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近日,明星孫楠的豪宅火了,這火還是自個兒點的。

其實,楠哥自從婚變之後,低調了許久,這一次大概實在是幸福的裝不下了,這不,自己主動把豪宅、茶席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都給大家曬了下,再配上一句“閒的是情,靜的是心”,一時間讓芸芸觀者可謂百感交集,有贊其土豪的,又羨慕其生活的,有欣賞其心境的,當然,也許更多人是八卦其八卦的……。

但今天我們堅決不八卦,而是要越過常人眼中的浮華,仔細研究研究一番大隱於眾的楠哥の茶席。同時,從日本禪文化,來研究日本日用陶瓷的空寂之美。

壕的不是宅,是茶席

咋一看新聞圖片,也許很多人會奇怪,作為明星的孫楠,其生活品質可以說超越許多人,但為什麼圖片上他家的茶席和器具看起來那麼“土”呢?莫不成這哥們窮不摳搜的連套像樣的茶具都捨不得買?

答案當然是NO。如果你覺得那都是淘寶上買的廉價粗陶器,那你就太LOW了,楠哥怎麼可能會甘心當馬雲背後的男人?

實情是,楠哥用的,都是清一色的日本陶器,而且是日本名家的陶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文中要用日文“の”,實在是為了配得上楠哥高大上的審美。

下面,讓我們回到楠哥の茶席,見識下楠哥真正壕的,是什麼!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片口公杯 · 安騰雅信

先來說說那個公道杯,這是日本陶藝家安藤雅信的代表作片口公杯。市場價格至少1600元以上。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安藤雅信,原為雕刻家,後從事陶藝創作,其器皿透露出毫無雕琢之氣的安靜,他的作品與他們的人一樣樸實無華但是有溫度,讓人渴望親近 透露出毫無雕琢之氣的安靜,他的作品與他們的人一樣樸實無華但是有溫度,讓人渴望親近。片口公道杯為其代表作品,被茶人所推崇。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安藤雅信·銀釉片口公道杯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安藤雅信·各色釉片口公道杯

急須丨急須臺 · 大村剛

安藤雅信公道杯只是開始,再來看看急須和急須臺,獨特的金屬感正是日本陶藝大師大村剛作品的特色,讓作品看起來厚重, 但其實卻非常的薄,從茶席上看,極具金屬質感的急須和急須臺,無疑是大村剛的作品,目前的市場價格,那把急須價格在5000元左右,而茶盤的價格亦不少於。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大村剛,70後陶藝家,2007年創立個人陶藝工坊。他相信製陶最好的工具是“雙手”,作品反映出的狀態是生活。大村剛的作品以日用陶瓷為主,散發著獨特的金屬之味,飽含個人意志與情感。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大村剛作品

花入丨茶葉罐 · 三笘修

讓我們把目光再投向遠處的花入與茶葉罐,雖光線暗淡但仍隱約可見器身的“鏽跡斑斑”,其風格應該是日本陶藝大師三笘修的代表作。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三笘修,擅長“鏽跡斑斑”的陶藝風格,用變幻莫測的天然釉料抒寫陶器大象無形之美。三笘修的作品多表達對自然的敬畏,深居山林的他,希望通過最虔誠質樸的製陶方式,給予人們生活中最溫暖的安慰。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三笘修作品·花入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三笘修作品·茶葉罐

六角杯 · 安齋新·厚子

如果你覺得以上不還夠刺激,那接下來看看更讓你咂舌的吧。還記得茶席上一字排開的那幾個六角杯吧?它們的作者是日本陶器大師安齋新·厚子,其價格含稅652200日元,摺合人民幣約三萬四千元。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小夥伴們都沒想到吧,楠哥這隨隨便便曬一張喝茶照,隨便幾件粗陶的茶器,價格都在數千元左右,厚子的1個杯子,更是夠大家喝好幾年茶了,

楠哥,你這心靜得相當不菲啊!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日本陶器為何能以返璞歸真的禪意形象在中國大行其道,日本陶器的這種形象與日本文化有什麼聯繫?

