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悶聲發財就夠了嗎?

對於GDP達到22438.39億元、常住人口1252.83萬人的深圳而言,除了造富,還能有更高的追求嗎?

答案是肯定的!

1月份召開的市委全會已經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代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國家經濟特區,成為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的發展目標,表明深圳發展正在超越國家範疇,謀求在全球中的地位。

深圳,悶聲發財就夠了嗎?

早間查看到一則信息,《關於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發改規劃〔2018〕220號)》發佈。

深圳,悶聲發財就夠了嗎?

在同時發佈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

深圳,悶聲發財就夠了嗎?

這就意味著,繼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和廣州,2016年5月成都、12月武漢和鄭州之後,西安成為第九座國家中心城市。

深圳,悶聲發財就夠了嗎?

深圳,悶聲發財就夠了嗎?

三批次國家中心城市名單的出爐都與國家戰略有關,首批由《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規劃而出,成都則是受益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指導文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將武漢和鄭州推上國家中心城市地位。

所謂“國家中心城市”,概因服務於全國的大型都市,包括在政治、文化、交通、經濟等領域具有集散、輻射和引領等功能。

那麼,目標奔向“全球城市”的深圳,難道還不足以承載“國家中心城市”之名?

按現狀,筆者很難底氣十足地給出肯定答案。

若論經濟,深圳“引擎”作用突出,聚集和輻射功能強勁,強於現有9座中心城市之絕大多數自不在話下。但論及政治、文化,深圳則沒有足夠的底氣叫板上述諸強。

  • 別說領事館,深圳連更低級別的聯合國、國家派駐機構都沒有,不具備與他國直接對話的權益,非常火熱的城市間對話和交流合作掩蓋不了這點尷尬。

  • 文化方面,缺乏足夠底蘊的深圳尚處於奮起直追階段,拿得出手的名片也稍嫌羞澀;

  • 交通樞紐方面,雖然我們仍有“四主五輔”九大高鐵客運站可以自嗨,但深圳機場目前還僅僅是“幹線機場”,對此,民間也只是發出了“支持深圳機場加快打造國際航空樞紐”的聲音。

所謂“全球城市”,又稱世界級城市,指在社會、經濟、文化或政治層面直接影響全球事務的城市。深圳若要成為其一,是不是首先應該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截止到2017年,瀋陽、南京、長沙、杭州、青島、廈門等城市也都正在積極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此時的深圳,還能僅僅是悶聲發大財?粵港澳大灣區諸多城市還等著你大哥的提攜呢!

按照深圳到本世紀中葉成為全球城市的目標,與之同步的,可能是粵港澳大灣區“龍頭城市”地位的確立,及GDP規模奔向10萬億。這個過程中,深圳顯然不能也不會僅僅靠經濟“獨舞”,也會通過展示創新、科技、環境和人居等綜合魅力,將社會、文化、政治邀入舞池共舞

這或許才是邁向全球城市的正確姿勢,“國家中心城市”地位也將順勢確立。

深圳,悶聲發財就夠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