黃皓,忠臣都被排擠,劉禪的弟弟劉永,十幾年都沒有見過劉禪,這都是黃皓的離間之計,姜維因懼怕黃皓,而到沓中屯田。


劉禪後期沉迷後宮,吃喝玩樂,不思進取,十來年不理朝政,才讓黃皓有機可乘。這樣的皇帝,這樣的後主,已經沒有羞恥心,皇帝自己混亂朝綱,荼毒忠臣,敗壞朝廷風氣,已經不分對錯,不明黑白是非,又怎麼會為了蜀漢去自殺殉國。如果劉禪有進取之心,為國為民分憂解難,蜀國自然不會這麼快滅亡,劉禪不愛惜蜀國,不愛惜臣民,更不會為了蜀國放棄自己的性命,因此劉禪斷然不會自殺。


其次劉禪貪圖享樂,投降後只想安度晚年。劉禪在位時就貪圖享樂,黃皓專權時,劉禪大肆招募嬪妃,終日歌舞昇平,幾乎不理朝政,劉備也曾說:阿斗啊,你要是生在平常百姓家,該是何等的快樂!劉禪投降鄧艾後,司馬昭將劉禪押解到洛陽,並封劉禪為安樂公,劉禪也是因為沒有野心和報復,只想苟活安度晚年才免除一死,這是有志向的人無法裝出來的。


劉禪即便是貪圖享樂,司馬昭仍然不放心,於是就宴請百官,特意叫上劉禪,宴會上司馬昭讓跳蜀舞,滿座蜀臣都淚流滿面,唯獨劉禪無動於衷。司馬昭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蜀?劉禪笑容滿面道:在此樂,不思蜀。以此看來劉禪也是很忘本的人,不但丟棄了祖宗家業,也不會思念故土,在哪個時代,人們的鄉土情節非常重,甚至生活與父母的感情,若是死後不能迴歸故里,就會死不瞑目。劉禪如此貪圖享樂,苟且偷生,又怎麼會為了蜀漢放棄自己的生命,因此劉禪不會自殺殉國。


再次劉諶性格剛烈,也是劉備最有骨氣的後代,願意以死殉國。劉諶蜀漢時期“北地王”,劉禪第五子,鄧艾兵臨城下,劉諶堅持抵抗,他力諫劉禪:國家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自然會有亡國之災,更是父子群臣一起做最後努力,為蜀漢江山而死,這樣也可以一同去見先帝。但劉禪不聽劉諶的建議,而是採取了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投降了鄧艾。劉諶不願投降,不堪忍受亡國之恥辱,便先講自己的妻兒殺死,然後跑到劉備的廟中自殺殉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讚賞劉諶曰:

君臣甘屈膝,一子獨悲傷。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你是如何看待劉禪和劉諶?


三國逐鹿

劉禪為什麼要殉國?

劉禪自從繼位開始朝政就被孔明執掌,可以說在孔明死之前劉禪說話力度都不如孔明手中的羽扇。

蜀漢四名相,孔明,費禕,董允,蔣琬是一股非常龐大的勢力,不論他們是不是忠於蜀漢,是不是大公無私但畢竟是把持了朝政,在整個朝廷上劉禪講話幾乎毫無所用。

好不容易熬到諸葛亮死了,劉禪想推行自己的修養生息國策,結果又冒出來個姜維。劉禪在諸葛亮死後整頓朝堂,將丞相的權利進行了極大的削弱,並將軍權分離出來,可以看出劉禪是個胸有溝壑的人。並且在之後的二十九年裡整個蜀漢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安定的國家。

但是奈何臥龍雖然死了,但是在死前留下了幼麟繼承他的遺志,姜維師從孔明,幾乎學會了孔明所有的東西,但是也繼承了孔明北伐中原的志向。劉禪拿姜維這種統兵在外的大將又沒有辦法,所以就出現了劉禪想休養生息而姜維卻頻頻北伐的奇葩局面。

劉禪肯定很憋屈,從劉備手上穿下來的基業,居然沒有一天聽他的話。明明是正確的國策,居然也有人唱反調。

蜀漢本就弱國寡民,不休養生息反而頻頻北伐,可以說孔明師徒的十幾次北伐是導致蜀漢滅亡的最大因素。三十年過去了,蜀漢不但沒有強大起來,反而在一次次北伐失利的情況下愈加衰弱。

故而當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雖然成都還有不少兵將,劉禪卻果斷投降。 劉禪很明白,失去了三十年自我發展的良機,蜀漢難免敗亡一途,倒不如儘快結束。 而幾十年來十數次北伐失敗,導致民心,軍心已不可用,與其負隅頑抗倒不如果斷投降。

而劉諶撞死在宗廟希望他的父親能改變主意,率領全程軍民抵抗等待姜維大軍回援,屆時即可將鄧艾大軍一網打盡。可以說兩人各有各的想法,但是劉禪看的更遠,他能夠看到蜀漢最後的結局,所以劉諶的死並不能改變他的決心。


愛尚寵物家

蜀國滅亡時,不但是劉禪的兒子殉國了,他的女婿、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也殉國了,同時有許多蜀將殉難。偏偏後主劉禪自縛獻城而降,這是為什麼呢?

