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本文有一定劇情討論。

看《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的悲慘結局——或者不如說是把它納入你的認知體系中——需要兩個階段。

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第一階段是宣洩情感,讓你覺得喘不過氣來,大聲驚呼「哇!」喬什·布洛林飾演的滅霸,這個體型高大,身體像是石頭做的大反派,已經拿到了第六塊無限寶石,把它和其餘五塊嵌在了自己的手套上。

滅霸二話不說,如他當初承諾的那樣發動了暴亂,毀滅了宇宙中一半的生靈,其中不乏很多超級英雄(這樣的設定要麼是故意的,要麼就是在玩時間遊戲,我不確定是哪一種)。

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超級英雄一個接一個消失,化為灰燼。奇異博士和銀河護衛隊……掛了!黑豹……掛了!這真的無比震撼,因為《無限戰爭》似乎已經打破了熱門大片的運作規則。

當然,這還沒結束。第二階段——這時候,你的大腦可能會在一分鐘後,或者是1.5秒後清醒過來——你會意識到充滿恐懼的漫畫徹底摧毀了我們正在觀看的一切,這就像一場對超級英雄的大屠殺。

這不僅僅只是糟糕,簡直差勁極了,令人難以置信。

我們知道這完全是基於商業常識以及之前就已經公開了的電影計劃。導演詹姆斯·古恩在《銀河護衛隊2》上映前幾周就確認了自己會再拍《銀河護衛隊3》的消息。

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黑豹》引發了美國流行文化中的一場地震,之後僅僅數月,這位超級英雄就要陣亡了嗎?這樣的可能性有多大?

就算不是毫無可能,但幾率也微乎其微。如果真不可能——也就是說,要是《無限戰爭》真給我這麼演,請給我遞瓶眼藥水——那從理論上講,接下來每死一位,我們的內心世界裡都要天崩地裂一次。

你可以像很多人那樣,認為這意味著《無限戰爭》的末日高潮是一個巨大的騙局(我把它稱為紙牌戲法),一個比起堅定信念用了更多犬儒主義來精心設計的一組鏡頭,以此讓我們獲得短暫的高潮。

你也可以令人信服地說,這是一個建立在錯誤前提之上的「暗黑」結局:在漫威電影宇宙中,或者更為確切地說,是在現在的任何一部漫改電影中,死亡沒有意義(看看《蝙蝠俠大戰超人》裡超人的「死亡」)。

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在這些電影裡,死亡是可以逆轉的,所以實際上,我們一直都在被它們玩弄於股掌。那麼是誰需要這麼做呢?

雖然看電影是要跟著感覺走。但我也可以盤算一下,試圖搞清楚漫威宇宙幕後大佬們打著什麼算盤,我並不是完全不相信《無限戰爭》結局所帶來的「哇!」的驚歎效應。

這給出了一些信息。告訴我們所有的角色都掛了?當然不是。它告訴我們的是,這些角色不會永遠與我們同在,而這最終成為了粉絲狂熱的宣告書。

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這裡就得回憶下《星球大戰》革命之前的事情了。那時候,電影主人公的生死和電影要不要拍續集沒什麼關係,這依舊有著重要的商業含義。

據說,觀眾都不愛看到電影主人公以不必要的悲慘方式死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這樣的情節。即使是在電影伴隨著人們長大的七十年代也是如此,這個年代是由那些有勇氣拋棄主人公並讓他們走向殘酷無情、虛無主義的結局的電影來開啟的(《雌雄大盜》《逍遙騎士》)。

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逍遙騎士》

七十年代,隨著時間流逝,依舊有人拍這種讓主人公死去的電影,但畢竟還是屬於例外。

《出租車司機》結局的那場大屠殺本來可以輕輕鬆鬆地讓特拉維斯·比克爾領便當,但它卻沒有這樣做。邁克爾·柯里昂心如死灰,但在《教父2》結局的時候依舊無恙。

《唐人街》不一樣,一直都與眾不同、令人難忘:費·唐娜薇飾演的伊芙琳·莫拉雷被槍殺成為了電影對罪惡的重申。儘管如此,也不會有人輕易做出在好萊塢大片的結局中殺光角色的決定。

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唐人街》

《無限戰爭》的結局新穎的地方在於——我會說是戲劇性——其意義是通過電影畫框之外與之相關的一切來驅動的,這明顯是故意的。

我們都知道漫威宇宙是一場巨大的商業遊戲,它有著觀眾無法拒絕的續集電影——而《無限戰爭》的導演安東尼·羅素和喬·羅素,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將這些都納入了考慮。

他們並不是愚蠢,也不是低估了觀眾的智商。他們清楚明白我們知道他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他們在《無限戰爭》所做的,是用這部不祥之兆般的作品,預示了漫威電影宇宙的終結。他們讓自己的觀眾有了一種新感覺:當這些角色都被帶離我們的時候,我們是何感受?

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說他們「被帶離」,不是意味著他們死了,而是在說,他們的故事都講完了。

觀眾會很容易厭倦這樣的做法——如果他們碰巧不是漫畫迷,覺得受到了迪士尼-漫威強大力量的「壓迫」,因為這兩家公司經常重組好萊塢的「分子結構」。

我們不該給他們這麼大的力量了。漫威宇宙每年大概都要出兩部電影(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出了19部),他們的「循環」(譯者注:指各種線索、人物等元素揉在一起來推出新作)已經迎來了高潮。

負責這項工作的大佬們可能一直都在努力從這部枝丫蔓生的電影中發展出「觸手」,但是他們現在已經像挖掘礦藏一樣,研究出了這個世紀的美國漫畫大全,而也如同礦藏一樣,不可能持續不竭,沒有什麼可以永存。

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儘管異常艱難,但電影人還是要繼續走下去。《無限戰爭》結局的這場視覺盛宴,就像是一首輓歌,也是一個警告。意思是:你可能覺得自己永遠不會放開這些人物角色,但他們卻會放手。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們現在擁有的是永遠受到控制的文化,人們唯一可以繼續接受的,是更大規模、更廣闊、更宏大卻也更空虛的大片。

不過這麼說也就忽略了漫威配方中的一個關鍵元素,即漫威需要讓一直都很興奮的電影人忙得不可開交。

瑞恩·庫格勒不願意為了《黑豹》續集在自己的願景上妥協;詹姆斯·古恩一直都是研究宇宙空間方面的奇才,而羅素兄弟現在也有了幾部作品——垂簾聽政的寓言的《美國隊長2》以及令人興奮的《無限戰爭》——後者存在某種風險。

如此悲慘的《復聯3》,真的是我們在等的那個結局?

這就是為什麼在《無限戰爭》結束時,我內心充滿一種感覺,一種直到現在還無法平息的感覺。

下一部電影會背離這種感覺嗎?到時候所有人的死去都會變得毫無意義嗎?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但我是在賭羅素兄弟膽子夠大——說開了,就是押注在他們的誠實正直上。在那麼幾個令人屏息的瞬間,他們讓觀眾產生了一種極為敬畏的感覺。

他們創造了一個真正充滿靈感的懸念。(如果這個時候讓我們失望,那感覺就像是墜入懸崖。)接下來真正重要的不是這個或那個角色是不是死了,而是《無限戰爭》的結局創造的這種感覺——漫威宇宙中的這種感覺實際上意義重大——是否能夠繼續存在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