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翻閱2017年榜單,翠鳥又傳唱著這一季的傳奇,131棵楷模樹傲然佇立。他們手擎著熊熊燃燒的精神火炬,用新時代之光引領荊楚兒女不忘初心、砥礪前進。

4月17日,他們其中的10位走上2017荊楚楷模年度人物發佈領獎臺。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少年孝子王子豪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父親在,家就在!

為救治全身90%被燒傷的父親,襄陽市第二十中學的13歲少年王子豪挺身而出,兩次為父親捐獻皮源。

2016年10月4日,王子豪的父親王開久在工作時發生意外,全身90%的面積被嚴重燒傷,隨時有生命危險。

供皮後的王子豪要承受一個成人都無法忍受的疼痛,很多個夜晚他都無法入睡,疼痛如影隨形,好不容易睡著,不久又會被疼醒。

兒子的皮膚在王開久的身上漸漸長好了,但他腋窩兩側等部位仍需植皮。王子豪再度站了出來。“一般人做完一次割皮手術,就疼得不會再做第二次。”他的主治醫生欒夏剛忍不住感嘆。在經過多次植皮後,目前王開久已慢慢好轉,正在接受康復訓練。

據瞭解,王子豪是我省年紀最小的割皮者,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蜜蜂爺爺”盧自德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耄耋之年,本該兒孫繞膝、安享天倫,鶴峰縣86歲的老黨員盧自德卻像一隻蜜蜂一樣奔波在全縣2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把中蜂養殖當成富民產業積極推廣。

在他的幫扶下,該縣近2萬農民依靠中蜂產業或摘掉“窮帽”或健步走在脫貧路上,中蜂成為鶴峰縣產業脫貧的新路子,而盧自德也被譽為“蜜蜂爺爺”。

上世紀60年代末,盧自德開始潛心鑽研中蜂養殖技術。為記錄中蜂的生活習性,他曾經連續三天三夜守在蜂桶邊上。為了調查鶴峰的蜜源,他走遍該縣1300多個自然小組,

通過三年努力,最終查得全縣共有蜜源植物112科4179種,其中可以利用的有3000多種。

苦練本領,就是為了致富一方百姓。對於蜂農的技術求助,他有求必應。需要上門指導的,他不顧山路坎坷,跋涉前往;有的人家窮得連蜂箱都買不起,盧自德就自己買了送去。

身患殘疾的走馬鎮金崗村二組村民張萬兵因不懂技術,養殖的蜜蜂“春來秋走”,蜂蜜產量不高。盧自德知道後,到他家手把手教他技術,當年就讓他增收一倍。如今,張萬兵已成為當地的中蜂養殖專業戶,年收入逾10萬元。

退休27年來,像張萬兵這樣經盧自德手把手培訓出來的“高徒”達300餘人,當地中蜂的單群產量由原來的均產不到10斤提高到20多斤,最高的達到80多斤,蜂群也由原來的1萬多群增加到現在的4萬多群,產值達3000多萬元。如今,鶴峰縣正在探索打造“協會+公司+合作社+示範基地+大戶+貧困戶”的中蜂產業扶貧良性發展模式,大踏步向“10萬人養蜂、10萬群規模”進軍。

“獅子型”幹部楊漢軍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2017年8月9日下午5時45分,武漢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漢軍突發心臟病倒在辦公室,經搶救無效,於當晚10時30分因公犧牲,享年55歲。

楊漢軍是一名典型的“獅子型”幹部。他打破招才引才瓶頸,曾10天跑了1.8萬公里,每天兩到三場推介洽談會。他改革招才引智工作機制,組織實施“城市合夥人”計劃,按照“虛擬機構、實體運作”模式設立市招才局,創新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增強城市對人才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群眾利益無小事”是楊漢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16年夏季武漢遭遇歷史罕見暴雨,作為聯繫蔡甸區防汛工作的市領導,他多次深入一線指導防汛工作,徹夜駐守督導群眾轉移工作,深入實際前往對口聯繫的貧困村毛衝村調研指導。

楊漢軍對年輕人充滿感情,時常與武漢市委組織部機關年輕幹部交心談心,教導年輕幹部要把“官”做淡、把事做精、把人做“大”。他犧牲後,9名2017年選調生自發結伴前去弔唁。

在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過程中,為確保大學生能夠落戶安居,不看樣板間,只看毛坯房,還陪同大學生到服務窗口辦理落戶、人才公寓申請手續,看各項政策是否順利兌現。