劉禪苟且偷生,沒有骨氣,是其性格和人生信仰所決定,也是劉禪用“屁股”決定人生。挪挪屁股,照樣活的有滋有味。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鄧艾和鍾會伐蜀,鄧艾出奇兵抄陰平小路直逼成都,兵臨城下,蜀國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劉禪不是同仇敵愾誓死一戰,而是聽從投降派憔周之言,決定不戰而降。

當劉禪的兒子劉諶(chen)得知老爸要投降時,心急如焚的趕往宮裡,苦口婆心的勸老爸堅守城池,等待姜維的大軍到來,可是劉禪大罵兒子,說:“成都戰也是亡,始終守不住,與其做無謂的犧牲,不如趁早投降,也許司馬昭能饒我們活命。”劉諶為了讓父親回心轉意,憤然撞柱而死,讓生命殉國想喚起父親的鬥志,可是劉禪執迷不悟,最後還是獻城自縛而降。

為什麼兒子都比劉禪有骨氣?劉禪為什麼不像商紂王那樣,寧可和城池自焚也不投降?反而是束手就擒,並且做了“安樂公,”而且還當著滅國仇人司馬昭的面,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這樣的混賬話?

究其原因還是“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通俗一點說,就是椆(zhou)不上牆的懶皮狗。劉禪信奉的是“好死不如爛活著”。他的人生字典裡寫滿了“依靠”二字。

劉禪之所以不殉國,還是沒有主見,總是依靠別人思想作祟。在老爸劉備活著時候,他就做一個無所事事的太子。劉備死後,老爸託孤給諸葛亮,在諸葛亮活著時候,劉禪就是甩手掌櫃的,一切事情都有諸葛亮操心,他的事就是吃喝玩樂。以至於自己都說:“政由葛氏,祭有寡人”說實話,劉禪不給丞相添亂就燒高香了!

劉禪無所事事,沒處揮霍精力就和宦官黃皓可勁的作。諸葛亮死後,姜維處理軍事行動,蔣婉和費禕主持國內形勢,劉禪仍然可以高枕無憂。

但是劉禪不能使用人才,造成了姜維被排擠在外,以至於國難當頭無兵可用,還有就是廢除了諸葛丞相的邊防設施,這一切都是劉禪昏庸無能的表現,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

所以說,劉禪一生沒有主見,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最後聽信了奸臣憔周之言,苟且偷生做了俘虜,留下了被千古恥笑的名聲,平時的經歷,註定了關鍵時刻的選擇。

撰文/秉燭讀春秋


秉燭讀春秋

中國有句古話:“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意思是君主有憂患是作臣子的恥辱,君主受屈辱則臣子應該拼死效忠,也就是說臣子應該比君主考慮得更多一步。

蜀漢滅亡,劉禪投降,這是君主的屈辱,劉禪的兒子作為臣子,就應該以死報國。但是劉禪作為君主則不必死,如果君主都要自殺殉國了,那做臣子的又該怎麼樣呢,難道要原地爆炸嗎?

中國歷史上亡國之君,基本沒有自殺的。因為君主就代表著國家,國家是君主的產業,所以君主不需要自殺殉國。


夢露居士

這是人的個性問題,劉禪是一個平庸的守成天子,這與他受到的教育和諸葛亮的培養脫不開干係,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想建立一個天子按照禮法行事,士大夫處理政務的政治體制,所謂垂恭而治就是這樣,其實這也是一部分門閥世家所希望的,天子高座朝堂,門閥控制江湖。所以,他事事親為,將後主的權利架空了,劉禪沒意見嗎?當然有意見!但是他很聰明,他知道自己只有聽話才能坐穩皇帝的位子。看看諸葛亮死後他的表現你就可以知道,阿斗這個人不是傻瓜,他知道天下大勢不在自己這邊,不如保境安民守住老爸交代的基業,可惜姜維繼承諸葛亮的政治思路,要恢復中原,連年失利導致國力空虛,最後還是滅國。為了百姓安樂,當然也為了苟活於亂世,劉禪選擇卑躬屈膝的投降。但是他的兒子們不一樣,他們受到的教育是帝王之家的教育,他們認為自己才是正統,所以劉禪的一個兒子脾氣剛強自殺於宗廟也就不足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