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月亮和六便士》——為什麼天才是反“人性”的?

讀︱《月亮和六便士》——為什麼天才是反“人性”的?

《月亮和六便士》是二十世紀英國作家薩默塞特·毛姆的作品,發表於1919年。據說是以法國印象派作家保羅·高庚的生平為素材寫成的。

書裡是一個荒誕而痛苦的天才,反“人性”的天才。

讀︱《月亮和六便士》——為什麼天才是反“人性”的?

他是倫敦的證券經紀人,本來有一個老婆兩個娃,溫馨幸福。40歲的某一天,突然渴求藝術,便拋妻舍家出走,到巴黎去當流浪漢。

在巴黎邊謀生邊畫畫,窮困潦倒但運氣不差,瀕死之時得人救濟。病好後卻占人妻子又占人房子,把救他之人逼出家門。

他始亂終棄,幾個月後拋棄救他之人的妻子和房子,再跑到馬賽,被他拋棄的人妻自殺。轉眼間,救命恩人被搞得家散人亡,他卻毫不自責。

在馬賽極其窮困,找人道救助處討吃討住,因打傷一位曾救助他的人而第三次逃離,搭乘貨輪流落到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

讀︱《月亮和六便士》——為什麼天才是反“人性”的?

故事本身很荒誕,主人公固然是天才,但拋妻舍子、恩將仇報、始亂終棄、漠視死亡等行為大違人倫,毫無欣賞價值。

問題是:為什麼這個反“人性”之人能產生偉大藝術?

是不是可以猜測:在人類的心中——不論承認與否——都有以看人痛苦為快樂的發洩基因、有尋找變態為滿足的獵奇基因、有渴望刺激的獸性基因?正因為常人無法達到如此變態的程度,體驗不到那種極端情況下的感受,他們的作品才能帶給人無比的刺激驚詫?

如果是這樣,說明在人類進化演變中,倫理道德、宗教信仰、法規制度的不斷完善,正是約束人類野性獸性、改造人性社會性的生物進化必然選擇。

讀︱《月亮和六便士》——為什麼天才是反“人性”的?

全書吸引人的有三個方面:

故事奇特。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及其身邊人個性之奇、經歷之奇、結果之奇,無以倫比、引人眼球。

①主角奇。在倫敦,他40歲前很正常,家庭幸福、工作順利、毫無異常,似乎是突然之間,拋家舍妻兒,追求個人理想。

在巴黎,他把恩人逼得家破人亡卻不自責、撬人老婆和房子卻不為恥,甚至還鄙棄對方。在馬賽,他為謀生奔波,花大把時間找吃找住,卻不想賣畫、找工作、謀固定生活,去提高生活品質又增加畫畫時間。在塔希提島,迴歸原始人生活,本來深感如意、自由自在,但明知有病而不治,自暴自棄不求生,再次留下孤兒寡母暴斃。

前後思想、性格、言行、生活變化之大之決絕,讓人瞠目觀止。

②家人奇。他作為一家之支柱,突然離家出走,居然老婆孩子和其他家人都不去盡力挽回勸阻。派人找尋幾次便自行作罷,甚至編造理由不聞不問而由他自生自滅,放棄得蹊蹺。

③跪舔的男人奇。一個落魄的流浪畫家,無名氣無作品,既不賣畫也不謙虛,又臭又硬地混在社會底層。居然有人賞識並跪舔,主動送錢送物接濟,最後甚至送老婆送房子,全部送光。能碰到這樣沒自尊沒人倫的奇葩配合,不可想象。

④找死的女人奇。他在貧困交加之際差點病死,被人抬到家裡養好,病好之後卻把恩人的妻子拐到手。一個本來怕他厭惡他的女人,居然轉而放棄深愛她的老公,放棄名譽家庭轉愛這個毫無人性的瘋子,結果很快被拋棄而自殺。這種飛蛾撲火、自取滅亡的女人也是難以想象。

⑤突然出名奇。他的畫作在人死之後名聲大噪,而在此之前除了跪舔之人誇讚外,沒有任何人欣賞,甚至連好評都沒有,毫無出名跡象。這種天地突變,似乎比梵高的出名還要神奇出格,簡直毫無理由。難道藝術就是越悲慘越有價值?

