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為什麼叫廈門?

旅者遊世界

看到很多人以訛傳訛,還是來說一下。

廈門島最早叫嘉禾嶼,是因為這個島嶼種植稻穀出現一株多穗所以叫嘉禾。從唐的陳氏開墾開始這個名稱就慢慢流傳了,從而成為固定稱呼。

到了明朝事情有了變化,洪武年間為了海防需要,朝廷在嘉禾嶼上設置了中左千戶所,並築一城來做拱衛之用。而這座城是級別很小的衛城,所以面積很小坐落於嘉禾嶼上一個叫廈門社的地方上。而這座城官方叫法是中左千戶所,民間因為在廈門社的地盤上就叫他廈門城。這個民間的叫法到了萬曆年間就被注到同安地圖上了,不過這個島的名字還是叫嘉禾嶼,而衛城才叫廈門城。

到了鄭成功時代在嘉禾嶼上設置了思明州,廈門城仍舊是一個如崇武古城那樣的小衛城,仍舊是不上臺面的名稱而已。嘉禾嶼歸清朝以後清朝取消思明州的叫法,改稱禾山。

到了雍正年間設置了軍事機構臺廈兵備道,駐地廈門城。這個時候廈門這個名稱才真正站上歷史舞臺而入典冊。隨後成立興泉道,道治從莆田遷到泉州府城再遷移到嘉禾嶼的廈門城內,使廈門城成為延續到清朝末年的軍事組織興泉永道的道治所在。這段時間廈門城擴大了地盤,成為嘉禾嶼篔簹港與五老峰之間那片區域的統稱。這個時候民間也有將這個島叫廈門島,但實際上廈門這個名稱還是廈門城及周邊街道和港口的稱呼而已。

而五口通商口岸的簽訂則正式將這片區域定名為廈門港,而這個島也正式叫廈門島。而民國五年後,南路道更名為廈門道,道治設廈門城治理興泉兩府地界。因港興因道治而旺從而給了廈門快速發展的機會。1927年國民政府取消道州府的管理體系,但是廈門因為之前打下的基礎仍舊快速發展,到了1934年國民政府在此設立了福建省第一個市政府,廈門市。不久廈門淪陷,廈門島被日本竊據。1949年廈門解放後仍舊是按照獨立市建制,1958年劃同安入廈門,在70年代同安在晉江地區與廈門市之間轉換了一圈,之後廈門的轄區就沒再大的調整。

而1997年之前廈門人的廈門還一直是歷史上那個廈門,就是廈門港起到中山路不跨文灶和篔簹港的那一小片區域,其他地方其實都還是習慣叫禾山。

而網絡上經常有說法說因為在海門島下游,所以叫下門島後雅化成廈門。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因為這個島一直叫嘉禾嶼,而廈門是那個城的名稱。一個城怎麼可能因為上游有一個島叫海門所以叫廈門城。能對等的只能是島嶼與島嶼,但是這個島嶼一直就叫嘉禾嶼。再說中國一般講究對等或者門當戶對,一個廈門島是一個海門島的幾倍大,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小島而命名一個大島呢?所以這個說法謬誤!

至於說廈門是華夏之門,或者大廈之門,這種說法更不值得一駁,那是現代之人附和只說而已。

廈門之所以叫廈門,就是因為一個廈門社築城而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yellowbo1

以前看過一本《朱熹傳》,書中有記載朱熹曾任同安縣知,當時同安縣管轄的廈門只是個小海島,估計沒正式名稱。明朝朱元璋派他的大將周德興駐防閩浙,在福建修建很多海防衛所,如今尚保存完好的惠安崇武古城跟廈門衛所都是那一批同期修建設立的。為便於軍事管轄,取名廈門,意思是國家大廈的門戶。明末清初鄭成功駐兵廈門跟清朝對抗,把廈門老城區取名思明,意思很明顯就是想恢復大明。清末廈門被西方列強納入通商口岸,他們紛紛在廈門的鼓浪嶼島上修房駐紮,於是鼓浪嶼有了萬國建築博覽會的名頭,這次鼓浪嶼申報世遺成功跟這些老式歐美建築群的關係很大。解放戰爭時,解放軍是乘坐小漁船攻下廈門島,那時還想一鼓作氣把廈門島的外島金門島也拿下,可惜兵敗。解放後,為早日解放臺灣,鐵道兵修建鷹廈鐵路,把廈門島和集美之間的海溝填成海堤,火車能直接開進廈門島。此後廈門成為半島,不再遊離大陸之外。廈門的大發展歸結於改革開放,1982年鄧公視察廈門,不久中央就批准設立廈門特區,從戰爭前線變為改革開放前沿。明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廈門的鉅變



就是一個很好的縮影!


