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風雨亭

客居山區,客家地區多見有風雨亭也稱茶亭,給人避風避雨歇腳的地方。

客家風雨亭

作為客家社會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茶亭不僅體現了客家族群以人為本、關懷他人的精神品格,更突出了客家人廣行善事的民俗風尚。

“亭”是一種內部結構相對簡單的小型建築物,最早出現於東周時期。起初建在各諸侯國的邊境線上,十里一亭,是士兵瞭望敵情與站崗放哨的場所,也是邊防線上的交通站。

客家風雨亭

秦漢時期,官方又在十里長亭中間加建一座傳遞郵信的五里短亭,這也正是漢樂府“長亭復短亭”詩句的由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長亭、短亭原先的功能消失,成為來往行人躲風避雨、歇腳休息的地方,也往往是至親好友、情人相送之處。

客家先民為著生計,經常扶老攜幼,長途跋涉,輾轉遷徙,路途上那些風雨亭總是給他們帶來無限的慰藉。客家人一旦定居下來,便在宗族鄉賢的率領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大路、小路甚至偏僻山徑上,仿照驛道上的長亭、短亭,修建起一座座給行人避風躲雨的風雨亭、茶水亭。

客家風雨亭

一座山亭是一個路標。在山村問路,村民很可能會告訴你一直往前走,在亭子處往左(右)拐,就是去某地的路。你若找到了茶亭,便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在荒山野嶺之間,山亭也可作為一段標尺,徒步在遙遙無盡頭的路上,如果你知道前路有亭,心裡就不會有對未知前方的畏懼。

客家的風雨亭是山裡人難捨的情結,每一座亭都是山裡人永恆的記憶,風雨亭裝點了客家山鄉,也常入遠行的客家人的夢。

客家風雨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