2017年4月8日,武漢市舉行招才局成立大會,他凌晨2點等候在機場迎接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讓其非常感動。隨後的一個月內,雷軍多次來漢,小米武漢總部只用5天時間就在漢落地。

就在犧牲前兩天,他剛隨省人才工作代表團出訪回來。在經過8個小時的長途飛行抵達武漢後,他直接來到辦公室,召集相關同志研究工作,一直到晚上10點閱批完30多份文件才回家。8月8日、9日兩天他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直到犧牲在工作崗位上

醉心“最奢侈基礎課”六院士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武漢大學六位院士和多位著名科學家,堅持20年面向大學新生講授專業基礎課《測繪學概論》,被學生們稱為“最奢侈基礎課”。

這門課程既是嚴謹的專業知識課,更是由院士們生動演繹的愛國思政課。院士的師德師風感召著學生,民族情懷和愛國真諦引領著學生,無形的價值觀教育與有形的專業知識深度融合,讓一代代大學新生入腦入心。

1997年,寧津生院士提議,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院士們聯手開設《測繪學概論》,給新生講講測繪遙感對中國現代化意味著什麼、學生學什麼、以後幹什麼。

教學團隊很快組建,延續至今已包括寧津生、李德仁、劉經南、張祖勳、陳俊勇、龔健雅等六位兩院院士,以及多名測繪學界的知名教授。其中最年輕的龔健雅院士60歲,最年長的寧津生院士85歲。授課形式為每人主講一個章節,每週一次課,從未間斷。

為提高課堂的趣味性,院士們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利用新媒體等教學工具,聯手編寫教材教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造活力課堂。雖然授課內容已經非常熟悉,但院士們每年暑假仍會留出時間專門備課。每位院士的課堂都充滿了獨特的魅力,如涓涓細流滋養著學生的心靈。“把攝像機放到飛機上進行測量,會出現什麼問題?如果放到衛星上呢?”上課鈴響起,隨著李德仁循循善誘提出問題,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課堂上很是熱鬧,李德仁隨之引入當天的講課重點——攝影測量。寧津生喜愛電子潮品,網絡新媒體是他與學生課上課下互動的工具;劉經南熱愛古典文學,他的課堂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情懷;張祖勳善於用生動例子將抽象轉為具象,讓學生理解枯燥概念的同時逐漸窺知學科全貌。

法外有情續輝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為了辦案,續輝經常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早出晚歸。

從事法律援助工作20年來,續輝在工會、婦聯、軍營等,建立了21個維權工作站,讓法律援助走進了通城縣各個領域和不同群體,並以微薄的個人收入資助過數百位當事群眾。

2009年臘月三十,續輝做了一大桌菜,準備與常年在外的兩個孩子好好吃頓團圓飯。剛坐上桌,一名男子打來電話,情緒十分激動。他告訴續輝,自己和妻子產生矛盾,岳父岳母站在妻子一邊,要求他們離婚,“我要和他們拼了”。

續輝連忙放下筷子,與男子相約趕到了其妻位於縣城20公里外的孃家。通過近4個小時的勸說調解,夫妻二人言歸於好,續輝回到家中已是晚上11點多,兩個孩子仍坐在團圓飯桌旁等著她。

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辯護是續輝的工作重點之一。在辦案過程中,續輝用女性的善良、溫情給失足者以慈母般的關懷,幫助他們迷途知返。

幾年前,廣西聾啞女孩小鐘在通城盜竊時被抓。續輝瞭解到,小鐘從小失聰,幼年時父母離異,為給中風偏癱的父親治病,她外出打工,卻被騙入盜竊團伙。法庭上,續輝極力為她辯護,小鐘被依法從輕判處有期徒刑5年。庭審結束後,見小鐘衣著單薄,她經法院同意,給小鐘買了棉衣棉褲和一碗湯麵。小鐘“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牽過續輝的手,寫下兩個字——“媽媽”

2017年4月16日,來自河南的農民工郭某在工作中發生意外,全身多處被燒傷,老闆陳某某拒不支付任何費用。6月27日,郭某來到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續輝全面瞭解基本事實後,

成功為郭某爭取到3.5萬元補償款。

最美“的哥”王華君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迎著朝陽出發,披星戴月而歸。這是出租車司機王華君每天生活的日常。

開出租車19年,王華君安全行車170萬公里,拾金不昧120多次,價值達35萬多元,收到乘客送來的感謝信、錦旗36次。2014年,以王華君命名的“王華君出租車文明服務工作室”成立,並提煉推廣“王華君出租車文明服務工作法”,得到乘客們的一致好評,被親切地稱為“雷鋒車隊”。

