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論宗祖師記——第十一代、揚都興皇寺法朗大師

中國三論宗祖師記——第十一代、揚都興皇寺法朗大師

第十一代、揚都興皇寺法朗大師

釋法朗(亦稱道朗),俗姓周,徐州沛縣人。年二十一即梁大通二年(528)於青州出家。遊學揚都,就大明寺寶誌禪師,受諸禪法,兼聽此寺彖律師講律本文。又受業南澗寺仙師《成實》,竹澗寺靖公《毗曇》。《成實》、《毗曇》,聲聞所學,事近理淺,未愜人意,自惟大乘妙法,群唱罕宏,龍樹遺風,宗師不絕。前傳所紀,攝山朗公,解玄測微,世所嘉尚,人代長往,嗣續猶存,即於此山止觀寺,僧詮法師所,餐受《智度》、《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並及《華嚴》、《大品》等經。於是依之廣研經論,探採幽微。鑽仰既久,慧辯生輝。義吐精新,詞含華冠,專門強學,篤勵身心。當時譽動京畿,神高學眾。

中國三論宗祖師記——第十一代、揚都興皇寺法朗大師

永定二年(558)奉敕入京住興皇寺,鎮講相續。《華嚴》、《大品》、《四論》文言,往哲所未談,後進所損略,法朗皆指摘義理,徵發詞致,故能言氣挺暢,宗途易明。受業門人常千餘眾。二十五載流潤不絕,門徒三千遍及環宇,陳隋三論學者,多出其門下。詮祖門下有上首四人,即法朗、玄辯、慧勇、慧布四大元哲,詮祖在日嘗有誡言:出講堂外不許為說中觀義,法朗等諸人奉命莫敢置詞,及詮往逝,四公放言,各擅威容,開闡法化。慧勇居禪眾寺,玄辯住長幹寺,法朗在興皇寺,慧布仍住棲霞,俱展神慧,弘講四論。十數年間,龍樹、提婆之風,四經四論之教,瀰漫南國。然禪門宏敞,慧聲遐遠,皆莫高於法朗。昔神僧寶誌,記興皇雲:此寺當有青衣菩薩,廣宏大乘。及朗遊學,初服青納,及登元席,果與符同。又時寺中淨人,司晨失曉,法朗叩閣催之,而洪鐘自響,良久不絕。故其禎祥早著,事多例此。法朗福慧甚廣,所以聽眾雲會,揮汗屈膝,法衣千領,積散恆結。每一上座,輒易一衣。講《華嚴》、《大品》、《中論》、《百論》四論,各二十遍,正法所以升騰,三論由茲而興。以陳太建十三年(581),遷神於寺房,春秋七十有五,葬於攝山之西嶺。因住興皇寺領眾講學,故人稱興皇大師。

中國三論宗祖師記——第十一代、揚都興皇寺法朗大師

南朝前期,佛教思想界幾乎是《成實論》的一統天下,十六國時期鳩摩羅什在關中傳譯的“三論”思想,即由《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所代表的大乘空宗思想,在南朝前期寂而無聞。但至南朝後期,卻有來自北方的僧人僧朗,來至金陵(今南京)攝山,弘闡三論,其後僧朗的弟子僧詮繼續傳播師說,僧詮的弟子法朗則把三論之學由山中推廣到京城,與《成實論》學者開展了劇烈的鬥爭,在南朝廣大區域復興了沉寂已久的三論思想。後人談到隋唐時期創立的三論宗,溯其淵源,不能不論及僧朗以降的攝山諸僧,尤其是對復興三論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法朗。

