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萬市場主體企業類不到四分之一 湖北何以個體戶多

450萬市場主體企業類不到四分之一 湖北何以個體戶多

芝麻遍地西瓜珍貴

街頭的超市,巷子裡的小賣部,高樓大廈裡的公司,還有大量製造各式產品的工廠……這些活躍於市場中的“經濟細胞”,在經濟專家和管理部門眼中,就是所謂的“市場主體”。

主體有多少?賺錢能力如何?市場主體的這些情況,彙集一個地方的經濟實力。市場主體的數量、類別變化反映經濟活躍度。市場主體分為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三大類。其中,按照公司化運行的企業類市場主體,對於拉動就業、創造稅收、帶動經濟發展最為關鍵。

5月31日,全省市場主體擴量提質推進工作會在宜昌召開。會上公佈的兩組數據耐人尋味。

一組讓人欣喜:截至2017年底,全省實有市場主體449.58萬戶、註冊資本總額8.0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5%、29.1%,增幅創近年新高,總戶數位居全國第八、中部第二。

一組引人深思:截至2017年底,企業類市場主體105.97萬戶,佔市場主體總量23.24%,不到四分之一,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34個百分點,佔比位列全國第19位。企業戶均註冊資本700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40多萬元。

這意味著,湖北市場主體塊頭較小,“正規軍”比例低。

“從1978年到2012年,34年間全省企業數量才50.9萬戶;而2013年到去年9月底,不到5年,企業數量就新增50萬戶。”在省社科院博士後、副研究員夏梁看來,湖北企業基數小、基礎弱,這幾年的快速增長實屬不易。

但省工商局總經濟師王志軍認為,近年來我省以改革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市場主體雖然呈穩步增長態勢,全國市場主體排名大致與GDP排名相同,但全省市場主體中企業少,個體戶多,企業總量和規模不大、發展不快等問題突出,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保守有餘開拓不足

為何湖北市場主體中,個體戶多而企業少?

省工商局局長王永高坦言,從內因來看,是文化屬性問題。湖北歷來是農業大省、教育大省,傳統文化基因中的“士、農、工、商”觀念根深蒂固。湖北也是魚米之鄉,小富即安、安於現狀的想法濃厚,相比較於江浙沿海地區,缺少市場弄潮的勇氣和能力。“個體戶遠遠多於企業戶數說明了這個問題。”王永高表示,個體戶是定稅制,經營好壞只需要交定額稅款,而註冊成企業需要增加財務、稅收、場地等諸多成本,面對市場的風險更大。“這些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人做強做大的意願不強烈。”

王志軍表示,從市場開放的角度看,現在全國各地的市場都是放開的,且各地都在大力招商引資,只要在湖北註冊的企業都算湖北企業,這也包含了大量招商引資企業。資本願意往哪裡投,這裡面有個繞不開的原因就是營商環境。

數據顯示,市場主體中企業類佔比最高的是上海,超過八成;其次北京,超過七成;天津、廣東等地也超過四成。“與經濟活躍程度成正比,上海是中國自貿區的發源地、廣東是全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前沿。”王志軍表示,這些地方的經驗表明,必須用“放管服”改革換來市場的活躍。

反思湖北,市場活躍度夠不夠,產業配套完不完善,企業經營成本高不高,這些都是衡量營商環境的指標。此前,第三方出具的全省首份《商事環境評估報告》顯示,湖北各地平均得分87.52分,“屬於中上水準,依然有較大提升空間”。

擴量提質未來可期

所幸的是,做多、做強、做大企業類市場主體,眼下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

武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吳傳清表示,做實市場主體擴量提質,要突出民營經濟發展。在積極促進民間投資的同時,要加大對自主創業、招商引資的扶持力度。在已有個體戶存量中,鼓勵“個轉企、小升規”,推進市場主體總量、企業數量“雙增長”,實現企業戶數在主體總量佔比明顯提升。

與此同時,要堅持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地方特色小鎮、創業基地、民營園區、開發區建設,支持“四新”經濟發展,優化上市企業、後備梯隊所需的政策、金融等服務,為企業強筋壯骨提供強力支撐。

在鼓勵個體戶轉企業方面,省工商部門出臺鼓勵政策,“個轉企”時可保持原有字號不變,維護原有品牌效應;省稅務部門也出臺了相關稅收優惠鼓勵政策:稅負保持定額3年,超過的部分先徵後補;資產轉移不按交易收費,只按過戶收費。

“近年來,全省每年都有幾萬戶個體戶轉為企業,”王志軍表示,雖然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化屬性問題也並非無解。”王永高表示,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口的自然流動,湖北在與外界的融合中很多問題會得以解決。

武漢不用多說,荊州是全省在校大學生僅次於武漢的城市,截至目前,該市大學生創設市場主體5890戶,直接從業大學生1.9萬人,帶動就業創業2.3萬人。

年輕一代創新創業的熱情,比上一輩明顯高出很多,這就是湖北經濟最大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