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離婚率的背後,或潛藏一個重大社會危機

高離婚率的背後,或潛藏一個重大社會危機

高離婚率的背後,或潛藏一個重大社會危機

夫妻是人倫之本,婚姻是社會之源,每一個家庭都是組成一個社會大機器的基礎組建。而持續走高的離婚率,目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社會話題。

對於高離婚率這一社會現象的研究,也讓很多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乃至生物學家都傷透了腦筋。大家依據各自的領域,對於高離婚率進行了歸因研究,也得出了各類結論。

例如,有的專家認為,離婚率日益走高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女權的合理發育,使得女性獲得了較好的從業機會,保障了女性的經濟獨立,讓女人擺脫了以往“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桎梏,不再依賴於一個男人去獲得生存的機會。這樣的解釋也有一定的道理。的確,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化大分工的發展,各類生產對於體力的依賴逐步減少,一些以往存在“天然歧視”的領域和工種也常常出現“巾幗不讓鬚眉”格局。而且,女性天賦的語言能力、協調能力、平衡能力等智力優勢,也促使一些女性在更側重溝通和人際交往的商業、服務業等領域更加遊刃有餘,自然也就用實績和財富詠出了“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豪言。

高離婚率的背後,或潛藏一個重大社會危機

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經營模式的顛覆並不能作為高離婚率的唯一解讀。自古以來,比男人跟優秀、更富有智慧的女強人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從羋月、武則天、孝莊、慈禧等到當今很多活躍在各個領域的女人,她們真正是人中龍鳳,罕有男子可以與其匹敵。但她們中很少會因為自己的傑出而放棄婚姻、犧牲家庭,為了所謂的獨立感、自由感去放棄安全感、歸屬感。

也有人認為婚內出軌是導致婚姻破裂的主力殺手,而“僱傭”這個殺手是現代化的人際交往模式和通訊工具。從足不出戶,到日行萬里;從閉塞一隅、孤陋寡聞到博聞天下,現代社會的交通條件、通訊手段、生活方式等等,的確給人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交往機會和無比寬泛溝通平臺。人們認識的人多了,就逐漸不會再“一生死守一個人、朝夕只見一張臉”,會逐漸發現在婚姻之外還有許多自己喜歡的、需要的異性存在,相比婚內那張早已審美疲勞的面孔,這些新鮮的東西更加具有致命的誘惑力。於是,心猿意馬了,芳心暗許了。接下來,的也常常會發生一些俗套到不能的故事。故事當然有兩個結局:要麼是尋找到了生命裡的唯一,以真愛的名義改弦更張;要麼就是度過了新人的保鮮期,而舊人也絲毫無法留戀。

高離婚率的背後,或潛藏一個重大社會危機

似乎很有道理,但又不具備完全的說服力。因為很多離婚的案例裡,雙方既不是因為吃喝拉撒的經濟問題,也不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磨合問題,更不是有人點燃了婚外愛情的火焰。他們中的有些,僅僅是因為某個特殊的節日,對方忘記了日子,或者欠缺了那些可有可無的禮物;有的僅僅是因為對某個影視人物的評價難以達成一致,或者外出購買床單,在花色的選擇上有差異……都是一些在傳統婚姻模型下生長起來的人看來,微乎其微、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可以哈哈一笑了之,或者稍作妥協即可皆大歡喜。因為那根本不是原則性問題,無關乎尊嚴或者利益。但往往是這樣的小事,常常讓一方堅定地認為對方不愛自己了,或者兩個人不合適,於是就動搖了婚姻的根基。


當然,並不是要用這一番說教評判那些離了婚的人,或者道貌岸然地反對婚姻。從一而終是一種美德,但有時候這樣的美德卻已違揹人性為代價。人類從“乃知有母,不知其父”的群婚時代,進而建立固定夫妻關係一妻多夫、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關係一直是時代特徵的最顯現的符號。直到今天,被全球絕大部分地區認可並奉行的一夫一妻制和婚姻自由原則,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保障人類的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追求獨立的天賦權力保障。低質量的婚姻,當然要壯士斷腕般地放棄;找到了真正的愛情,當然要義無反顧地尋求。折磨別人,痛苦自己,錯過真愛,放棄幸福,自然與人類的天性相違。

高離婚率的背後,或潛藏一個重大社會危機

面對今天全社會越來越不穩固的婚姻狀態,近來已有一些思想較為前衛的社會學家大膽預言,婚姻制度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解體,那個時候人類將獲得情感領域的最大自由。無法斷言這樣的預言是否科學,這個預言是否會在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實現,但對於已經長期習慣了婚姻制度的人來說,還是應該稍作驚訝的。對於一個社會而言,婚姻制度並不是單純的兩性關係,而是某個社會階段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狀況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倫理關係的起始。婚姻制度的崩塌,是否會引起多米諾效應?自由誠可貴,但所有的自由必須有約束和框範,即使在廣袤的宇宙,沒有秩序就無所謂自由。系統論又告訴我們,系統從有序走向無序,熵會增加。熵的累加就是原有約束逐漸潰散,系統崩塌就是約束的潰散達到了極致。當婚姻制度維繫的社會系統有朝一日崩塌的時候,新的平衡點又將是什麼?

