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的故事之(引言)

觀音菩薩的故事之(引言)

觀音菩薩的故事

引言

觀音菩薩是中國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不僅在中國佛教中有重要地位,在中國民間也有重要影響,可以說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是男女老少皆知,沒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相關於觀音菩薩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的也有眾多不同的版本,但關於觀音菩薩的身份和出生地在民間也有很多爭論和傳說,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各有其道,都具有久遠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歷史,也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和體現。因為關於觀音菩薩傳奇色彩的傳說,使得觀音菩薩在中國佛教和民間信仰中都成為重要的人物,但關於觀音菩薩的成道地一直以來是一個懸案。

觀音菩薩的故事之(引言)

今天大家所認為的浙江普陀山為觀音菩薩成道地,是因為《華嚴經》中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後來又有《西遊記》故事中“南海觀音菩薩”的渲染,人們就認為浙江普陀山就是觀音菩薩成道的聖地。如果就從印度而言普陀山也不是南海,而佛經中所說的“南海”應當是指印度的南方。如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中寫道:“秣剌耶山東有布怛洛迦山,山徑危險,巖谷奇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其間。”這也就是說,補陀洛迦山實際上是在印度而不在中國。那中國民間傳說的觀音菩薩在南海成道,這個“南海”應當在哪裡?這是我們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如果真是這樣,那今天的普陀山真的就是觀音菩薩成道的聖地嗎?筆者在閒餘之時瀏覽網上資料,從眾多不同傳說中發現觀音菩薩成道地也許另有出處。從這些眾多的民間傳說史話的來源,給我們研究觀音文化和觀音信仰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模式。

觀音菩薩的故事之(引言)

觀音菩薩是大乘佛教精神的代表,表現了大乘佛教思想捨己為人的無我精神,是佛教文化思想與中國民間文化的結合。觀音菩薩的身份在印度佛教中有兩種說法:一是大乘佛教神聖化的描述;二是原始佛教人性化的描述。從大乘佛教的精神上講,觀音菩薩是過去古佛再來,而並非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如《觀音文》中說:“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可見觀音菩薩在過去世時已經成佛,名號“正法明如來”,現在是為協助釋迦牟尼教化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而倒駕慈航化現為菩薩的身份。如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觀世音菩薩亦稱觀世音自在,具有不可思議之威神力,於過去無量劫中已然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然以大悲願力,欲發起一切菩薩廣度眾生,而示現成菩薩形象。另外,從原始佛教人性化角度說,觀音菩薩最初的原型是印度婆羅門教中一對孿生馬駒,又稱謂印度雙馬神童,象徵著慈悲和善良,能讓盲人復明,不孕者生子,公牛產奶、朽木開花。它們在古印度受到廣泛信奉。

觀音菩薩的故事之(引言)

佛教產生以後,神馬駒逐漸變成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薩,叫“馬頭觀世音”,形象依舊是一匹小馬駒,以後它又被人格化,塑造為男人身,於是觀世音菩薩一躍而變為一位威猛的偉大丈夫身。在佛教密宗至今還有一位馬頭觀音,又名馬頭明王,造型憤怒威猛,頭有四面,分別為菩薩面、大怒黑色面、大笑顏面和碧馬頭面。觀音菩薩到了中國又受中國文化所影響,成為民間廣泛流傳的妙莊王三公主妙善修行成道,最終成為觀音菩薩的神話故事形象。觀音菩薩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中國,都是具神話色彩的神話性人物,這給我們今天的觀音信仰賦予了神聖性和真實性的雙重身份!

觀音菩薩的故事之(引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