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本是中國良港,先後牽扯五國列強,解決時卻為日後埋下禍端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自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古老封閉的清王朝被迫打開國門,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中臨近黃海的膠州灣因地理位置優越成為多國的爭奪對象,先有英國和沙俄對其垂涎三尺,隨後德國也派“中國通”李希霍芬遠赴中國調查情況,後者在給德國政府的密報中曾直截了當地指出:“欲圖遠東勢力之發達,非佔膠州灣不可。”

此地本是中國良港,先後牽扯五國列強,解決時卻為日後埋下禍端

▲義和團運動油畫

為實現侵佔膠州灣的野心,德國在派人進行“實地考察”的同時,也展開了一系列外交動作。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親訪沙俄,雙方就德國侵佔膠州灣一事達成共識。同年11月1日,兩名德國傳教士能方濟、理加略被義和團民打死,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曹州教案”。消息傳到德國後,威廉二世喜不自勝,當即派兵前往膠州灣及膠澳(今山東青島)。

此地本是中國良港,先後牽扯五國列強,解決時卻為日後埋下禍端

▲德皇威廉二世畫像

11月13日,三艘德國軍艦以“演習”的名義駛入膠州灣,毫無防備的清軍甚至將其視作“友軍”,於是前者在未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就完成了佔領目標。到次月中旬,德國增援艦隊也趕到青島周邊,底氣十足的德國人遂向清朝提出要“租借”膠州灣。與此同時,沙俄軍隊趁亂侵佔旅順,英法兩國則分別派兵佔領了威海和廣州灣(今廣東湛江)。

在德國一系列軍事侵略和外交威脅下,清廷驚慌失措,被迫於次年三月和德國公使海靖簽定《膠澳租界條約》,要求清朝將膠州灣租給德國99年,租期之內由德國完全管轄,同時允許德國在山東修築兩條鐵路、在鐵路沿線方圓30裡內開礦。通過這一條約,德國不僅將膠州灣550平方公里的土地變為“合法殖民地”,還將勢力擴大到了整個山東。

此地本是中國良港,先後牽扯五國列強,解決時卻為日後埋下禍端

▲見證百年風雨的膠濟鐵路

對此,日本國內極度不滿。從“甲午戰爭”之後,俄、德、法三國出面干涉,日本被迫將遼東半島“歸還”給清朝,令後者一直耿耿於懷,再加上明治天皇一直擁有稱霸亞洲的野心,日本時刻都想要奪取德國在山東的一切利益。早在“一戰”之前,日本就多次派人前往膠州灣刺探德軍情況。

“一戰”爆發後,北洋政府為求保存實力宣佈“中立”,德國則因深陷戰爭泥潭自顧不暇,膠州灣便被日本給鑽了空子。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8月15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八日內將膠州灣租地無條件交給日本,否則將採取強硬措施。23日,日本以未得到德國滿意答覆為由對德宣戰。

此地本是中國良港,先後牽扯五國列強,解決時卻為日後埋下禍端

▲膠州灣地圖

就在同一天,德國政府向北洋政府發出急電,表示願無條件地將膠州灣租地提前交還,可是卻被北洋政府拒絕,理由是擔心得罪日本。思來想去,北洋政府決定請美國出面接受,再轉交給中國,卻不料與日本穿一條褲子的美國對此請求置之不理。

此地本是中國良港,先後牽扯五國列強,解決時卻為日後埋下禍端

▲袁世凱民國時期戎裝像

9月18日,第二批日軍從嶗山灣登陸,順利佔領膠濟鐵路全線,開始圍攻重鎮青島。11月初,德國守軍無奈投降,日軍至此完成對山東的軍事進攻。為將佔領成果“合法化”並攫取更多特權,大正天皇嘉仁批准所謂的《對華交涉案》(即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在強大的軍事威脅下,袁世凱以“我國國力未充,目前尚難以兵戎相見”為由,決定對條約內容予以承認。次年5月25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北洋外交總長陸徵祥在北京簽訂條約,其中就有三項子條約專門針對山東。經過一番周折,日本終於將侵略山東的既成事實予以“合法化”。

此地本是中國良港,先後牽扯五國列強,解決時卻為日後埋下禍端

▲舉行“巴黎和會”的凡爾賽宮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1月,“一戰”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27國代表出席會議。作為戰勝國,北洋政府派時任外交總長陸徵祥、外交次長王正廷、駐美公使顧維鈞、駐比公使魏宸組、駐英公使施肇基5人組團參加。臨行前,國內民眾強烈要求代表團通過這一會議收回清末被列強所攫取的山東省一切權益。

1月28日,在討論處置德國殖民地時,顧維鈞鄭重提出將膠州灣租地、膠濟鐵路及德國在華一切特權交還,但日本代表卻拿出和袁世凱政府簽訂的《關於山東省事項之換文》等條約,堅持應將德國權益悉數讓給日本,英、法、意三國在此事上積極支持日本。不過在此事上,美國的態度卻非常微妙。由於擔心日本獨霸山東,美國於同年4月16日提出應將山東交給美、英、法、日、意五國共同管理。日本代表得知後強烈反對,並威脅要退出巴黎和會,美方代表這才悻悻作罷。

此地本是中國良港,先後牽扯五國列強,解決時卻為日後埋下禍端

▲顧維鈞舊照

由於中國代表團拒絕簽字,山東問題並未在“巴黎和會”上解決,一直拖到之後的華盛頓會議才得到解決。在英美斡旋下,日本同意歸還山東主權,並於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簽訂《解決山東懸案的條約》及一系列附約,但要求中國將膠州灣沿岸作為商埠開放、膠濟鐵路由中國花錢贖回、德國名下煤礦仍由日本開採。就這樣,山東問題雖然“徹底解決”,但日本仍保留了諸多經濟和政治特權,而這將在日後給近代中國帶來無盡災難。

參考文獻: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歐洲國際體系中的霸權與均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