網上常常見到一些有關婚戀的“雞湯”被熱捧,這類文章被熱捧其實就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兩性關係危機的反證。那些處在單身、戀愛、婚姻狀態的男男女女,在面對自己的情感的時候往往覺得無所適從。舊的“三從四德”之類的婚姻文化已經被消滅或者“落伍”,新的框範又不知道在哪裡。而戀愛與婚姻,始終是人類面對的除生死之外的又一重大課題。於是,只要是有關戀愛婚姻家庭的文章,就能讓飢渴而茫然的心靈看到希望,這就好比在浪濤裡掙扎的人,只要碰到手邊的任何東西都會牢牢抓住,而不會在意抓在手裡的東西是否有刺、有毒,也或者是毒蛇猛獸。

高離婚率的背後,或潛藏一個重大社會危機

我敢確信,那些常常在網絡世界撰寫婚戀指南、方針之類文章的人,十有八九是單身狗,至少是從來沒有真正愛過的人。試想,一個經歷過愛與婚姻的人,怎麼可能用幾個簡單的教條就確信愛人的人品、愛的程度、關係質量?愛情本就是一個近乎與混沌的事物,說不清道不明;倘若再摻雜了婚姻,這滋味豈是幾個乾巴巴的教條所謂稱量的。我看過一個特別離譜的“雞湯”,其中就用對方几秒鐘回覆自己的信息、每逢節日送什麼禮物等等問題,來鑑別愛意濃淡,衡量情分深淺。與萬千人之中,尋特別之人,情之所至,獨一無二,愛的真諦又怎能直白到可以用非黑即白的計算機思維來表述?真真可以確信,這樣的文字只是重度缺愛症患者的臆想。


這類雞湯的“教條”之中,又明顯有一種傾向,即總是在要求對方做什麼,這樣的內容佔十之六七,很少看到自己應該為對方付出什麼的倡導。愛情是自私的,但這種自私僅僅限於愛情的非共享和獨佔,而非在愛情關係內部據守陣地、自私自利,苛責對方而不反觀自身,索求無度而無些許付出。元朝趙孟頫的妻子管道昇曾經寫過一首詞《我儂詞》:“爾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 捻一個爾,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起打破, 用水調和,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爾,爾泥中有我。 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管道昇與趙孟頫兩人榮辱與共,相伴終生,這個與大師相伴一生的人,不單有著藝術方面的卓越造詣,也用一首詞,用“兩個泥人”的譬喻,道盡了愛情婚姻的奧秘。

高離婚率的背後,或潛藏一個重大社會危機

父母的愛是不求回報的付出,情人、夫妻之間的愛又何嘗不需要毫不保留的付出呢?真正的愛情,就是不求回報,就是“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沒有付出,沒有奉獻,愛情哪裡來的甜蜜?兩個泥人的打破,其實就是譬喻兩性關係中的自我犧牲。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更沒有完全契合的兩個人,沒有對自我利益、愛好、習慣、個性的犧牲與服從,兩個人又何來身心的徹底融合?當然兩情相悅並不是要完全的喪失自我,打碎兩個泥人,放棄了對自我的恪守,實現真正的融合。然後,又捏兩個泥人,這兩個泥人,又不再是先前的自我,而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狀態存在的兩個人。這樣的兩個人,即使遠隔萬里,也會因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心心相印。

於是,就幾乎可以徹悟,當前的高離婚率只是表象,而高離婚率的背後是全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機,幾乎所有的兩性關係問題都可以歸結為自私。這種自私不單單表現在業已形成的兩性關係,在很多適齡青年面對婚姻選擇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對方有什麼、對方能給自己提供什麼,很少有人客觀地分析自己有什麼,自己願意為對方提供什麼,自己又願意為那場可能到來的情感付出什麼?愛可以是不等式,婚姻也可以是不等式,但絕對的自我封閉、自我維護,只是反覆強調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只是在斤斤計較自己在一場關係中的收益,只能讓兩性關係走到末路。一百步路,一方走了九十九步,另一方好歹需要挪一步,不是嗎?

高離婚率的背後,或潛藏一個重大社會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