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講必稿”:是作風謹慎還是能力退化?

“凡講必稿”:是作風謹慎還是能力退化?

“凡講必稿”:是作風謹慎還是能力退化?

在基層,一個現象正在越來越突出:以前聽領導講話,人們總會評價“這領導水平如何如何”;現在聽領導講話,人們則會評價“這領導的秘書水平如何如何”。

遇到一些重要場合、重大事項,為了避免說錯話、出問題,事先擬好文稿,屆時一字不差地照本宣科,這自然是成熟、穩重、謹慎的表現。但一些領導不論事宜輕重大小,凡是講話就依賴秘書,離開了講稿就不會說話。個別領導主持一個調度會都要讓秘書事先“預測”好誰先發言、可能說什麼、會不會因為爭論打亂次序,會場上稍有“意外”就驚慌失措,噤若寒蟬;甚至有一個網絡段子調侃某領導,在小舅子為兒子辦的滿月宴上說幾句祝酒詞,都在巴掌上貼了一個條陳。

“凡講必稿”:是作風謹慎還是能力退化?

講話是一個人特別是領導的基本職業能力,講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領導的理論素養、文化修養、工作能力和個性魅力。當年,諸葛亮遊說江東,舌戰群儒,用一番即席演講和辯論折服孫權賬下名士,為達成“東合孫權、西抗曹操”的戰略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很多群眾很懷念那些讀書少、學歷低的“泥腿子”、“土八路”領導,評價那些領導說話實在、幹練,句句能說到點子上,群眾聽了辦事明白,心裡亮堂。反觀當前個別只會照著講稿當播音員的領導,聽眾感覺洋洋灑灑、長篇大論,說的都是空話、套話、書本上的話,聽者要麼雲山霧罩、不知所云,要麼言語空洞,於事無益。“凡講必稿”的另一種特殊表現就是看起來脫稿了,但前提是事先精心準備好稿件,下死功夫死記硬背,到時候認同學生背課文般“播放”出來。這種方式常常用來應付上級視察,要是遇到個別內行上司隨機提問一下,背書者當即張口結舌,陣腳大亂。

按說,時代在進步,各級領導的學歷越來越高,隨之水平也應該越來越高,這種對於講稿的過度依賴僅僅是為了慎重,還是有著某種“弦外之音”?

“凡講必稿”:是作風謹慎還是能力退化?

綜合分析,“凡講必稿”的主要成因有這樣四個方面:一是作風漂浮。既不真抓實幹,也不調查研究,對於工作了解的少,對於下情、民意掌握的少,心裡沒有底氣,頭腦裡沒有謀劃,一個領導該乾的知情、部署、督查、思謀等職責都委託給“智囊”機構;二是胸中無物。整天疲於應付,忙於應酬,無暇學習理論,武裝頭腦,長此以往就只能將學校學得的東西逐步“還”給學校,素質跟不上要求,能力日益退化;三是推卸責任。上下級之間缺乏信任,話說過就說過了,聽者也容易秋風過耳、水面劃痕。一些領導為了避免下屬事後不認賬,就凡講必稿,有稿必印發,白紙黑字作見證,便於明確責任,秋後算賬。四是炫耀文采。脫稿講話或者即席講話往往直白、粗糲,而秘書精雕細琢的講稿則花團似錦、文采斐然,大小標題公正對仗,文字語言合乎韻律,有腔有調。但這樣的賣弄講稿常常讓人有“繡花枕頭一包糠”的感覺,反不如那些大白話來得實在、動人。

一個合格的領導,一定要能幹會寫善講,這三種能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根治“凡講必稿”首先要從作風抓起,只要領導們真正能沉下身子、靜下心思,真抓真幹真思,隨時發表個能博得滿堂彩的講話應該不是難事。

“凡講必稿”:是作風謹慎還是能力退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