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國都在壽春,為什麼屈原跑到了湖南的汨羅江自殺?

開心聽故事

提問的朋友,你好。你可能只記住了楚國最後一個都城——壽春,所以就有了提問中的誤會。

楚國曆史上多次遷都。早期的遷都情況與這個提問沒啥關係,這裡只說說與屈原有關的。

從春秋中期(或者晚期)直到戰國後期的公元前278年,長達數百年裡,楚國的都城是郢都紀南城,位於今湖北省荊州市城區以北五公里處,又稱“栽郢”、“紀郢”。這是楚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一處都城,楚國進入其政治軍事文化巔峰,也就是在郢都紀南城時期。





附帶說一下,荊州紀南城及其周邊是楚文化遺址與文物最密集、精品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全國的先秦考古重鎮,越王勾踐劍等珍品就是出土於此。網友們如果瞭解了這個小細節,可能就會對楚國都城史、紀郢在其中的地位有了更直觀的印象。

屈原的生卒年代是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一說公元前277年)。其家族(楚國世家大族“昭、屈、景”之一,有王族血緣)、其個人經歷都與郢都紀南城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可謂休慼與共。紀郢是他畢生長期生活、從事政治活動之地。屈原深愛楚國,而這個愛,又是與他對紀郢之愛密不可分的。屈原詩歌中屢次抒發了他對郢都(紀南城)的熱愛與關切,例如《哀郢》。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領的秦軍大軍壓境,楚都紀南城失陷。不久,屈原在被流放之地——湘北,憤然投江自盡於汨羅江(距離荊州並不很遠),這一慘烈舉動也可謂殉城之悲舉。

楚都紀南城失守之後,楚國幾次遷都(陳城、鉅陽、壽春)。此後的遷都與屈原無關。遷都壽春是在公元前241年,那時屈原已經去世三十多年,更是與屈原沒關係了。

這裡再附帶聊幾句,關於壽春。壽春(今安徽壽縣一帶)雖然與屈原無關,但是,壽春在楚國曆史上同樣有重要地位。先秦的一處大型水利工程——芍陂、楚國最後一個都城壽郢(面積甚至大於紀郢)、秦始皇吞併六國戰爭中的重要之戰——壽春之戰、著名楚文物“鄂君啟節”、迄今唯一的一座得到發掘的楚王墓(楚幽王墓),都與壽春直接掛鉤。 (荊州熊家冢主墓很可能是某個楚王墓,但是主墓尚未發掘,墓主身份仍然只處在推測中。)

謝謝大家瀏覽我的答問,敬請批評指正。


曉帆輕舟

作為秭歸人,屈原的故鄉,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無力迴天的悲憤。我來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秭歸每年都會舉行端午文化節,歡迎所有的朋友來湖北秭歸過端午。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在楚懷王時期,任三閭大夫,主管楚國內政外交,對內舉賢任能,對外力主抗秦。頃襄王時期,楚國內憂外患,因受國內貴族排擠,不受國君待見重用,被楚王免去官職,流放江南。



楚國都城因戰爭也是數次遷徙,從郢都到陳到巨陽到壽春,遷都壽春為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時期。

公元前294年,屈原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之地,根據《九章》中的記載,屈原從當時的郢都出發,到達了現在的湖南洞庭湖汨羅江一帶,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功楚,前278年攻下郢都,楚頃襄王逃難至陳(今河南淮陽)。聽聞楚國都城被攻破,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國家被打敗,屈原內心無比苦悶和絕望,他恨國君昏庸、小人當道,滿腔報復無法實現,他恨秦國背信棄義,佔我國土、殺我黎民。屈原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在極度絕望和萬念俱灰的情景下,屈原跳汨羅江自殺。



所以說,楚國遷都壽春是在屈原死後37年後的事。

喜歡屈原的朋友可以讀讀屈原的《九章》,這是屈原在流放期間所做的詩歌,裡面抒寫了屈原遭人迫害後的憤懣和幽怨心情,抒寫了對國破家亡的哀思和人們苦難的同情,以及他準備以死來殉理想、明心志的決心。



(個人觀點,歡迎吐槽)


