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從147降到76美元,國內油價從6.3漲到7.4?竟是3

據國家發改委通知,2018年5月25日24時(也就是5月26日零點),成品油零售最高限價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60元、250元。此次漲價是2018年內成品油價第七次上調,也是成品油價2018年“五連漲”,創下2018年至今漲幅之最。北京地區92號汽油調價後每升達7.4元以上。

原油從147降到76美元,國內油價從6.3漲到7.4?竟是3

油價“五連漲”之後,有個段子在網上火了:

段子標題是:《看不懂的油價:原油從147降到76美元,國內油價從6.3漲到7.4》,文裡這麼說:

“十年前,2008年3月20,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國內油價6.3;十年後的2018年5月26,國際原油每桶75.56美元,國內油價7.4……原油價格降了接近一半,國內油價卻上漲了接近20%,說好的掛鉤呢?難道是指價格倒掛嗎?”

有人還總結了頗有殺傷力的一句順口溜:“國際漲我也漲,國際對我有影響。國際降我不降,我和國際不一樣”……

我們不喜歡漲價!!!這個段子裡說的是真的嗎??!!!

老段子是典型烏龍?

其實,這是一個3年前的老段子翻新版本,最早出現在2015年3月的網絡上。原段子是這樣的: “2008年的今天(3月20日),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中國油價每升6.3元。2015年的今天,國際油價每桶43美元,中國油價仍然是6.3元人民幣。”

2015年3月25日《每日經濟新聞》對此有所報道,專家當時這麼說:

“這是一個典型的烏龍,寫這個段子的人不在行內,他說的都不對。”時任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的韓曉平表示,首先日期就不對,2008年國際原油最高點出現在7月,而非3月。

真實情況是:2008年3月20日,布倫特原油價格為100.38美元/桶,當年7月3日, 國際油價才攀升至歷史最高點:146.08美元/桶。

但當時的國內油價確實比較低,只有6元多,這作何解釋?

2008年國家壓低了國內油價

專家表示,從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間,國內成油品的定價主要受國家管控,處於與國際價格“脫鉤”的狀態,國家此前制定的成品油價格“間接接軌機制”未能得到落實執行。

專家表示,2008年國際油價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為了保證國家經濟的平穩運行,國家沒有讓油價跟隨國際油價大幅上漲,主要的成本壓力由煉油企業承擔了。

“2008年,為了保證國家經濟的平穩運行,國家沒有讓國內油價跟隨國際油價大幅上漲,進口倒掛等主要壓力都由煉油企業承擔了,雖然國家也給了企業部分補貼,但是當時的油價的確低於國際油價不少。”(韓曉平)

簡單對比10年前的油價不靠譜

在這篇報道里,另一位專家則認為,由於定價機制不同,2008年的油價與現在的油價並沒有太多的可比性。

理由一:當時油價沒接軌

“2009年之前,國內成品油定價是脫離市場的,考慮到國內民眾的消費水平,國家有意壓低油價,即便當時油價漲到200美元/桶,可能國內的油價還是6元/升左右。” (時任安迅思能源研究總監李莉)

理由二:油品升級影響成本

由於10年間國內成品油質量不斷提升,對整體油價也有影響。以汽油為例,排放標準已經從國3全面升級至國5甚至國6標準。《每日經濟新聞》引用一位分析師的話說,在不考慮其他價格因素的情況下,油品僅從國3升級到國5,每升成本就會增加0.33元。所以簡單類比並不靠譜。

“油價跟漲不跟跌”印象是咋來的

o

儘管烏龍段子裡的數據並不準,但其反映的情緒並非完全沒有意義。

為什麼油價調整會給人“跟漲不跟跌”的印象?據新華網報道,上海交通大學華信國際能源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由婷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滯後性”。儘管掛靠國際油價,但滯後反應使得當前調價並不能實時反映出當下國際油價的最新變化;

二是定價機制反映的是10個工作日內的油價變化趨勢,不能與消費者關注到的國際油價某一天的價格變動直接比較;

三是油價上漲相對於下跌來說市場敏感度更高,加上媒體的關注熱度,受眾產生這樣的調價印象也很正常。

所以,老段子雖然不準確,卻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仍存在需要繼續完善的地方。

現在的油價怎麼調?

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漲跌由發改委來決定。根據2016年修訂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國內成品油零售最高限價根據國際原油價格變化率,每10個工作日、累計到50元/噸即調整。但在國際油價低於40美元/桶或高於130美元/桶時,國家會採取調控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