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离婚率的背后,或潜藏一个重大社会危机

高离婚率的背后,或潜藏一个重大社会危机

高离婚率的背后,或潜藏一个重大社会危机

夫妻是人伦之本,婚姻是社会之源,每一个家庭都是组成一个社会大机器的基础组建。而持续走高的离婚率,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社会话题。

对于高离婚率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也让很多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乃至生物学家都伤透了脑筋。大家依据各自的领域,对于高离婚率进行了归因研究,也得出了各类结论。

例如,有的专家认为,离婚率日益走高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女权的合理发育,使得女性获得了较好的从业机会,保障了女性的经济独立,让女人摆脱了以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桎梏,不再依赖于一个男人去获得生存的机会。这样的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的确,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化大分工的发展,各类生产对于体力的依赖逐步减少,一些以往存在“天然歧视”的领域和工种也常常出现“巾帼不让须眉”格局。而且,女性天赋的语言能力、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等智力优势,也促使一些女性在更侧重沟通和人际交往的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更加游刃有余,自然也就用实绩和财富咏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言。

高离婚率的背后,或潜藏一个重大社会危机

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经营模式的颠覆并不能作为高离婚率的唯一解读。自古以来,比男人跟优秀、更富有智慧的女强人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从芈月、武则天、孝庄、慈禧等到当今很多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女人,她们真正是人中龙凤,罕有男子可以与其匹敌。但她们中很少会因为自己的杰出而放弃婚姻、牺牲家庭,为了所谓的独立感、自由感去放弃安全感、归属感。

也有人认为婚内出轨是导致婚姻破裂的主力杀手,而“雇佣”这个杀手是现代化的人际交往模式和通讯工具。从足不出户,到日行万里;从闭塞一隅、孤陋寡闻到博闻天下,现代社会的交通条件、通讯手段、生活方式等等,的确给人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交往机会和无比宽泛沟通平台。人们认识的人多了,就逐渐不会再“一生死守一个人、朝夕只见一张脸”,会逐渐发现在婚姻之外还有许多自己喜欢的、需要的异性存在,相比婚内那张早已审美疲劳的面孔,这些新鲜的东西更加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于是,心猿意马了,芳心暗许了。接下来,的也常常会发生一些俗套到不能的故事。故事当然有两个结局:要么是寻找到了生命里的唯一,以真爱的名义改弦更张;要么就是度过了新人的保鲜期,而旧人也丝毫无法留恋。

高离婚率的背后,或潜藏一个重大社会危机

似乎很有道理,但又不具备完全的说服力。因为很多离婚的案例里,双方既不是因为吃喝拉撒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磨合问题,更不是有人点燃了婚外爱情的火焰。他们中的有些,仅仅是因为某个特殊的节日,对方忘记了日子,或者欠缺了那些可有可无的礼物;有的仅仅是因为对某个影视人物的评价难以达成一致,或者外出购买床单,在花色的选择上有差异……都是一些在传统婚姻模型下生长起来的人看来,微乎其微、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可以哈哈一笑了之,或者稍作妥协即可皆大欢喜。因为那根本不是原则性问题,无关乎尊严或者利益。但往往是这样的小事,常常让一方坚定地认为对方不爱自己了,或者两个人不合适,于是就动摇了婚姻的根基。


当然,并不是要用这一番说教评判那些离了婚的人,或者道貌岸然地反对婚姻。从一而终是一种美德,但有时候这样的美德却已违背人性为代价。人类从“乃知有母,不知其父”的群婚时代,进而建立固定夫妻关系一妻多夫、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关系一直是时代特征的最显现的符号。直到今天,被全球绝大部分地区认可并奉行的一夫一妻制和婚姻自由原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保障人类的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追求独立的天赋权力保障。低质量的婚姻,当然要壮士断腕般地放弃;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当然要义无反顾地寻求。折磨别人,痛苦自己,错过真爱,放弃幸福,自然与人类的天性相违。

高离婚率的背后,或潜藏一个重大社会危机

面对今天全社会越来越不稳固的婚姻状态,近来已有一些思想较为前卫的社会学家大胆预言,婚姻制度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解体,那个时候人类将获得情感领域的最大自由。无法断言这样的预言是否科学,这个预言是否会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实现,但对于已经长期习惯了婚姻制度的人来说,还是应该稍作惊讶的。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婚姻制度并不是单纯的两性关系,而是某个社会阶段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状况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伦理关系的起始。婚姻制度的崩塌,是否会引起多米诺效应?自由诚可贵,但所有的自由必须有约束和框范,即使在广袤的宇宙,没有秩序就无所谓自由。系统论又告诉我们,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熵会增加。熵的累加就是原有约束逐渐溃散,系统崩塌就是约束的溃散达到了极致。当婚姻制度维系的社会系统有朝一日崩塌的时候,新的平衡点又将是什么?

