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讓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紀曉嵐中招了?他是精神的閹割者?

最近總是在醞釀寫一篇關於紀曉嵐的文章,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

他曾任《四庫全書》總編撰官,而且在晚年還編撰了《閱微草堂筆記》。

其中嘉慶皇帝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嘉慶皇帝御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

乾隆讓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紀曉嵐中招了?他是精神的閹割者?

並且更重要的成就就是奉旨編撰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四庫全書》,而且是奉乾隆的旨意。對於這部百科全書,所展示的意義,非同凡響,這是有目共睹的。

乾隆之所以選紀曉嵐這個漢族大知識分子來領銜編撰《四庫全書》,表面上紀曉嵐才情冠絕,勝任這一要務,無可非議,況且,滿族之中大都是“綠林大學”畢業的,殺人是他們的強項。

但實際上,乾隆有更深遠的考慮,讓紀曉嵐漢族最優秀的這些腦袋,通過乾隆的形象工程《四庫全書》,通過編撰,主要的是秉承主子乾隆的意思,對古人的著作進行全面的“閹割”。

司馬遷是被閹割過的,而且是肉體的“閹割”,而紀曉嵐呢?他可是精神的閹割者,在主子乾隆劃定的圈子裡,畫地為牢的編寫文章,沒有進行獨立思考的權利,這或許就是紀曉嵐這樣一位大才子,最為痛苦的事情了。

乾隆讓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紀曉嵐中招了?他是精神的閹割者?

在清初的時候,文字獄是相當恐怖的。

在乾隆年間一共發生了100多起,而就在紀曉嵐編著《四庫全書》的時候,就發生了48起,幾乎佔了一半。

在這個大背景的情況下,紀曉嵐幫著皇帝乾隆“閹割”中國的古書,是最明白乾隆的意思的。

他親眼目睹了許多的文人因為文字,而惹禍。輕者丟掉官職,更有甚者全家被株連的遭遇,他對文字工作的危險性產生了足夠的恐懼。

我們在細細品味《閱微草堂筆記》的時候,首先對他文采斐然,和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為之傾倒。

乾隆讓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紀曉嵐中招了?他是精神的閹割者?

但當我們深入進去,就會發現紀曉嵐的這部著作,完全是受蒲松齡《聊齋志異》影響的筆記體雜記,就思想和內容而言,無非就是在重複一些“因果報應”的老調,在這部著作裡,完全看不到紀曉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

作為清代一位文學大家,其實完全可以像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一樣,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壯志。

但他沒有寫出一部具有真實意義的大書,憑他的才華,絕對是勝任有加的,他明顯是另有隱衷的。

聯繫當時的政治氣候,其實就不言而喻了,高壓的文化政策,頻繁的文字獄,已經使紀曉嵐的思想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已經習慣接受精神上的“閹割”。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

乾隆讓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紀曉嵐中招了?他是精神的閹割者?

應當說,把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改造一個精神的“閹割”者,無疑是乾隆最希望看到的。

前面講到司馬遷,其實他只是肉體的“閹割”者,卻擋不住自由意志的發揮,但,精神的“閹割”,只會造成肢體強健的奴才和愚民,不但具有隱蔽性,而且更行之有效。

今天終於動筆,淺談了我的一些關於紀曉嵐的見解。讓這位清朝的大文人,更加的深入人心。也更加明白他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