下面,為大家推薦張亞林教授文章《空寂的悲涼——從日本禪文化的特點看日本日用陶瓷之美》


空寂的悲涼

從日本禪文化看日本日用陶瓷之美

張亞林

所謂禪文化,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對禪宗一派所形成的思想、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總稱,如叢林制度;第二層是指在禪的思想影響下的各種文學、藝術和風俗等的總稱,如禪詩、禪畫和禪茶等。

日本的禪文化

日本禪與中國禪在表面上似乎一樣樂於自然、平和隨意、空寂閒淡,但卻有著根本上的區別——日本禪宗不持戒。導致這一特點的因素主要源於日本的“物哀”審美文化和武士道文化。

“物哀”是日本式審美文化的一種專用名詞,即是對事物的悲哀之情。日本人的潛意識裡不相信永恆,以憂鬱而敏感的心靈去看待萬事萬物,日本民眾共有的這種審美心理使得他們迅速接受了禪的無常觀和空觀,但因為他們不相信永恆,忽視持戒,不願意、也不可能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挖掘深穩心靈的地基的工程中。所以,日本禪宗自然會忽略戒律。

此外,禪宗的修煉方式在很多地方和武士道有著共鳴。但是武士參禪,多取禪的世俗性,現實性,呈現心靈上的自由性和實現人生終極目標的直截了當性。由於武士階層不能做到戒殺戒酒,所以禪宗傳到日本的時候,便逐漸喪失了持戒這一要求。

綜上所述,表面上,日本禪文化和中國禪文化一樣崇尚自然簡樸、隨性閒適,幽玄靜謐,但在本質上卻有根本的不同。日本禪宗沒有“清規”,不持“戒律”,所以,我們在日本禪文化的藝術作品裡,既可以領會到自然真率、空寂幽玄的情感,又可以略略感到一種頹廢悲哀、虛無放逸的淒涼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枯寂風格的日本茶室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最能體現日本禪文化的枯山水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日本書法巨匠井上有一的書法

日用陶瓷設計中的自然枯淡之美

日用陶瓷是指供日常生活使用的陶瓷製品,如杯、碟、盤、碗等。從製作工藝上來分又可以分手工制和機器制兩類。

由於日本的禪宗疏於戒律,因此日本禪宗比中國禪宗更加世俗化,所以在日本,禪文化更能融入實用藝術之中。在日本的日用陶瓷設計領域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這類受日本禪文化影響的作品。

1、隨性自然又放逸的美

所謂“隨性自然”,是說從材質上、造型上以及裝飾上能夠體現出禪宗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不刻意追求卻能達到最高境界的觀念。所謂“放逸”,是說在創作的過程中即興性強,娛樂性強,不拘小節。體現了人性世俗化的一面。這種作品有的顯得很有韻味,有的卻也顯得粗淡無味。

日本陶器,其材質是粗糙自然的陶土,在製作過程中隨意的拉坯成型或泥板成型,在乾燥過程中對形體沒有做多餘的修坯,努力保持其自然成型的狀態。在裝飾上也是用鐵鏽花之類的自然樸實的釉料做簡單裝飾,構圖簡練,揮灑自如的書法式用筆,弄色釉如舞丹青,隨性噴灑或繪製,以沒骨花鳥畫般的大寫意技巧,表現了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和藝術家獨特的個性感受,其隨意性大過精心的佈局安排。從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天成的創作韻味,也可以感覺到藝術家風流散漫,人生如戲的性格。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日本六大古窯之一“備前燒”的陶器作品

