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巨頭踏上“芯”征程:大有可為,道阻且長

[釘科技述評]當下,家電企業已站上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高端、智能、時尚等無一不是家電企業需要發力的方向。而在這新一輪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中,芯片成為了家電企業佈局的重點。

先有早些年的長虹、TCL、海爾、美的等入局芯片產業,後有近期的康佳、格力等紛紛加碼芯片,越來越多的黑電、白電巨頭殺入芯片領域。

就產品和產業本身來看,“造芯”顯然並非易事,而是一場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耐力以及資金的“持久戰”。而在釘科技看來,家電巨頭“造芯”雖道阻且長,卻也大有可為。

家電巨頭紛紛踏上“芯”征程

家電企業對芯片業務的重視,似乎已經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釘科技注意到,5月21日,康佳集團在其38週年慶暨轉型升級戰略發佈會上,宣佈新成立環保科技事業部、半導體科技事業部,這也是康佳首度宣佈進入半導體產業。

家電巨頭踏上“芯”征程:大有可為,道阻且長

除了成立事業部,康佳亦明確提出半導體發展目標:用5-10年時間,躋身國際優秀半導體公司行列,致力於成為中國前10大半導體公司,年營收過百億元。

此外據瞭解,康佳集團副總裁、半導體科技事業部負責人李宏韜表示,康佳未來將重點發力存儲芯片、物聯網芯片等領域。

無獨有偶,近期宣佈“進軍”半導體產業的還有白電巨頭格力。上個月,格力在發佈2017年年報時表示,公司留存資金將用於生產基地建設、智慧工廠升級,以及智能裝備、智能家電、集成電路等新產業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

而在近段時間接受媒體採訪時,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又表示:“哪怕投資500億,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內,兩大家電巨頭就明確表露自己在“造芯”上的野心。而事實上,據釘科技瞭解,更多的家電巨頭早已踏上“芯”征程。如長虹和中科院聲學所聯合發佈中國首款複合型智能語音芯片,隨後其被運用於長虹旗下電視、空調、廚衛、小家電等終端產品;TCL投資芯片公司,引入紫光做戰略投資者,成立了併購基金;美的與燦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美的-燦芯(中芯國際)半導體聯合實驗室”;創維在今年年初的美國CES展上發佈了搭載其自主研發AI畫質芯片的OLED電視新品......

家電巨頭踏上“芯”征程:大有可為,道阻且長

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家電企業湧入芯片領域,並逐漸提升芯片在自身業務內的戰略地位。那麼,家電企業自研芯片,前途如何?

道阻且長

毋庸置疑的是,家電企業加大芯片自研力度是好事。但要真正實現芯片夢,也並不簡單。從過往經驗來看,芯片屬於長期積累、巨大投入的產業,其技術研發具備高精尖、長週期特點。就像康佳集團總裁周彬所說的那樣,“半導體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快速就可以成就的,而是持久戰”。

以目前在手機芯片領域取得不錯成績的華為為例,其研發積累時長已達十餘年,投入更是堪稱巨大。據釘科技瞭解,早在2005年,華為就研發出了基帶,而2009年其推出的手機芯片K9,最終因種種原因導致失敗,隨後的K3V2又出現遊戲兼容問題和發熱問題。直到2014年,華為推出的麒麟920才算是一顆真正完整的、比較有市場競爭力的SOC。

家電巨頭踏上“芯”征程:大有可為,道阻且長

再看看華為的研發投入。根據華為此前發佈的2017年年報顯示,華為在2017年實現淨利潤475億元,而研發費用支出高達897億元,幾乎為淨利潤的兩倍。實際上,據瞭解華為自2013年以來每年研發投入的資金都超過淨利潤,而近十年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已超過3940億元。

由此,芯片研發的技術難度以及成本之高不言而喻。而對於家電企業來說,在芯片研發、生產、落地等一系列過程中,也必然會遭遇困難。

此外,與手機芯片等不同的是,在家電產業,芯片製造廠商較為分散。而就目前來看,家電企業所採用的芯片,大部分都是應用型的,基礎芯片能力還不行,這顯然進一步加大了企業自研的難度。

因此,釘科技認為,當下家電企業在將芯片研發升級為重要戰略板塊後,仍將面臨核心技術突破、持久投入研發等挑戰。道阻且長,考驗的則是企業的決心和耐心。

大有可為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不會是無緣無故,從家電巨頭一窩蜂湧入芯片領域的默契程度來看,自研芯片顯然具備成功的可能性。在釘科技看來,這或許主要可以歸為以下三點。

其一,目前國內家電行業所用芯片多數依賴進口,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在空間。據瞭解,目前國內黑電、白電產品所用芯片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自研芯片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空間。

出現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在於,國內芯片製造商缺乏完整的解決方案,不僅在性能指標上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芯片的良品率、可靠性和穩定性也無法達到家電企業的要求。

因此,在家電市場逐漸趨於飽和的情況下,自研芯片是家電企業不錯的延伸方向,而國內市場的空缺則為家電企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二,面對芯片市場的巨大需求,國家也在大力扶持。釘科技獲悉,我國在2014年發佈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並設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重點扶持集成電路產業。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國家大基金共投資49家企業,累計有效決策投資67個項目,累計項目承諾投資額1188億元,實際出資818億元,分別佔一期總規模的86%和61%。

由此可見,康佳、格力等家電巨頭在近期紛紛佈局芯片領域也是對國家號召的響應。實際上,這並非家電行業第一次大規模進軍芯片領域。據釘科技瞭解,1999年,國家加大對芯片產業的扶持,隨後在《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18號文)引導下,多家家電巨頭嘗試向芯片領域延伸,如海爾於2000年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兩家集成電路公司。

此外就目前而言,自中興事件之後,國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芯片熱”,消費者對於“國產芯”的熱情高漲。有了政策的支持,又有了消費者的鼓勵,家電企業自研芯片未來可期。

其三,家電巨頭也已深刻認識到自研芯片的重要性,而憑藉其自身資源和資金優勢,只要下大功夫,“造芯”還是有前途的。目前而言,家電市場的競爭壞境愈發殘酷,而家電產品和企業進行智能化升級已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但智能轉型並不能只看到表面,只有當企業真正具備創造智能設備的實力,才是真正的智能轉型,而不是停留在家電“製造”階段。

因此,芯片自研在企業突破自身智能化瓶頸這一過程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也有利於其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避免在大浪淘沙中淘汰出局。

對於康佳、格力等家電巨頭來講,如上文所說,其已明確表露出對芯片研發的重視,而這些家電巨頭確實有著一定的資源、資金優勢以及品牌影響力、商業號召力,只要在芯片產業裡作足夠深刻的佈局,自研芯片還是有前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