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小清新治癒系,這部電影其實揭露了社會真實的殘酷面!

這一篇,我們要談的話題依然是陪伴。只不過,這一次,讓我們把視角轉向一群特殊的孩子——留守兒童。

看似小清新治癒系,這部電影其實揭露了社會真實的殘酷面!

留守兒童是指那些父母去往城市務工,脫離家長直接監護的孩子。由於他們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管理,留守兒童存在著各種各樣令人擔憂的問題。然而,正當很多人看到問題也無動於衷的時候,80後導演鵬飛執導了一部以留守兒童為題材的影片《米花之味》,用自己的專業為留守兒童助力。

你以為它會想其他很多留守兒童題材的電影一樣苦大仇深嗎?那就大錯特錯了。這部電影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沒有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覺,而是空靈的、幽默的,同時對傳統與現代、少數民族、城鄉矛盾、代際衝突等嚴肅主題進行舉重若輕的指涉。不要小瞧這部小小影片,它獲得了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特別提及”榮譽,並在第一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中被評為“最受歡迎影片”。

看似小清新治癒系,這部電影其實揭露了社會真實的殘酷面!

《米花之味》講述了在上海打工的年輕媽媽葉楠回到家鄉——中緬邊境的一個傣寨,發現自己上初中的女兒喃杭再也沒有小時候的乖巧可愛,反而染上一身的臭毛病:駝背、貪吃、愛撒謊、愛玩手機。隨著彼此增進了解,兩人的關係由陌生、疏遠轉向互相尊重、依偎。之所以片名中有“米花”,鵬飛導演解釋說:圓圓的米花在傣族代表團圓,希望能用一個象徵團聚的食物來講述這個因為分離而發生的故事。

看似小清新治癒系,這部電影其實揭露了社會真實的殘酷面!

你會發現,在這部影片裡,留守兒童並非我們想象的那般悲情,鄉村與城市、傳統與現代也並非那般勢不兩立。孩子們會在肅穆的寺廟和莊嚴的佛祖前蹭WiFi打遊戲,村民還會把太陽能電池板裝在三輪車上改造成太陽能車。留守兒童在人們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徹底變了。但是整部影片從頭到尾反映的都是中國社會最現實的灰暗,記錄了留守兒童最真實的親子關係:沒有父母的陪伴,渴望父愛和母愛,內心無比孤獨,期待擁有卻又害怕失去。

看似小清新治癒系,這部電影其實揭露了社會真實的殘酷面!

影片的最後,母親嘗試著不再責罵和改變喃杭,而是在她想說什麼內心想法、想問什麼問題的時候,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和回答者,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陪伴者。

看似小清新治癒系,這部電影其實揭露了社會真實的殘酷面!

那麼,城市裡就沒有留守兒童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成千上萬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或許他們的學習、生活條件要比喃杭好上一百倍,但是他們的父母同樣沒辦法做到真正的陪伴。有的忙於自己事業上的升職加薪,有的甚至不知道什麼是身為父母的責任。

陪伴不是金錢的堆砌,更不是言語上的噓寒問暖,而是心靈上的溝通。

善於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用充滿童心和孩子氣的思想和他們成為心有靈犀的朋友,才是真正的陪伴。而這種陪伴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精神和人格,乃至今後的整個人生。

看似小清新治癒系,這部電影其實揭露了社會真實的殘酷面!

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長大,就像影片中孩子們在車裡唱的那首歌曲一樣:小小少年很少煩惱,眼望四周陽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煩惱,但願永遠這樣好……

此時在看這篇文章的你,身邊是不是有個最愛的天使在安靜的沉睡中等待你的陪伴呢?

看似小清新治癒系,這部電影其實揭露了社會真實的殘酷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