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子遇到問題,怎麼維權呢,細說購房維權之道

今天和大家來聊一下買錯了房子,怎麼對開發商維權呢?

不管是辦不下來房產證,還是遇到爛尾樓,基本上商品房購房人維權的基礎都是建立業主組織。如果你想學習自己組織業主,就要對業主集體維權、商品房集團訴訟有深刻的理解。

從結果上來說,全國這麼大,總有一些小區能組織起來,也有更多的小區組織不起來。業主往往一生只有一次維權機會——您有兩套房子都趕上維權,那也真是“中彩票”了!正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維權,所以有比較高的概率犯錯,會進入一些常見的誤區。

開發商往往不會只做一個項目,這個樓盤出的貓膩,下個樓盤還會出現,但是開發商在這個樓盤裡不會對付的業主,到了下一個樓盤就會對付了。所以開發商的貓膩會越來越多,手段也會越來越熟練。開發商對付業主,是有經驗對沒經驗。

兩個人一起做事,隨機性很強,影響結果的偶然因素很多。而一群人一起做事,結果反而很容易預測:組織不起來是常態,組織起來是例外。

一個正常的、自發的業主維權圈是這樣的。首先是有一個導火索,然後是有一個平臺,再然後是產生意見領袖,開始信訪、談判、找媒體,接下來業主會分裂成多個派系,產生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的意見領袖,最後,不了了之(99%),或者走向成功(1%)。

買房子遇到問題,怎麼維權呢,細說購房維權之道

是老年人,一直號召大夥信訪。

買房子遇到問題,怎麼維權呢,細說購房維權之道

經過百家爭鳴,話多的人逐漸掌握了這群人的輿論主導權,成了意見領袖。他們就是最初的業主代表。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代表大家去找開發商談判。從點燃導火索到產生第一批業主代表去談判是很快的,在某些情況下,這個過程可以在收房的當天完成。但是,開發商態度強硬——沒有甲方會傻到直接妥協,談判破裂,業主代表就會號召大家去找政府,去拉橫幅、上訪、佔領售樓處。

前面這個過程可以叫作爆發期。第一輪信訪的結束,宣告著維權事業進入第二個階段:分裂期。大部分人都意識到,信訪和談判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於是有的人決定去起訴,有的人繼續觀望,有的人乾脆繳械投降了。不服氣的業主會重新抱團,再形成小組。維權理念、思路,甚至對於誰做業主代表這些小事,都會導致業主們成立不同的派系。

•法律維權派:認為不要信訪,考慮起訴。

•堅決信訪派:認為不要起訴,繼續信訪。

•開發商收買派:認為不要維權,儘快收房。

•吃瓜群眾派:不管你們幹什麼我都看著,我不說話。

•左右逢源派:哪個小組都插一腳,以消息靈通著稱,甚至還

和開發商也通一腿。

•事不關己派:從未出現,從未入群,從未說話。

•繳械投降派:已經收房,從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決定一個人做事方式的,是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和性格。決定一群人做事方式的,是開會。人無法在不進行交流的前提下步調一致,除非是被狗熊追——大家都知道跑,跑的方向還不一樣。開會恰好是我們一貫主張平等的業主最不擅長的:每個人都是購房人,遇到事情之後大家都知道有人跟自己的問題一樣,所以與其行動不如先觀望,看別人怎麼做。為了能讓一群人朝一個方向行動,就要不斷開會統一思想。軍隊的行動,依靠嚴明的組織體系;公司的行動,依靠公司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機制;業主的行動,就完全靠開會,這個戰場只有領導,沒有小弟,只有將軍,沒有士兵。幾百個鬆散的業主,就是幾百個將軍,他們有的說先收房,有的要打售樓處,有的要去堵開發商。

買房子遇到問題,怎麼維權呢,細說購房維權之道

在維權群裡,業主們一開始是探討接下來該怎麼做,A說要不要把精裝修房子的質量做個鑑定,問誰認識鑑定機構,沒人響應。聊著聊著B扯到開發商的背景,這個話題有意思,聊著聊著C扯到政府怎麼當保護傘,最後D聊到政府換屆,E透露了下一屆市長的小道消息,再聊著聊著可能就突然變成要不要後天上午去省政府了。聊了一晚上省政府該去不該去,大家聊得熱火朝天,好像維權大業已經完成了一樣,有人說了一句,要不咱們報名吧,明天去的打1,尷尬的沉默無人響應。終於有人發了個紅包打破僵局,大家又有了各種表情包,慢慢聊到了深夜,多數人都睡覺了,還有幾個人聊到兩點多。第二天你醒來一看,維權完了去哪裡喝酒,你幹什麼工作我做什麼項目,哪兒的美女多,美國總統大選什麼的就都來了。

