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洽談會暨第五屆“中山人才節”開幕

國家相關部門及廣東省、中山市有關領導, 20多位國內外院士、國內知名院校機構領導、專家學者,外國駐穗領事館官員、國外嘉賓,知名企業家,以及外國友好代表團,海內外鄉親,創新科研團隊、各地商會代表等1200餘人參加開幕式。

中山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洽談會暨第五屆“中山人才節”開幕

開幕式現場

抓大灣區機遇變“區位優勢”為“發展優勢”

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旭東致歡迎辭時表示,今年“3•28”適逢全國“兩會”勝利閉幕,中山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機遇,攜手港澳和其他灣區城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產業創新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我們將堅持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借大灣區建設東風,以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格局在五個維度“跳出中山看中山”,努力交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優異的中山答卷。

市委副書記、市長焦蘭生推介中山時表示,中山將進一步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不斷提高政府服務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在研發投入、科技共性平臺建設、人才培育和引進、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企業創業。在去年為企業減負124.2億元基礎上,今年市財政設立21.8億元產業扶持資金,推出了“實體經濟十條”“工業用地十條”、公共技術服務一站式對接、企業“管家式”服務等一大批惠企措施,支持企業做大做強;以減少審批環節、時限等為突破,大幅提升行政審批效率,為重點項目提供“特別通道、特別程序、特別服務、特別時限”的綠色通道;為企業打造全生命週期的技術服務平臺等。

聚焦創新驅動引領中山高質量發展

開幕式上臺簽約44個項目,其中區域合作和重大創新平臺項目12個,科研創新團隊項目9個,高端生產性服務項目17個,文化旅遊等綜合項目6個,項目呈現集聚創新資源、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灣區合作四大特色。

中山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洽談會暨第五屆“中山人才節”開幕

領導嘉賓現場參觀

康眾(北京)生物科技研發團隊項目,研發顧問團隊由數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及美國科學院院士組成,將在中山建立疫苗和抗體類藥物產品的孵化基地;九州太陽能光伏儲能院士工作站項目將有利於提升火炬區乃至中山地區的科技發展水平,推進我國光伏應用及儲能產業發展,為中山在光伏及儲能等新興產業的示範和產業化奠定基礎並提供技術支撐;精準醫學3D生物打印中心項目將該項技術在中山市臨床的推廣應用,將有效帶動中山市乃至廣東省健康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同時,引入的新松智能製造研究院、德國VDE鑑衡綜合檢測基地、促進產業數字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有棵樹跨境電商等項目將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和銷售運營等領域助力中山產業轉型升級。

在推動灣區合作方面,中山市和香港貿發局簽署“中山香港聯合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合作協議”,中山與香港兩地將在產業融合、商貿平臺推廣、科技創新和青年創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香港科技大學中山聯合創新中心”項目則充分運用香港科技大學在科技研究、技術轉移、人才培育、創新創業等方面的能力,合作共建集聚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打造大灣區創新高地、帶動大灣區人才集聚與協同發展的創新平臺。

洽談會配套了20場系列分場活動,通過中山智能製造暨國際產業合作對接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高峰論壇、海外英才技術項目合作交流會等一系列活動,促進產業、科技、項目和人才團隊的對接。

聚焦高層次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第五屆“中山人才節”,緊緊圍繞“新時代•大灣區•人才新發展”這一中心主題,積極融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合作等內容,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為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助力。如舉辦“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高峰論壇、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決賽)、科技社團助力創新驅動研討會等專題活動,凸顯新時代大灣區主題特色。

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結合中山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舉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對接會、2018春季海歸創新創業翠亨峰會、2018年“智匯中山”人才洽談交流會等13項人才、項目對接活動,為全市新型專業鎮和組團發展提供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持。

中山自2017年起推出了“人才新政18條”,為人才提供住房、入戶、創業場地、資金補貼、子女教育等一攬子貼身服務。比如,引進國際領先創新創業團隊,最高可拿1.6億元補助;來中山建立國家級創新平臺(分支機構),最高可獲補助1000萬元;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可獲得資助100萬元;科技創新、企業經營管理、金融領域的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最高可獲得300萬元生活補貼。中山還十分注重與國際頂尖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打造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同時突出抓好職業技術教育,源源不斷地為企業輸送適用型產業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