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有閒錢,買銀行定期好還是買基金好?

個家庭的資金流動都有收入和支出兩大類,說起來簡單,但其實因為家庭情況不同,其實非常複雜。要不然怎麼會,有理財能力的家庭能夠富貴高樓平地起,沒有理財意識的只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最慘的就是坐吃山空。

而理財能力,老祖宗總結得好:開源節流。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能不被當成韭菜收割就不錯了,開源方式真的十分有限。節流的話,日常開支能省多少?要是遇上個意外或重大醫療情況,該花還是得花。

所以如果有一筆錢,先別聽身邊的熟人朋友,中國大媽,或者花花綠綠地廣告說這個股票那個基金有多好。要具體考慮下自己的期望收益和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投資類型的流動性如何。要知道,跌得時候被迫退出來,就是真虧了,認栽。

所以關於銀行存定期或者購買基金就是收益,風險,流動性的問題。

比較來說,銀行存定期收益低、風險低、流動性較好。中國不管是國有還是商業銀行的擠兌,倒閉可能性太小就不說了,就算倒閉也有最高50萬的全額賠償。而且隨時可以支取,數額較大提前支取,只要提前預約也不用等太久,沒有虧本問題。

差就差在收益比基金低,就算定期存款的利率比活期高。而且一旦遇到事情,需要取出來,就按活期利率計算了。

手上有閒錢,買銀行定期好還是買基金好?

那麼與定期存款相比,基金的特點就是收益高,風險較高,流動性相對較差。現在基金的主要有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大致又可以分為:貨幣型、債券型、混合型和股票型。風險和收益情況,只能說大致(跟具體基金有關)是: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貨幣型。

畢竟基金也是人在操作投資,當一個人勸你穩賺不賠的時候,其實他心裡也是沒底的。

如果你手頭資金比較吃緊,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建議還是存銀行定期,可以考慮拿一點“零錢”去買基金。當然你手頭資金較多(15萬以上),大額定期的收益也相當於互助基金理財平臺。

如果風險承受能力高,預期收益也高,風險承受能力強,也建議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購買基金可以採用多種類型結合的投資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