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乘用車資質大門將重啟 新造車勢力間拼殺再升級

近日,《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像一針強心劑,重燃了那些蟄伏著的新造車勢力生的希望,但細想之下,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大門重啟後,新造車勢力間將掀起一陣血雨腥風般的廝殺。

15家車企僅6家有車在售 一半企業“資質”不全

在介紹《意見稿》之前,先來看此前已獲得發改委認證的15家企業。這15家企業分別為: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江蘇敏安電動汽車、萬向集團、江鈴新能源、金康新能源、國能新能源、雲度新能源、蘭州知豆、河南速達、浙江合眾、陸地方舟、江淮大眾。

從產能情況看,15家企業現有產能合計達到91萬輛,平均產能為6萬輛;從基地分佈看,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東部沿海省份;項目進度,15家企業同時通過工信部審核的企業僅7家,實際有車在售的企業僅6家,還有一半企業“資質”不全,這幾家企業目前多處於新車籌備上市階段。

不難看出,僅僅是以上15家企業的資質認證就經歷了重重考驗,上市量產過程漫長,更別說還在“資質大門”外前赴後繼的新造車勢力,面對《意見稿》更高的要求,將經歷一番更激烈和殘酷的拼殺,並且資質大門的重啟,也會形成新的蝴蝶效應。

推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新能源成重點發展方向

《意見稿》除釋放了將重啟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大門這一信號外,還可看出我國將重點優化汽車產能結構,鼓勵高端產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成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引導和鼓勵企業培育和發展新能源。

就新能源看,限購、限行等成為拉動私人消費的重要推手,所以在北上廣深等城市,新能源乘用車消費總量全國靠前;客車(公交車)作為政府主導的項目,結構相對穩定,主要以地區公共交通需求而定;物流車(專用車)集中在路權、物流經濟開放的城市,尤其深圳,連續三年保有量居全國第一。

新能源汽車不僅消費結構受政策影響,也牽動著企業生產基地的選擇和產能規劃。《意見稿》中就給企業新建純電動汽車項目的產能畫了一個圈。

《意見稿》中純電動汽車投資項目這一章節從項目區域、企業法人、項目要求三方面入手,細化了准入要求,提高了准入門檻,引導企業投資方向和規範投資行為。實際上,這不僅會約束造車新勢力、投資者的行為,同時地方政府也會更為理性地發揮地域優勢,發展新能源產業。

首先,僅僅是純電動乘用車年產10萬輛這扇門,都會將大數新勢力阻隔在外。比如上述15家企業,如果按照《意見稿》中提出的產能要求,基本也都會被擋在門外。不過,提升產能門檻後能不能改善產能結構還值得考究。

有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國內已經落地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過了200個,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超過2000萬輛,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設定目標的10倍,產能過剩初見端倪。但也有人士認為,一方面實際達產是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對現階段產能的討論應當也是基於當前的實際;另一方面,多數企業中途也會根據自身發展情況進行優化調整,最終產能大大超過或低於預期都有可能。所以不能簡單粗暴地通過將企業未來產能規劃疊加來判斷現階段是否存在過剩風險。

電動汽車資源網認為,與其關注產能,不如關注產品、市場口碑與服務,更理性地看待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車樁比例、消費結構、消費認知、突破性技術的發展水平。

當然,產能這一條無疑也會過濾掉大批新勢力,而企業法人上的要求,如股東在項目建成且產量達到建設規模前,不撤出股本這一條件,將使資本更加理性,將擠掉大量投資泡沫,什麼PPT造車會各個被擊破,將會促使新能源汽車行業走上更為理性的發展之路。

從項目區域選址看,汽車工業城市將會迎來一波新能源投資熱潮。據瞭解,以地域構成來看,目前我國汽車產業已經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遼吉、京津、鄂中、成渝等為主的6個產業集群,另有長株潭、桂中、豫中等有專業分工的產業群,產業集群度已達到一定水平。根據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引導,結合地區產業發展水平看,6大產業集群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水平也將不斷提升。

幾經拼殺 汽車產業龍頭將顯

不僅新建純電動汽車項目門檻大幅提升,傳統車企擴大純電動汽車產能也並非易事,要求企業上兩個年度汽車產能利用率均高於全行業平均水平,並且擬生產產品的能耗、續航里程等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新能源汽車先進水平概念比較模糊,現階段或主要參照補貼政策中的技術條件要求,但產能利用率可以進行監測和統計。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汽車製造業產能利用率為82.2%。從企業產能數據來看,2017年有12家自主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在合理的產能利用率80%以上,其餘企業均低於平均產能利用率。

據瞭解,目前國內老牌或知名乘用車車企中,北汽、上汽、廣汽、吉利、江淮、江鈴、長安、東風、比亞迪、力帆、東南汽車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算風水水起並且大部分都已確認將新能源和智能網聯作為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結合上圖看,少數實力出眾,達到《意見稿》要求的企業可根據自身發展實際需求,擴充高端產能,為市場提供更多優質、高性價比產品,而大部分車企要借政策東風,以新能源為突破口進行轉型的可能性不高。

傳統汽車產業誰是龍頭業內有目共睹,當新能源汽車補貼徹底退出,整個行業在歷經幾番拼殺後,也只會留下寥寥無幾的強者。

純電動乘用車資質大門將重啟 新造車勢力間拼殺再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