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字》——罪惡標誌背後的人性真相

讀︱《紅字》——罪惡標誌背後的人性真相

美國作家霍桑的《紅字》雖然篇幅不長,但據說其經典地位不低,位列美國文學前十名。

總體上感到,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也唏噓感人,啟發人心。

全書情節很簡單,一個偏遠小鎮加四個人物,祭臺、牢房、集市、市政廳、獨立小屋、森林等僅有的幾個場景,7年中的幾個片段,就構成了整部小說。

四個人物:單親媽媽赫絲特及其女兒珀爾、赫絲特的丈夫奇林沃思醫生、丁梅絲代爾牧師。

三角關係:赫絲特與丁梅絲代爾牧師私下相愛生下珀爾,被告犯通姦罪。為了不牽連暴露牧師,她始終不說孩子父親是誰,獨立承擔罪名並被遊街示眾,將紅色A字繡在胸口衣襟上,在歧視痛苦中撫養孩子珀爾7年。丁梅絲代爾牧師為了自己的名譽,始終不敢主動站出來承認,雖然在佈道中得到人們的尊敬,但在良心與道德的百般折磨下,日益消瘦衰老。他臨死前良心戰勝自尊,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坦白過錯,抱住了赫絲特母女。

赫絲特的丈夫奇林沃思醫生最初拋棄妻子離家出走,當在這個小鎮上發現妻子被遊街後停下來。既不相認也不照顧,堅持不懈尋找到丁梅絲代爾牧師與妻子的秘密,悄悄地在精神和肉體上對牧師實施報復,最終使丁梅絲代爾牧師在心理壓力下失去健康而死去。

讀︱《紅字》——罪惡標誌背後的人性真相

這麼單線條的故事情節、簡單的人物關係、可以預測的發展結局,在作者的手下卻寫出了人性的很多思考,手法很高超。

從故事構思上看,紅字是核心,人物場景都是圍繞紅字設置的各種隱喻。赫絲特是有形的紅字、丁梅絲代爾是無形的紅字、珀爾是活的紅字、奇林沃思是紅字的製造者代表。

整個情節發展就像一條藤蔓,主情節是藤蔓的主根,沿著藤蔓主根的不同葉片、鬚根、分叉、花朵或果實,都是作者的議論分析,將相關的自然環境描寫、人物心理描寫、倫理道德評論全部掛接上去,形成一串完整的藤蔓,構成本書。

寫作上意識流的手法特徵比較突出,風雨雷電、喜怒哀樂、起止行走,不論什麼因素都能被作為引子而發一通議論、咀嚼一番,適合心思細膩敏感和理性感性結合的人閱讀。

讀︱《紅字》——罪惡標誌背後的人性真相

看完本書,最大感覺是怎麼對待罪、怎麼對待心態。

人人有罪,怎麼對待罪。

在現實生活中,評判標準不同、文化環境不同、心態狀態不同,可能每個人都會有罪過。

故事中赫絲特與丁梅絲代爾牧師相愛並生育孩子,兩人固然有罪,但罪在明面

赫絲特的丈夫奇林沃思醫生拋棄妻子,發現她有私生子時又嫉恨報復,最終逼死牧師,看上去沒人發現,其實是一種暗罪

小鎮上總督和執行官的絕情、各個居民的歧視打擊,看上去是維護道德制度,其實也是一種殺人幫兇,一種暗罪

既然每個人都有罪,為什麼對別人的罪就這麼窮追猛打,痛下狠手呢?

按心理學的觀點:如果是自己想犯或正在犯的罪,往往為了自保和防止懷疑,在碰到別人同樣的罪過時,比常人下手更狠、態度更激烈,就是要自證清白和掩人耳目

如此看來,這個小鎮上的居民,這種私情其實很普遍,他們的暗罪已經大過了被公開的明罪

心態決定狀態,怎麼對待心態。

赫絲特忍辱求生的力量來自於對孩子的母性,是撫養孩子的心態

丁梅絲代爾把生命耗盡的力量,來自於道德感和信仰,是悔恨與自責的心態

奇林沃思報復不止的力量來自於嫉妒,是復仇的心態

這些人,在不同的心態下表現都截然不同,但是來自心態的支撐力量都同樣巨大。甚至同一個人在同一個環境下,心態一變,支撐的力量就會大變。比如,丁梅絲代爾在森林中碰到赫絲特說要一起逃離前,還是病殃殃的;等商定好逃跑計劃後馬上精神煥發;等回到小鎮被奇林沃思發現逃跑計劃並阻撓後,很快就萬念俱灰而死去。

可見,同一個環境下,動力與狀態來自不同的心態,心態最關鍵。

生活中只要調節好心態,就有力量去面對、解決、戰勝各種困難。

讀︱《紅字》——罪惡標誌背後的人性真相

西方經典情感小說比較

《娜娜》:沒感情沒婚姻,只有肉體與金錢交易+無止境揮霍,最終女人死去;

《苔絲》:有真愛有婚姻,碰上了男人的要面子+女人的軟弱糊塗+家庭走投無路的困境,最終女人死去;

《茶花女》:有真愛和差點實現的婚姻,碰上了外部的人為壓力+愣頭青的不成熟男人+做事不計後果的糊塗女人,最終女人死去;

《紅字》:有真愛無婚姻有後代,碰上膽小要面子的男人+要強沒腦子的女人+背後復仇的敵人,最終男人死去。

這些書,說是經典,其實對愛情、婚姻、性、尊嚴、生命的引導都不符合東方倫理,容易讓人產生價值觀混亂,不適合40歲以下人員閱讀。

讀︱《紅字》——罪惡標誌背後的人性真相

霍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