讀︱《月亮和六便士》——為什麼天才是反“人性”的?

思想精彩。

故事有嚼爛厭煩之日,思想卻能永放光芒。一本小說,如果以故事取勝,能夠紅一時;如果以洞徹人心的思想取勝,將與日月同輝、永不過時。

這本小說,除故事外,精彩出彩的正是思想觀點。這些觀點片段,就像綴在皇冠上的鑽石,熠熠發光、讓人炫目、動人心魄。

①關於欣賞。毛姆講,藝術是痛苦的結晶,欣賞藝術則必須同樣經歷這個痛苦冒險的過程。欣賞一副畫,需要體驗到畫家創作時的痛苦;欣賞一部小說,需要體驗到作家創作時的艱辛。

可見,欣賞名著名劇名畫,有人生閱歷要求、思想成熟度要求甚至年齡要求,要有足夠的經歷、足夠的生活積累和認知積累,不能過早過急。

難怪有人說,名著就是大家都說卻不看的作品。是不是因為閱歷經歷不足,無法理解作者的感受而欣賞不了?

我們讓孩子年齡太小就看名著、啃經典,會不會因閱歷單薄看不懂而無法吸收精華,降低閱讀體驗,打擊閱讀興趣,使名著失去吸引力?

②關於創作。毛姆講,作家創作,是把隱秘的內心以虛構方式展現宣洩;作品打動人,是人物故事滿足了讀者的潛意識渴求

這個觀點頗為符合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作家創作時感到痛快,實際上是把潛意識中不可能實現的夢想用小說人物或畫面進行展現,將受到倫理限制不能伸張的潛意識、本我予以合理釋放宣洩,從而使良心和自我得到解脫,體會到快感。

比如,金庸創作的郭靖與楊過,讓木訥大叔有豔遇、內向少年當英雄,虛構的小說人物滿足了渴望萬人尊敬的弱勢本我、弱者心態潛意識,從而能打動普通人。

再比如,托爾斯泰的創作,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經歷的婚姻痛苦用小說人物來展現,不論小說中的抗爭是取勝還是失敗,都宣洩了受壓抑的潛意識和本我,讀者也能在閱讀中得到滿足而感動。

可以說,一個作品的偉大程度,取決於它對普遍人性中潛意識挖掘的深度與精度。挖得越深、精準度越高,引起的讀者共鳴面就越大越深越持久,作品就越偉大越有名。

這就是名著能走入人的內心,激發人共鳴的根本原因,也是偉大藝術家之所以潦倒,而後世卻莫名聞名的根源。

讀︱《月亮和六便士》——為什麼天才是反“人性”的?

體裁獨到。

從體裁上看,本書不像小說,更像是長篇抒情散文或者報告文學。

作者以第一人稱方式,回憶、感受、感慨交織,有自己的觀察、別人的描述、以及綜合的猜測。雖然各片段都是小鏡片,但把小鏡片聯起來,圍成一個人物,五光十色的反光中就能看出人物豐富的多面特徵。

在人物少、主線不明顯、需要大量補充非劇情內容的寫作中,用這種文體將散亂的片段素材綴連成篇,既流暢自如,又能自如補充而不影響整體結構,實在是巧。

讀︱《月亮和六便士》——為什麼天才是反“人性”的?

名著就是名著,薄薄的書本厚度一點也擋不住它應有的藝術高度。

與其說這是一本小說,不如說是一本飽含人生思考的哲學書,是隻有見識過生活風雨、思考過人生困境、已屆中年的人才能看懂喜歡的哲學書。

掩卷而思,其實誰不佩服、不羨慕、不向往思特里克蘭德那種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率性而為、全然動物本能的目空一切、毫無世俗人倫牽絆的自由自在、精神身體徹底釋放的痛快淋漓呢?

可惜我做不到。

讀︱《月亮和六便士》——為什麼天才是反“人性”的?

毛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