2000年3月的一天,王華君看到殘疾女子楊麗華帶著年邁的母親在路邊候車,便將車停下,攙扶老人上車,幫助楊麗華入座。當了解到楊麗華是帶著母親看病後,王華君沒有收她的錢,並遞給她一張名片說:“大姐,你以後想出門就打我的電話,我保證免費把你送到。”

一句承諾,18年來,只要楊麗華或家人需要乘車,王華君總會上門免費接送,甚至到銀行去取低保金、繳納水電費,楊麗華都交給王華君代為辦理。

2014年,秭歸縣在宜農民工服務中心掛牌成立,王華君出任中心主任,為家鄉622名流動黨員、28600多名進城農民工架起服務的橋樑。

2016年12月31日,秭歸籍農民工姜從科在高樓上作業時墜落地面,不幸當場身亡。聞訊後,他的100餘名親屬趕到事發地,與企業負責人發生激烈衝突。

事態面臨失控風險。王華君聞訊後,立即帶著服務中心班子成員和律師火速趕到現場。經過長達14個小時的協商後,當事方達成協議,最終妥善解決。

幾年來,王華君帶領他的團隊為農民工調解大的矛盾糾紛42起,維權金額高達1380多萬元,還義務為700多名老鄉在宜昌發展租店面、跑業務、墊資金,讓秭歸在宜務工鄉親們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平民孝子田仲生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14歲那年,田仲生把讀書的機會讓給哥哥,用稚嫩的肩膀撐起了家庭的重擔。

其後數十年來,為照顧父母,他數次放棄改變人生的機會,老母親2017年去世時已是114歲高齡,是孝感市最長壽的老人。

1966年,19歲的田仲生瞞著父母報名參軍,但看著鬢髮斑白、老淚縱橫的父母,孝順的田仲生始終放心不下,大哭一場,

放棄了當兵的夢想。

1970年,按政策要求,67歲的小腳母親和76歲的父親雙雙要下放雲夢沙河鄉田家畈合作社務農。已是棉線廠工人的田仲生數夜無眠,主動提出隨父母一起下鄉務農,但政策只要求其父母下放,田仲生的請求不被受理。護母心切,父母下鄉的當天,一向溫厚的田仲生捲起鋪蓋跟隨下鄉。7年後,83歲的父親在鄉下去世。3年後,田仲生攙扶著76歲的老母親回城。

田仲生住在孝感一座臨街的房子,旁邊撐起了一個個商鋪,不時有人求租田仲生家的房子,都被一一回絕。近幾年,租金一再上漲,田仲生不為所動。“一樓母親住著方便,出門走動,曬曬太陽,多好。”田仲生說。

2012年6月,田仲生的母親夜間起床時不慎摔傷,經過田仲生精心照料,老人生命無礙,卻從此生活不能自理。

近4年來,無論冬夏,田仲生每晚定時起來二次,察看母親,或送杯水,或幫母親大小便。為照顧母親,田仲生一生沒出過遠門,最近8年,更沒走出5公里範圍,時間也必控制在2小時內。田仲生的孝行感動了身邊無數人,2017年10月被評選為孝感市第九屆“十大孝子”特別獎,2017年11月當選“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迎“雷”而上谷山強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在與雷電打交道的10年間,清華博士谷山強帶領團隊攻克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網雷擊防護技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指標國際領先、覆蓋全國的雷電監測網,自主研製多項國內外領先的科技成果,填補多項專業領域空白,先後獲得國家專利金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電力科技一等獎等多項獎項。

為掌握閃電活動特徵,捕捉雷擊產生全過程和獲取精確的雷電數據,谷山強常常要和雷電進行“親密接觸”。2014年夏天深夜,狂風驟起,一場特大雷陣雨即將到來。谷山強急忙衝出家門,跑到單位樓頂的雷電觀測平臺等待雷擊發生。電閃雷鳴間,一個個雷擊接踵而至,卻都沒有落在預定的觀測視野內。在場的所有人都覺得很遺憾,他卻說:“沒關係,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

隨著我國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建設快速推進,作為大電網重要組成部分的±500kV直流輸電線路避雷器研製顯得尤為迫切。為填補技術空白,谷山強帶領團隊從避雷器每個零件設計開始,在兩年時間裡攻克了100多項技術難點,打造了國際首臺±500kV直流線路避雷器。2016年,國際首臺±800kV直流線路避雷器的成功研製,又一次實現了國際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防雷技術零的突破。目前,這兩種避雷器已大規模應用於我國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創造產值上億元。

