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如果堅持到底,清軍有沒有勝算?

鐵錘歷史

當然是沒有勝算的。

本來中法戰爭就是清政府非常不明智地挑釁法國引起的。要知道法國雖然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失敗,從世界第二強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但依然是世界前三強。十幾年過去,國力已然恢復並尤勝以前。

十九世紀末期,法國軍隊怎麼也是世界三甲之一,還不是二戰以後那個可以讓越南人痛打的病夫

而中國在世界上不多的獨立國家中,國力軍力可以說是倒著數的。空有地大物博的稱號,其實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財政收入還沒有法國的軍費開支高;空有百萬大軍,大部分是拿著古代武器的古代軍隊,小部分是拿著近代武器的古代軍隊。

清軍當時最好的部隊,也不過是拿著洋槍的農夫,鎮壓農民起義綽綽有餘,對付列強軍隊心有餘而力不足

中法戰爭唯一對中國有利的地方,就是中國畢竟距離歐洲太遠,法國不願意也不會拿出太多力量來對付中國。但前提是見好就收,如果沒有那個實力又要死撐到底,法國必然會選擇擴大戰爭來使中國屈服。

現在我們來看看中法戰爭的最後一戰之後,雙方前線形勢。

1、廣西主戰場。清軍以四萬人的絕對優勢兵力,擊退了法國第二旅一部二千餘人的進攻,造成後者傷亡二百餘人。控制了越北的諒山府。但法國國內援軍一萬二千人已經抵達越南,可以說廣西清軍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是不可能戰勝接近二萬人的法國正規軍的。


法軍一直和清軍交手的主力是其北非殖民地土著部隊和外籍兵團,法國正規軍還沒怎麼動

2、雲南輔戰場。清軍一萬多人無法攻克有六百餘法軍防守的宣光城,法國第一旅四千餘人已經趕到,雲南清軍很快將陷入和廣西清軍一樣進退兩難的境地。

擁有制海權的法軍可以隨機選擇中國的薄弱點進行打擊,防不勝防



3、海上戰場。法國遠東艦隊所向披靡,消滅了船政水師,並把南洋水師堵在了鎮海港內,佔領了澎湖列島和臺灣基隆港,憑藉一千多法軍與臺灣數萬清軍對峙在基隆外圍丘陵區。

怎麼看中國都是一手爛牌。

當時旅順口只有三千清軍守衛,面對上萬法軍是肯定抵擋不住的,法國人就可以以此為基地封鎖渤海圈,登陸直隸平原



如果大清真的被鎮南關的勝利衝昏了頭腦 決定和法國打下去,法國可以採取這樣的策略。在越北集中二萬法軍(本來就有法國兩個旅八千人)先打廣西清軍四萬,將其打敗後再轉攻雲南清軍,將清軍徹底趕出越北。然後以遠東艦隊搭載法軍北上渤海圈,消滅北洋水師(當時只有兩艘軍艦),攻佔旅順口。然後以此為基地,再從國內運來二三萬法軍,就可以攻佔大沽口,直逼北京。

大沽口雖然經過了幾年建設,有了幾座近代化的海防炮臺,但是經不起敵人大軍的登陸進攻

那時候,就不可能像歷史上那樣,一個不割地不賠款的條約可以結束戰爭了。落後,就要捱打,這是大清和民國用多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總結出來的血淋淋的教訓。


海軍史研究會員

既然是如果,那就只能推理了。

我的推理,清軍基本沒有勝算。原因如下:

一、鎮南關大捷後,清軍在越南的情況並不樂觀

在東線,馮子才“親踏營地”,在鎮南關找到了打伏擊戰的有利地形,周密部署“口袋”,誘敵深入,認為清軍不堪一擊的法軍“密切配合”,輕敵冒進,其重型武器在該複雜地形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清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已屬僥倖。但整體形勢並不樂觀。鎮南關大捷之後不久,法軍很快在北圻與清軍形成了對峙,鎮南關那樣的地利條件已不復存在。組織技術落後、裝備遠不如法軍的清軍,已處於劣勢。

在西線,劉永福的黑旗軍接連失利,軍心瓦解,除自然減員外,士兵陸續逃遁,戰守兩難,進退失據。

更為重要的是,越方對清國軍隊沒有認同感。1884年6月,第二次《順化條約》簽訂後,越南已經承認法國是自己的老大。中法戰爭期間,法軍在越南暢行無阻,護越清軍得不到越南官民支持不說,還處處受限,“接濟維艱、孤立無援”。越南朝野大多數已“趨附法人”,少數不願意者,“又皆庸懦不任事”,是撫不起的阿斗。大清即使贏了,也極可能是一種短期控制。

二、國內局勢吃緊

眼看戰火即將燒至國內,西南邊民“多怨”。

在東南,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法艦在沿海橫行,危及南糧北運。法軍佔領了澎湖,基隆、淡水雖勉強保住了,但傷亡很大,餉械、彈藥幾近斷絕,守將劉銘傳奏請朝廷“迅速濟兵、濟械,設法救援”,“若一月後無大批餉至,兵必潰散”。如何救?北洋水師不是法艦對手不說,還要保衛京畿,根本不敢南行馳援。

列強呢?日本圖謀李朝,並且可能和法國聯手。李朝有事,則影響中國內地。受限於此,北洋軍隊只能分防於旅順、大沽、北塘等地,不敢赴臺海前線。俄亦欲乘機翻伊犁之案,在西北擴張其勢力。英、美為保障其東方利益,也一直在進行調停,希望中法儘早結束戰爭。

三、堅持到底會如何

打仗拼的是什麼?首先是財政。

當時法國政壇儘管發生了一些變動,但法國政府並不準備結束戰爭,反而打算增兵增餉,擴大戰果。

清軍呢?中法戰爭期間,1881年以來財政收支大體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了。1885年,政府的財政收入7708.6餘萬兩,較戰前的1881年減少了520多萬兩,花費則陡然上升,政府被迫大舉外債。從1885年9月到1886年3月,直接用於軍費的外債達庫平銀1760萬兩。

為應對戰事,地方財政也付出甚巨。

廣東一省,在戰時及戰後的三年內,設防、援臺、援越、造船修炮等就用銀2500萬兩,其餘沿海各省應該也不少。

四川、江西、浙江、江蘇、湖南等地財政更是困窘不堪,一向積極主戰的川督丁寶禎連10萬兩的軍糧銀都“措辦為難”,其他各省也紛紛奏報“兵餉不敷”,據《中法戰爭調查資料實錄》記載,因軍糧供應不足,有清兵甚至拿步槍向越南百姓換取口糧。

這仗還怎麼打?堅持得下去麼?


端木賜香


帝國曆史觀察者

中法戰爭,清軍是軍事上取得了勝利,而政治上連底褲都輸掉了!法國人在談判桌上拿到了他們在戰場上沒有得到的東西。至於說清軍有沒有勝算?肯定沒有呀,就那樣的政府,一萬個馮子材也是輸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