2、樸質本原又枯淡的美

所謂“樸質本原”,是指陶瓷作品的裝飾和造型都不華麗精緻,但卻可以給人一種樸實無華,洗卻鉛塵的脫俗之美。

從禪文化的角度來看,是透過“無念、無相、無住”的修行法門,達到一種禪宗式的“淨化”作用,自然呈現清淨的真如本性。並透過“不立文字”的掃相作用,掃除人造世界的虛妄性,回覆天地自然的真實性。由於日本民族特有的“物哀”的審美心理,其對事對物總有一種枯寂淡泊的悲哀之情。所以,在他們的陶瓷作品裡也體現出了這一既質樸又枯淡的審美文化。

如志野茶碗,無論從造型還是裝飾上,我們可以看到其整體風格都呈現出一種“大巧若拙”的意味。因為其造型的“粗拙”,裝飾的簡潔,色澤的淡泊,我們彷彿聞到了田野間枯木的氣息,嗅到了山村裡淡淡的泥土香味。

藝術家們在其略顯粗糙的胎土上施以純粹的厚厚的似平凡的陶瓷器皿,器口長石釉,燒成後白如堆雪,有開片和點點蜂窩。底足和縮和器身上面出現殘破的缺釉處露出赤色的窯紅。器身畫上簡樸洗練的幾筆,充分留口和裂痕,其樸質甚至單出空間,絕不顯露描繪意識,充滿清淡樸素的禪意,通過質調的造型和色澤幾乎使人樸無華的造型和裝飾傳達出了一種枯寂淡泊的佗茶風韻。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日本六大古窯之一“越前窯”灰釉圓罐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日本六大古窯之一“信樂燒”小型陶罐

日用陶瓷設計中空寂悲涼之美

1、純真多情又纖細的美

“多情乃佛子,慈悲既佛心”,所謂“純真多情”即是說通過對“自性”的觀照,使心靈洗卻鉛華,呈現清淨的本性後,以一顆“赤子之心”對世間的萬事萬物充滿了真摯的悲憐情感。在中國禪宗裡,由於持戒的功效,雖然有悲憐的情感,但卻“外不著象,內不動心”。不像敏感多愁的日本民族,在“多情”的同時,也擁有櫻花般纖細柔弱的性格。這在他們的陶瓷作品裡自然而然的表現了出來。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粗放與纖細融合的抹茶碗

2、空寂閒淡又悲涼的美

“空”是因為世事無常,“寂”是因為湮滅,“閒”是因為不執著,“淡”是因為解脫。《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的偈子說的就是“無常”論。在禪宗裡,通過對無常的觀照,從而進入“萬法皆空,一切煩惱,寂滅清淨”的境界。禪宗的這種認識和日本傳統的審美“物哀”相結合,便形成了一種“追求不完整的美,體現不足的美的意識。”其實,這體現了日本民族內心潛在著的灰心、無力、心中虛無、對事物的悲觀情緒。

日本陶器中看似平凡的陶瓷器皿,器口和器身上面常出現殘破的缺口和裂痕,其樸質甚至單調的造型和色澤幾乎使人覺得這就是一個破損掉了的,隨意擺放著的殘次品。然而,日本陶藝的禪文化正是體現在這種地方——追求器物的不完整性和殘缺美。在“空”中可以看到無限,在“寂”中可以體驗永恆。其單調的造型和色澤在細看之下可以使人體會到一種悠然自得,不假修飾,不受拘束的生活情趣,強調了一種含蓄內斂之美。殘破的地方使人感到生命的無常和脆弱,從而升起一種自我反省和珍惜的情感。進而使人的痛苦得到解脫,由憂傷進入悠然,得到一種淡泊的美。

日本的日用陶瓷設計充分地體現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內涵,呈現了其獨特之美。設計者這種深入體味和發掘自身文化特質的意識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所以,我們應該在吸收他國的優秀成免盲目的照搬照抄,這樣才能出現突破性的設計理念和優秀的設計作品。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從孫楠の茶席談日本禪文化和日用陶瓷之美

志野燒抹茶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