中國三論宗祖師記——第十一代、揚都興皇寺法朗大師

法朗俗姓周氏,徐州沛郡沛(故城在今江蘇沛縣東)人,祖上以來歷任高官,是有名的世家大族,號稱“家雄六郡,氣蓋三邊”。法朗幼年秉承家族傳統,性格豪放,習武從軍。21歲時,忽然覺悟到“兵曰兇器,身曰苦因”,便立下出家脫離苦海之念。翌年於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益都縣)出家,旋遊學南朝京城建康,先後從名師學習禪法、律學、《成實論》、《毗曇》,都有成就,在京城小有名聲。後來到攝山從僧詮法師學《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及《華嚴經》、《大品般若經》等經。頓感以前所學都不過是佛學的枝葉,大乘空宗才是佛門正宗。他對空宗體系的諸經論廣泛研讀,探討幽微,迅速掌握了師說,而又多所發揮。與同學智辯、慧勇、慧布同為僧詮高足,時稱“四友”。四人又各有特點,智辯悟解最敏速,稱為“領悟辯”;慧勇文章最華美,稱為“文章勇”;慧布領會老師意旨最深,稱為“得意布”,而法朗稱為“伏虎朗”,乃指他氣魄最大,連猛虎都能攝伏。陳永定二年(558年)十一月,法朗奉陳武帝詔敕入居京城興皇寺。此時法朗已經52歲,思想成熟,學業成就,正是大有作為之時。而陳代帝王又特別愛好三論之學,盡力為三論學的復興鋪平道路。法朗抓住這一大好時機,以大無畏的氣概向主宰南朝佛學論壇近百年的《成實論》宣戰。他每次登上高高的法座宣講,除了闡述三論的義旨外,總要直言指摘三論體系之外諸學的瑕疵,所謂“斥外道、批《毗曇》、排《成實》”,而鋒芒所向主要是針對《成實論》。

中國三論宗祖師記——第十一代、揚都興皇寺法朗大師

法朗的直言無忌,引起了成實師們的反攻。這些成實師多是佛門老宿,久居高位,勢力很大。法朗自信學理優越,又有皇室的支持,所以面對成實師們的責難,毫不氣餒退縮。他每登高座,常自稱“不畏煩惱,唯畏於我”,意思說只要自己立論正確,立場堅定,任何強大的敵人他都不怕。他在興皇寺輪番講說《華嚴經》、《大品般若經》、四論(三論外加《大智度論》),“往哲所未談,後進所損略,朗皆指摘義理,徵發詞致”,加以詞語明白曉暢,態度堅定從容,所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聽眾。據說他講論時聽眾來自四面八方,常常超過千人,講堂容納不下,大家只好屈縮著腿腳,擠在一起克服困難;天熱人多,聽眾們揮汗成雨。而法朗本人也講得汗流浹背,以致準備了千領袈裟,每一上座,就得換一件袈裟。由此可以想見法朗講座的盛況。

中國三論宗祖師記——第十一代、揚都興皇寺法朗大師

經過法朗的努力,三論的影響在京城一帶獲得大發展。有人看到法朗勢不可當,作了一篇《無諍論》,通過表彰守靜緘默、與世無爭的攝山僧朗,曲折地攻擊“恣言罪狀、歷毀諸師”的法朗。法朗的弟子很多,很快就識破了論敵這種迂迴攻擊的策略。有一位在俗弟子傅縡,時任陳朝撰史學士,乃出面作《明道論》回擊《無諍論》,其中說到當時建康城中學派鬥爭的形勢曰:“今之敷暢,地勢不然。處王城之隅,居聚落之內,呼吸顧望之客,唇吻縱橫之士,奮鋒穎,勵羽翼,明目張膽,拔堅執銳,騁異家,銜別解,窺伺間隙,邀冀長短。與相酬對,觕其輕重,豈得默默無言,唯唯聽命?必須犄摭同異,發擿玭瑕,忘身弘道,忤俗而通教。”於此又可看出當時鬥爭形勢的緊張、尖銳,以及法朗為了弘揚所學而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

中國三論宗祖師記——第十一代、揚都興皇寺法朗大師

法朗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在京城中以興皇寺為大本營,為傳播三論思想奮鬥了25年,宣講三論及《大智度論》、《華嚴經》、《大品般若經》各20餘遍,於陳太建十三年(581年,此年即隋開皇元年)卒於寺房,享年75歲。法朗的弟子很多,他們來自四面八方,以後又散往四面八方,把三論的學說帶到了四面八方。其中最傑出的是吉藏,從法朗受業之後,弘化於南北各地,聲振一時。後來於唐朝建立後入居長安延興寺,廣收徒眾,著述豐富,最終建立了三論宗,實現了法朗不但要使大乘經論宏通於南朝全境,還要弘通於燕、趙、齊、秦即北方廣大地區的遺願。

中國三論宗祖師記——第十一代、揚都興皇寺法朗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