一個好的會議有幾個關鍵點:議題、場地、規則、主持人、結論、執行。律師們平時做案子,開一個小時的方案會,整個小區一年的工作方案就全討論完了。你去信息公開,我去行政複議,誰會跟你說要不明天上午咱們去高院一趟吧,報名的打1?安排李律師現在就去,下班前回來報告。

以上都是組織問題,下面我說說集資問題。

有句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小區業主維權是自掏腰包。我們今天開會需要場地,沒有場地,只好在公園,或者業主家,或者乾脆去物業的辦公室。業主來見律師,自己出機票錢,業主把律師請到小區,要給律師訂酒店。一般律師去外地參與幫助業主集團訴訟的前期諮詢,都不要求業主付什麼諮詢費——但是差旅費你總要給吧。想得到專業的意見,想得到好的服務,就要有相應的開支。集資,其實往往是小區維權成功的必要武器。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小區自發地組織起來了,但這往往靠的不是一兩個業主。為什麼這樣說?因為14億中國人裡面,沒有那麼多天生的領袖,個體的力量往往極為有限,每個偉大“野豬代表”的背後,都是一群堅挺的“小豬”。只有業主們你家出200元,我家出300元,一起掏錢給業主代表,這個業主代表才是真的業主代表。軍隊打仗,不可能是自己出錢。為人民服務,一定是群眾出錢,軍隊賣命。同理,小區業主代表大家維權,不可能是業主代表出錢,業主代表出力。應該是群眾集資,業主代表定思路,群眾再出力支持。維權成功靠的是一個團隊,而不是一個強有力的個體。當然,最後大家記住的往往是個體。

最後一個問題是反搭便車。小區維權最致命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搭便車心態。如果你是李嘉誠,你一個人買了1 000套房子。收房了,牆皮脫落得跟下雨似的,你肯定二話不說找人過來鑑定,然後起訴。但要是1 000個業主買了1000套房子,大家就去信訪、去談判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會積極行動,都希望用最低的成本——畢竟沒有集資,最低限度的技術——畢竟也沒有專家指導,最低限度的社會資源——沒有人肯為了小區的事情用個人關係解決群眾問題,來維權。結果只有一件事情同時符合上述條件,就是信訪。信訪不要錢,不需要什麼法律知識,也不用找關係。結果我們常常看到,一個業主帶著一群業主去信訪。信訪就沒有成本嗎?也有的,拉橫幅、買水都得花錢。這些錢不多,業主自己能出得起。有的業主比較好面子,自己出錢買了好幾箱水,然後還請大夥吃飯。這樣幾次之後他就不願意了,人家不可能一直當傻瓜,面子毫無意義,解決問題才是根本。

所謂搭便車,就是每個人都默認自己不付出,被動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讓別人付出,自己收穫。正是因為這種心態,所有人才都不肯行動。

可能遠遠大於開發商的資本。但是由於每個人都在搭便車,維權既沒有組織也沒有錢,而開發商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商業機構,不存在上述任何問題:它賺的錢不會分給別人,你看誰搭個它的便車試試看?開發商有董事長、總經理、工程負責人、銷售負責人、公關負責人、保安負責人等承擔不同職能,你猜他們怎麼開會決定怎麼對付業主?業主就像一個臃腫的植物人,開發商則像一個10歲的娃娃,就算前者的戰鬥力一定強於後者,但是對不起,娃娃在你臉上撒尿你也沒轍。你要是什麼都不懂,也就算了,你要是懂一些,就會感覺更加沒有尊

除了上面這些問題,其他細節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業主被收買怎麼辦,比如業主代表被打擊報復怎麼辦,比如集資用誰的名義,怎麼開收據,比如我們的談判成果洩露出去被其他維權小組拿到怎麼辦,比如怎麼拿到打贏官司要用到的圖紙,比如業主大會議事規則該怎麼寫,這些問題太多了,講三年也未必能講完。

宏觀上,你只要掌握三個基本點,就能把大家組織起來:

•要有正確的組織方法

•要集資

•要反搭便車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