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國際」族長有哪些權力?

族長亦稱“宗長”,是封建社會中家族的首領。目前族長通常由家族內輩分最高、年齡最大且有權勢的人擔任。

「家譜國際」族長有哪些權力?

產生的條件

在古代,交通不便,姓氏家族聚居比較普遍,表現為同姓居住同一地區,因受儒家孝愛文化的影響,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也多見 ,一個宗族可能即為一個自然村落,多由姓氏得村名。又受國家統治者的需要,家族一般都建有祠堂,祠堂有“祠規”,亦即家法,管理家族事務就要有族長,族長由家族中最有地位、最有聲望的人擔任,族長在家族中權勢至高無上。大家族都修家譜,每隔三十年續修一次,同一家族中以字輩確定長幼尊卑,並記於家譜中。由於字輩的確定,極端情況下甚至有白髮蒼蒼的老者還得稱穿開襠褲的幼童為老太爺。

族長的作用

族長總管全族事務,是族人共同行為規範、宗規族約的主持人和監督人。族內發生糾紛由族長全權處理,對違犯族規的人,族長有權根據宗規族約給予制裁,宗族內部的管理和各項事務的主持一般都由族長擔綱。小如家庭糾紛、婚喪喜慶;大如祭祖、祠廟管理等事務都要主持。姓氏族長制源遠流長,至遲可追溯至宋代。宋代理學家提出恢復宗子法主張後,宗子的族長地位,在民間家族中被普遍承傳下來。各地許多家族除大宗之子(族長)統領最高決策權外,族內輩分高的長者也承擔了重大職責。

族長權力

族長所擁有的權力,便是族權。他們可以主持祭祖,代祖先立言,代祖先行事;還可以制訂和修改各種家訓族規,操縱家族事務,規約族人行為,並充當族人糾紛案裁判和法官。他們控制著族田和其他共有財產的管理權和分配權,控制著宗族與外部的聯繫。對於所謂觸犯家規的族人,族長有權決定各種處罰和懲治,甚至處死。因此,族長們實際上擁有主宰家族一切事務的最高權力。由於每個家族往往非單一族長所能支配。

管理結構

族長之下還有房長、士紳學士、掌事的董首等等,構成龐大的宗族管理階層。主要協助族長工作的是房長和柱首。一大宗族的分支稱“房”,各房均有房長,房長按血緣關係由該房輩分最高、年齡最大者擔任,在祭祀事務上擁有很大的權力。柱首,是處理一族內日常事務的人,如收租、籌辦祭祀活動等。

歷史與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宗族制度受到限制而削弱。雖許多鄉村雖沒有確定的族長,但重要事情往往仍請長輩人拿主意,他們利用影響力和號召力,協助村幹部工作。一般由大家之長參加競爭,輩分並不講究,這種人俗稱“福頭”。其職能是安排族中如修族譜建祠、傳播孝愛文化等事宜,但已無族產可管。一些地方宗法文化並未在農村徹底消亡,一些鄉村,仍有很強的宗族意識,近年各地方宗族宗族文化蓬勃發展:修譜建祠、宗親互助、姓氏研究、掃墓祭祖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