新法強村翁新強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2012年6月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後,翁新強加入某酒業集團鄂西北銷售團隊。因業績突出,兩年後,他被提拔為銷售總監,掌管4市20多個縣級市場,前途一片大好。

2014年中秋節,翁新強回家鄉看望父母。看到村裡的落後面貌,他萌生了辭職回村競選村幹部,帶領村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念頭。

經過深思熟慮,翁新強毅然辭職參加了湖北省大學生村官招聘考試。通過筆試、面試後,被分配到湖北口回族鄉小新川村擔任村支書助理。

為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他籌資50餘萬元,新建了一個佔地百畝的湖北省五味子項目眾籌扶貧觀光采摘基地,就近安置了十幾戶回族貧困戶就業,同時還培養了多名種植五味子技術指導員。

在項目籌備階段,翁新強曾先後3次自費前往東北學習五味子種植加工技術。為節省花費,他坐的是最便宜的火車,單趟就需要50多個小時,吃住都在農戶家裡;去北京跑市場找銷路,住的都是沒有窗戶、沒有獨立洗手間的地下室旅館。

目前,他負責的五味子產業已經帶動100餘戶回族同胞種植五味子。本村社員261戶,周邊分社成員782戶,一共帶動1043戶抱團發展五味子產業脫貧項目。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許多村民前往建築工地、金礦或煤窯工作,長年累月地吸入粉塵,很多患上塵肺病。據不完全統計,湖北口回族鄉因為塵肺病去世的村民已經過千,目前疑似塵肺病患者尚有1000餘人。翁新強通過走訪調查和統計分析,完成了近5000字的《關於鄖西縣塵肺病患者群體救助的若干建議》調查報告。鄖西縣政府辦公室專門組織相關部門研究這個報告,並出臺了相應的救助方案,目前已經在湖北口實施。他創辦的合作社已經無償為

67名塵肺病患者提供5至8畝五味子種苗,並指導他們栽培。此外,他還資助了一名塵肺病患者的孩子讀高中,每學期2000元。

水上村醫謝愛娥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一條漁船,一個醫藥箱,25載醫者仁心,撐起一方漁民的健康“保護傘”。

從1992年開始,謝愛娥和丈夫一直堅守在洪湖中心一條不足20平方米的小船上給漁民看病。湖上物資匱乏,生活必需品都要搖槳駕船,花大半天的時間,走幾十裡水路從岸上買來。

湖面開闊,“無風三尺浪”,小船隨著波濤起伏飄蕩,讓人一陣陣眩暈。湖上的冬天異常寒冷,夜裡不管蓋幾層被褥,都難以捂出一絲熱氣,冷得讓人無法入睡。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夫妻二人相互依靠著熬過了9000多個漫漫長夜。

小小的醫務室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接待50多號病人,有些時候還需要划船上門給漁民看病。25年來,他們接診病人多達3萬多人次,出診3000餘次,不管白天黑夜、雨雪風霜,只要病人需要,她都要出診。

2008年冬天,猛烈的暴風雪讓湖面變成了冰的世界。一天夜裡,一陣急促的電話把謝愛娥從被子裡拽了出來,漁民劉麗懷孕快8個月了,突然發高燒、劇烈咳嗽。情況緊急,她連忙穿好衣服,背起醫藥箱,拄著一根棍子,頂著寒風在冰路上溜溜滑滑,急行近5公里趕到劉麗的家。劉麗見到雪人似的謝愛娥,淚如雨下,感激不已。

謝愛娥的兩個孩子都出生在湖上,因無人看管,曾兩次掉進湖裡,幸虧被及時救上岸。為了安全起見,她把孩子送到岸上的外婆家生活。沒能陪伴兒女一起成長,成為她心裡永久的遺憾。

隨著洪湖溼地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一一出臺,2017年1月起,洪湖禁止任何形式的漁業圍網養殖行為。在漁民上岸之後,她依然選擇在安置點的衛生所為上岸後的漁民們繼續服務。

伴著長江漢水一次又一次的浪湧和潮擊,荊楚楷模的進行曲激盪在黃鶴天際。他們綻放的道德之光、孝義之光、創新之光、奉獻之光,將會繼續傳遞人間溫暖,傳播善行力量,引領荊楚兒女擁抱新時代,再創新輝煌!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道德的光芒溫暖人心,楷模的力量催人奮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