熊二是個二貨

屈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代表作有《九歌》《離騷》《天問》。他是楚國的三閭大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人,他的家鄉在秭歸,也就是湖北秭歸縣。

屈原是愛國的,所以主張對外抗秦,對內整頓朝綱,但是就如藝術之林一樣,所謂陽春白雪,和者蓋寡。他的正確主張得罪了當時的權貴,楚懷王的昏庸使他萬念俱灰。對於他的離開,以致最後投進汨羅江,有兩種說法。



第一,為眾人所不待見,將其流放。

第二,屈原不忍看到楚國城破,也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不與眾人同流合汙,所以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國都,到了湖南一帶。

當屈原聽到楚國被攻破的消息後,雖早已在預料之中但是倍感萬念俱灰,於是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帶著無盡的遺憾和滿腔的愛國之情投入了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划著船,把飯糰投進江裡,為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愛國之軀,這樣的行為後來慢慢演變成了端午節,流傳至今。



每年到了五月初五,各地就有划龍舟,吃粽子,燃艾草的習慣,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


歷史鐵老師

首先,要要強調一點,屈原活著的時候,楚國的國都是郢都,在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而壽春(也稱郢),在今天的安徽省壽縣。如圖所示:

那麼,為什麼屈原會遠離國都,在今天的湖南嶽陽市汨羅江投河自盡呢?

那是因為屈原不善於在統治階級內部遊弋,不願意曲意奉承,獻媚領導、逢迎同事,被楚國領導集團遠放到遙遠的湖南。屈原本是楚懷王身邊的紅人、大智囊。那是因為屈原確實有才:博聞強識,嫻於辭令,很多國事楚懷王都會徵求屈原的意見。有次,同事上官大夫想剽竊屈原的研究成果,被他無情拒絕,上官就常在領導跟前說屈的壞話。楚懷王就漸漸疏遠屈,他內心憤憤不平,就發牢騷,寫文章諷喻時政,這樣領導更不待見他了。楚懷王就把打發到齊國去了。

張義騙楚懷王到秦國時,只有屈原出來反對,楚懷王的小兒子蘭極力勸楚懷王去秦國,後來楚懷王被扣留在秦國,可楚懷王的兒子們都不想去救父親,大兒子就上位當了王,小兒子功勞大,就做了政府的最高行政長官令伊,因次屈原很記恨子蘭,所以沒少罵他,子蘭就利用自己的權力詆譭屈原,屈原就這樣被流放到了湖南。

流放在古代,可是重罪,僅僅次於死刑。流放的地方多是自然條件極度惡劣的、人跡罕至,把犯人驅逐到一個偏遠的地方,讓他自生自滅,犯人不僅要克服孤獨,更要時時刻刻為活著努力,死罪饒了,活罪難逃,特別是曾經位居人臣的官員,被流放時心裡落差太大,寧選擇死也不去流放。




中國古代都是北方的文明早於南方,流放地大多在南方,後來也有山海關以北的地方,汨羅在湖北的南面,在屈原時代,是沒有開化的地方。

古代也很少有流放的官員能活著回來,或者重返政壇的。所以,李白流放半路被赦免時,高興的寫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屈原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有為國效力的時候了,所以決絕地抱著石頭跳了汨羅江。


歷史小跟班

   屈原,性格耿直,不適合做官。

  他提出了很多正確的意見,事實證明他的意見也是正確的,但昏庸的君王還是把他流放了,流放到湖南洞庭湖一帶。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的打算,反倒給排擠出去,他在洞庭湖邊、汨羅江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

  他想用投江以名心志,可面對昏君,只能白白犧牲生命。


漢月秦關

汨羅江是湘水支流,屈原曾被流放於此。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但由於自身性格太耿直,受小人嫉妒和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都城,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品味人世間

實際上,楚國因為戰爭和其他原因,曾數次遷都,壽縣是楚國最後一個都城,遷都時間為公元前241年,而屈原投江時間為公元前278年,那個時候楚國的都城還在湖北。

另外,屈原是因為得罪楚王,被流放到了汨羅江附近地區,所以汨羅江離他也不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