快慢鏡頭下的視覺奇觀

廈門的由來

廈門以前是一座孤島,古時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廈門一直是一座無名島嶼。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大陸陳、薛兩大姓氏漢人先後渡海入島。陳氏族人住南邊,薛氏住北邊。

廈門由“下門”雅化而來,“下門”之名,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城之前已經存在。“門”是地名的通稱。古時船戶、漁民把江河入海處有山崖的地方,形象化地稱之為“門”。“海門”在九龍江進入廈門港海域這間,往下到鼓浪嶼和廈門島,是海潮進出的通道,像護域河河水進出的門,也就是“濠門”。“濠門”以下的一個門叫“下門”。1935年4月,廈門正式設立廈門市,成為福建省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獨孤小白兔

廈門古稱嘉禾裡屬同安縣,明屬泉州府,之前同安是泉州的一個縣,直到明朝才被擱置出去成立廈門

1387年建築廈門城,寓意大廈之門,廈門歷史正式開啟

說到廈門我想要順便講下廈門和泉州的歷史交融,廈門歷史上長期是屬於泉州管轄,也是泉州下轄的一個縣“同安縣”所管,歷史上,在明洪武之前,廈門島只是同安地區的一個小島,直到鄭成功駐軍廈門,廈門才迎來自己的真正歷史,如今泉州和廈門之爭,更多體現在文化歷史,信仰風俗起源之爭,因為廈門是泉州的一個管轄區域,所以閩南文化、小吃風俗還有歷史來源,都是來自泉州,跟泉州有脫離不了的關係,而如今泉州的經濟又是廈門之上,廈門的經濟很大一部分是泉州貢獻,那麼兩市之爭就更加的激烈,因為泉州不認可廈門超越自己,而事實上泉州在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不知道秒殺廈門多少條街,所以,就是所以…

也有人說,鄭成功對於廈門重要性很強,的確如今的思明就是鄭成功為了紀念明朝而取名,廈門的歷史人物也以鄭成功為主,鄭成功收復臺灣,駐軍廈門改變了廈門和廈門海上的貿易地位,泉州領先一千多年的海港地位在明朝後期就被廈門超過了,這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吧,自此泉州年輕人的出路也跳板到廈門去發展,這就是近現代廈門在國際地位和港口貿易還有知名度上超過泉州的根本性原因,而創造這一切的仍然是泉州南安人-鄭成功!所以說泉州文化是很包容的,足以容納廈門的歷史和文化!如果沒有泉州文化和泉州的發展,就沒有現在的廈門,你們說呢,懂歷史和文化的來辯論!

而鄭成功之所以選擇廈門完全是因為為了收復臺灣,泉州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有國家情懷甚至出現很多時代英雄,這也是時代選擇,鄭成功去廈門完全是因為廈門離臺灣近!

所以廈門,大廈之門,乃是鄭成功對國家和民族的期待和祝語!我門的歷史應該被銘記,也應該記得這是泉州人創造的驕傲和輝煌!不應該抹去我們的筆墨和光輝的歷史!



泉城往事

廈門導遊給您解答,廈門早期叫嘉禾嶼,小島上盛產稻穀一禾多穗,所以人們稱之為嘉禾嶼,島上居民早期都以漁民為主,人數不足500名,為什麼叫廈門,有兩種說法:

一,下門,是指:下面的門戶,中國地形像一隻雄雞,廈門地理位置位於雄雞腹部低下的島嶼。所有早期有:下邊的門戶之說,後改名雅稱為現在的“廈門”廈門和金門原先隸屬同安縣管轄,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

二,廈門城,早期為了防禦倭寇,李鴻章與周德興在嘉禾嶼島上修建圍城“不容倭寇侵襲攏”,城牆稱之為“廈門城”後以 城市名稱以 廈門命名沿用至今,


膂遊顧問尒旪

廈門為什麼叫廈門而不是下門或者夏門呢?

據說廈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廈門城建成之後,“廈門”之稱才開始見著於文字資料上。“廈”是從“下”字演變過來的,門是海峽的意思,“下門”大意是海門島底下的一個海峽,“廈門”是對“下門”一詞的雅化。在民間,廈門島也被稱作“嘉禾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