网上常常见到一些有关婚恋的“鸡汤”被热捧,这类文章被热捧其实就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两性关系危机的反证。那些处在单身、恋爱、婚姻状态的男男女女,在面对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往往觉得无所适从。旧的“三从四德”之类的婚姻文化已经被消灭或者“落伍”,新的框范又不知道在哪里。而恋爱与婚姻,始终是人类面对的除生死之外的又一重大课题。于是,只要是有关恋爱婚姻家庭的文章,就能让饥渴而茫然的心灵看到希望,这就好比在浪涛里挣扎的人,只要碰到手边的任何东西都会牢牢抓住,而不会在意抓在手里的东西是否有刺、有毒,也或者是毒蛇猛兽。

高离婚率的背后,或潜藏一个重大社会危机

我敢确信,那些常常在网络世界撰写婚恋指南、方针之类文章的人,十有八九是单身狗,至少是从来没有真正爱过的人。试想,一个经历过爱与婚姻的人,怎么可能用几个简单的教条就确信爱人的人品、爱的程度、关系质量?爱情本就是一个近乎与混沌的事物,说不清道不明;倘若再掺杂了婚姻,这滋味岂是几个干巴巴的教条所谓称量的。我看过一个特别离谱的“鸡汤”,其中就用对方几秒钟回复自己的信息、每逢节日送什么礼物等等问题,来鉴别爱意浓淡,衡量情分深浅。与万千人之中,寻特别之人,情之所至,独一无二,爱的真谛又怎能直白到可以用非黑即白的计算机思维来表述?真真可以确信,这样的文字只是重度缺爱症患者的臆想。


这类鸡汤的“教条”之中,又明显有一种倾向,即总是在要求对方做什么,这样的内容占十之六七,很少看到自己应该为对方付出什么的倡导。爱情是自私的,但这种自私仅仅限于爱情的非共享和独占,而非在爱情关系内部据守阵地、自私自利,苛责对方而不反观自身,索求无度而无些许付出。元朝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曾经写过一首词《我侬词》:“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 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 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 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管道升与赵孟頫两人荣辱与共,相伴终生,这个与大师相伴一生的人,不单有着艺术方面的卓越造诣,也用一首词,用“两个泥人”的譬喻,道尽了爱情婚姻的奥秘。

高离婚率的背后,或潜藏一个重大社会危机

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情人、夫妻之间的爱又何尝不需要毫不保留的付出呢?真正的爱情,就是不求回报,就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没有付出,没有奉献,爱情哪里来的甜蜜?两个泥人的打破,其实就是譬喻两性关系中的自我牺牲。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完全契合的两个人,没有对自我利益、爱好、习惯、个性的牺牲与服从,两个人又何来身心的彻底融合?当然两情相悦并不是要完全的丧失自我,打碎两个泥人,放弃了对自我的恪守,实现真正的融合。然后,又捏两个泥人,这两个泥人,又不再是先前的自我,而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状态存在的两个人。这样的两个人,即使远隔万里,也会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心心相印。

于是,就几乎可以彻悟,当前的高离婚率只是表象,而高离婚率的背后是全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机,几乎所有的两性关系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自私。这种自私不单单表现在业已形成的两性关系,在很多适龄青年面对婚姻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有什么、对方能给自己提供什么,很少有人客观地分析自己有什么,自己愿意为对方提供什么,自己又愿意为那场可能到来的情感付出什么?爱可以是不等式,婚姻也可以是不等式,但绝对的自我封闭、自我维护,只是反复强调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只是在斤斤计较自己在一场关系中的收益,只能让两性关系走到末路。一百步路,一方走了九十九步,另一方好歹需要挪一步,不是吗?

高离婚率的背后,或潜藏一个重大社会危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