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大戲臺讓陶都文化互動“忙”了起來

酷炫的燈光亮起來,快樂的歌兒唱起來,歡暢的舞蹈跳起來……現在,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和村民成為城鄉文化演出的主角,他們上臺是演員,下臺是觀眾,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當文藝骨幹和文藝團體遍佈社區、鄉村,讓文化與百姓零距離,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讓廣大群眾深深感受到精神的富足。

民間文藝“火”了

走在徐舍鎮美棲村,路邊的房子上不但畫了風俗畫,還畫了3D效果的長頸鹿、鯊魚和小黃人;一輛報廢的農用車,被塗得五顏六色,擺上吊蘭、鐵樹、綠蘿和水竹,變成微縮花園。村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青磚白牆的大戲臺。戲臺的後臺,就是一望無際的田野。

這個戲臺,是美棲村錫劇社的主場。劇社是村民們自發組建的,共有演員30多人,音響、燈光、字幕、佈置、道具樣樣齊全,團長宗富林得意地說:“我們有250套服裝,能唱《秦香蓮》《珍珠塔》《玉蜻蜓》《尋兒記》等七八出大戲,連市劇團都來找我們借服裝。”每隔十天半月,劇社就在戲臺上演出,鄉親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看戲,時不時劇社還會外出巡演。宗富林的妻子蔣金孜演老旦,提起演戲渾身是勁,她喜滋滋地說:“劇社每天排練2小時,我們是鄉親們眼裡的明星。”

鄉村大戲臺讓陶都文化互動“忙”了起來

美棲村的大戲臺只是宜興鄉村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縮影。在宜興城鄉大地上,活躍著一支支各具特色的民間文藝團隊。廣袤的鄉村裡挺立起大舞臺,舞臺上的主角是一位位普通群眾,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泥瓦工、小刀手、小老闆、養殖戶等。參加排練與演出,雖然沒有一分錢報酬,但個個熱情高漲。演出的服裝、道具等,基本都由文藝骨幹一手包攬。官林鎮企業家張發明個人出資30多萬元,組建了一支60多人的盾牌舞術隊,每次演出他和妻子都親自帶隊。

文化互動“忙”了   

在為群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而欣喜的同時,宜興市文廣新局發現這種自演自看的演出活動在群眾參與面、節目組織、影響範圍、基層積極性等方面還有一定的侷限性。那麼,能否通過加強各地交流、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帶動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與深化?帶著對這個問題的思考,2011年起組織開展文化區域互動的計劃應運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